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穩步有序推進,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執行等層面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實施好這項重大戰略指明了方向。
2014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了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四方面“革命”的內容。彼時,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緩慢轉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人民生活。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面臨著巨大壓力。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從葛洲壩到華龍一號,再到冬奧期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中國一直在新能源革命的道路上奮力追趕著。在“雙碳”的重大機遇下,能源革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源行業不斷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扎實推進能源改革創新,能源合作多元布局更加優化,實現了“十四五”能源工作良好開局。
疾風知勁草。2022年,能源革命依舊任重道遠。
高耗能行業是能源行業排放大戶,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十四五”期間,石化、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
為做好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有效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2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對煉油、燒堿、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17個高耗能行業提出到2025年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標。對于能效在標桿水平特別是基準水平以下的企業,積極推廣本實施指南、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工業節能技術推薦目錄、“能效之星”裝備產品目錄等提出的先進技術裝備,加強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污染物減排、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公輔設施改造,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此外,還要注重加強對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的約束。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2月發布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轉變用能方式,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生態環境部則將嚴把“兩高”項目源頭關作為2022年一項重點工作。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研究制定“兩高”行業環評管理規范性文件,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將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作為督察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以煤炭為主導的能源結構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取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深刻指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各部門2022年工作會議也把保障能源安全作為2022年主要工作重點,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將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放在首位,提出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做好煤炭、電力、天然氣等供應保障。繼續發揮傳統能源特別是煤炭、煤電的調峰和兜底保供作用。
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繼續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有效發揮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扎實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完善產供儲銷體系,保障北方地區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加強能源安全運行預測預警。
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強調,加大國內資源勘查力度,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加強油氣、煤炭等儲備能力建設,更好發揮重要能源資源生產自給的支撐托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穩步有序推進,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執行等層面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現有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需要。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能源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學技術部提出,實施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財政部工作會議則強調,要完善生態文明財稅支持政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穩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促進優化能源結構。
2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從協同推進能源戰略規劃、能源轉型與安全、生產與消費協同轉型和各類市場主體協同轉型4個方面進行統籌,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政策保障的角度對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進行系統謀劃。系統提出支撐能源供給側綠色低碳轉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在加強清潔低碳能源生產要素保障、降低非技術成本方面作了系統部署。
工業是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要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穩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制造,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示范應用。在鋼鐵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綠色低碳深入推進。構建產業間耦合發展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垃圾資源化利用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能源資源浪費。
1月,《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要推進60個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對全國形成示范引領效應;2月,《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緊隨其后,對“十四五”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出了明確要求,圍繞構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閉環管理,提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以及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升3大工程。
科技創新是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202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發布7大重點任務,“加快推進能源科技創新,著力加強技術裝備攻關,大力開展技術和產業創新”名列其中。
國資委也提出要不斷提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科學推進“雙碳”工作,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強化重點領域治理和中央生態保護督察發現問題整改。
此外,農村地區能源綠色轉型發展也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要加強鄉村清潔能源建設。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地區光伏、風電發展,推進農村生物質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體系。推動北方冬季清潔取暖。
綠色消費引領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6部門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提出食品消費綠色化、綠色衣著、綠色居住、綠色交通等8個方面全面促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旨在推動中國綠色消費再上一個新臺階。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滴而成江海。全方位、全領域促進消費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綠色、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也悄然升溫。
建筑領域是實施節能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之一。截至2019年底,我國新建和完成節能改造的建筑,每年可實現節能能力近3億噸標準煤,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4億噸,有效減緩了建筑能耗總量增長速度。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66億平方米,建筑領域對減少碳排放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1年,住建部推進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全國90%以上的自然村已實現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2022年,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住建部工作重點之一。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提出2022年要出臺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指導各地制定細化方案,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研究建立城鄉建設碳排放統計監測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城市、縣城、社區、鄉村考評指標體系,研究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和方法。
交通運輸領域是碳排放“大戶”。交通運輸部提出要全力推進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提出“四個抓好”,即抓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抓好節能低碳裝備推廣應用、抓好綠色低碳出行和抓好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在《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同樣提到,要完善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清潔替代政策。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行綠色低碳交通設施裝備。推行大容量電氣化公共交通和電動、氫能、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換電、加氫、加氣(LNG)站點布局及服務設施,降低交通運輸領域清潔能源用能成本。
為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人民銀行于2021年11月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發放也進入落地階段。
2021年被視為綠色金融崛起“元年”,一系列重磅政策更為今年綠色金融發展打牢了根基。
據統計,2022年1月份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綠色債券50只,合計規模達754.33億元,而2021年1月僅發行綠色債券14只,合計97.89億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去年同期的7.7倍。1月24日,國內首只零碳科技投資基金成立,總規模100億元人民幣,首期募資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重點投資太陽能、風能、動力電池、儲能、智能電網、氫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關創新領域。
信貸、債券、基金……綠色金融發展“多點開花”,但短板也亟需補齊。
2022年,人民銀行以及銀保監會均強調2022年工作重點之一為綠色金融工作,指出加強綠色金融工作的整體協調、有序推進,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統一綠色債券標準、建立綠色項目庫標準,金融機構碳排放核算標準等均有提及。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表示2022年要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深化低碳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城市試點工作,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主渠道多邊進程。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已順利收官。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
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履約完成率99.5%(按履約量計)。“十四五”期間,預計八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納入碳市場,為碳金融業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望世界,和衷共濟。中國持續深化國際金融合作,牽頭完成二十國集團首個可持續金融框架性文件《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推動中歐綠色分類標準趨同取得階段性進展,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看當下,踔厲奮發。“1+N”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齊抓共管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號角已經吹響,“雙碳”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編輯:翟曉汀
來源: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各部門網站
3570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