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
摘要:結合國內外專家對教、學、評一致性的相關研究成果,以滬教版第七章復習課“VC泡騰片的奧秘”的內容為載體,為實現“發展學生化學學科素養”這一目標,試圖實現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的一致,學習任務與評價任務的一致。通過逆向設計,先確定達成的預期成果,再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再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發問題,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實現知識重構,從而轉變學生的認知,從而實現基于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學習情境;學科素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2-0025-04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2.005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2018年出版高中化學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倡導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指出“依據化學學業質量標準,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積極倡導教、學、評一體化,使每一個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1]。
傳統的課堂評價往往過于注重紙筆測試,或是僅僅留停在口頭上,反饋不及時,有的過分強調選拔與甄別的功能,有的與學習目標不一致,未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科素養的課堂評價是檢驗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是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是對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質量的共同提高。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兩個一致性”,即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評價任務與學習任務的一致性[2]。國內外專家學者都認為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評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與評價相融合的設計,使評價不僅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將終結性、形成性、診斷性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全面評價方式,為現實課堂的轉型指明了方向[3]。
二、教學與評價目標
1.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的探究VC泡騰片的一系列活動,認識檸檬酸的物理性質及酸的化學性質,體會泡騰類物質制備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物質含量的定量測定原理及裝置的作用。養成按化學學科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VC泡騰片中檸檬酸的化學性質及小蘇打的含量的測定,建構酸的一般化學性質及定量測定的一般模型,引導學生用類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即分類表征),利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來測量,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的意識。
(3)通過設計學習VC泡騰片的作用、研讀檸檬酸鐵銨的流程及作用等活動,感受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用化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能力。
2.評價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檸檬酸的結構與化學性質”,診斷并發展學生初中已學關于酸的相關化學性質的認識水平,提升依據結構決定性質、根據證據推理得出結論的素養。
(2)利用VC中小蘇打含量測定的小組活動,通過實驗設計方案的交流與點評,診斷并發展學生定量測定物質的水平、實驗設計能力,實現知識向素養轉化。
(3)通過體會VC泡騰片作用、研讀檸檬酸鐵銨的流程、親手制作VC泡騰片等活動,診斷學生遷移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認識化學價值的水平(學科價值、社會價值視角)。
三、教學與評價的思路
見表1。
四、教學策略
一是在問題的引領下,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和猜想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和優化,證據的獲取以及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自主完成。二是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問題的產生,猜想及猜想的優化,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探究及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復習教學是“溫故”更要“知新”。受崔允漷提出“教—學—評一致性”的啟示,“依據清晰的目標處理教材、選擇方法;結合情境創設主動的、反思式的知識建構;依托學習過程開展嵌入式、參與式的及時評價”。為此本節課的教學實踐力圖實現:(1)將知識復習在嶄新的實驗探究情境中展開,實現認知結構的重構;(2)構建以“目標線、情境線、活動線”融合的教學結構,實現復習教學的層次性、應用性和思維性的發展;(3)創設綠色化、微型化、趣味化的學生實驗活動,促進學生對“真實的、有趣的化學”的感悟。
本節課是以泡騰片為主題式的基于真實情境下化學專題復習,緊緊圍繞這個情境,在問題解決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層層遞進,利用沖泡VC泡騰片,引導學生看、聞、嘗這三個角度觀察實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從醋酸的結構,到檸檬酸的結構,建立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科觀念。定性探究了檸檬酸的組成,利用拼圖的方式,定量研究了小蘇打的含量,在測定CO2的質量的時候,利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來測量,建立氣體定量測定的一般思維模型,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的意識。讓學生設計了多種測定氣體的質量的方法,形成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模型。實驗泡騰片的制作將這節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學生親手設計實驗并并完成了VC泡騰片的制作過程,體驗了計算、稱量、研磨、壓片等制作過程,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這節課試圖回答了什么是化學?即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變化,用途與制法的一門學科,通過這節課讓學生體會了化學的學科價值與學科特點,引導學生用類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即分類表征)。
五、案例分析
1.情境導入
介紹維生素及維生素C的作用,最近天氣早晚溫差比較大,人們容易感冒,數據表明服用維生素C能縮短病程。你們喝過Vc泡騰片嗎?
【學習任務1】根據老師準備好的完整的一盒泡騰片,自學有關VC的資料卡1,每組同學沖泡一杯。并交流:看到什么?聞到什么氣味?嘗一下,是什么味道?并用pH計測量其酸堿度。
【提問】氣泡是什么?泡騰片的組成有哪些物質?泡騰片的原理是什么?
【資料卡1】
維生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營養物質。維生素攝入量不足,生長發育出現障礙或患營養缺乏癥,各種維生素在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極其重要。(選自下冊書83頁)
VC作為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參與到人體多種氧化還原反應、物質合成以及解毒功能,同時它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抗組胺和增加對感染的抵抗力。Vc遇空氣和加熱都易引起變質,在堿性溶液中易于氧化而失效。泡檸檬水最好用50℃—60℃的溫水。
【評價任務1】診斷并發展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標簽操作說明,實驗操作、觀察能力。(基于經驗水平、認識進階、實驗安全水平)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VC這一情境引入,引發探究的熱情,設計了學習任務,自學了解VC的作用,學生實驗沖泡騰片,學生根據“VC泡騰片”教學情境開展實驗、討論與交流活動,感受泡騰片在沖泡時的現象,引發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書,猜想氣體是什么?如何產生的原理?從酸味到pH值,從定性到定量。
2.認識泡騰片的組成
【過渡】要了解泡騰的起泡原理,我們首先要來認識一個我們熟悉的物質醋酸。
資料卡2:如圖1是醋酸的球棍模型,在有機物的分子結構,有COOH這個原子團的就是酸,且每一個COOH原子團能電離出一個氫離子。
【學習任務2】結合資料卡上內容及圖2檸檬酸的球棍模型,找一找它有幾個COOH原子團,它是幾元酸?它的化學式如何表示?
【過渡】根據你對酸的認識,想一想,檸檬酸有哪些性質和用途?
【問題】根據你對酸的認識以及檸檬酸的標簽,猜想,檸檬酸(H3Cit)有哪些化學性質,在生活中可能會有的用途?試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提問】檸檬酸鈣有什么用途?
【提問】泡騰片起泡的原理你能寫出來嗎?
【自主學習】學生研講讀流程,獨立完成問題。
檸檬酸鐵銨(FeC6H5O7·NH4OH)是一種補血藥,用于缺鐵性貧血,也是一種綠色食鹽的抗結劑,在高溫下不穩定,它的制備流程如圖3。
(1)NH4FeCit中鐵元素的化合價;
(2)寫出反應①的方程式:;
(3)寫出流程中檸檬酸與氨水反應生成(NH4)3Cit的方程式:;
【總結歸納】由上述內容,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歸納出檸檬酸的化學性質。
【評價任務2】診斷并發展學生宏觀性質、微觀結構、符號表征,知識遷移的能力。通過資料卡上酸的結構,從圖1中找到相關的基團,從而從結構上認識檸檬酸也是酸。
設計意圖:從醋酸的結構認識有機酸,建構酸的模型,運用模型,判斷檸檬酸是三元酸。通過檸檬酸的用途反映它的性質,即與金屬氧化物反應,與碳酸鹽反應,從而了解起泡原理。通過檸檬酸鐵銨的制備流程,知道它能與活潑金屬反應、堿反應,再歸納出檸檬酸的化學性質,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和解決問題中完成了對酸的知識的建構。以探究泡騰片的起泡原理為線索,通過檸檬酸鈣、檸檬酸鐵銨等鹽的用途,從而體現化學的學科價值。
3.探究泡騰片中NaHCO3的含量
【學習任務3】請利用材料袋1或2(預先打印在相同的紙上)中選擇合適裝置的拼圖[4],搭建測定泡騰片中小蘇打的含量的裝置(假設每步都反應完全),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再推選一位代表發言,并說出你們小組的設計思路。
【板書】碳酸氫鈉的質量
【提問】碳酸氫鈉的質量如何通過測什么物質的質量而求得?
【學生】二氧化碳
【提問】二氧化碳的質量的測定有哪些方法?
【學生】稱質量的角度、二氧化碳的體積的角度;
【板書】CO2質量、CO2體積
【學生活動1】打開每個人的材料袋,自行完成拼圖。
【教師】拍照,指導學生
【交流展示】請學生說說他的設計(圖4),并指出每個裝置的作用,評價各個方案的優劣。
【學生實驗】根據圖5,設計實驗步驟,并完成實驗并完成相關計算。
實驗用品:小燒杯、蒸餾水、泡騰片樣品0.2 g、注射器,橡皮塞。
【教師演示實驗】教師利用壓強傳感器(圖6),利用實驗開始與結束的壓強差,結合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出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等于碳酸氫鈉的物質的量,從而測定NaHCO3的含量(圖7)[5]。
【評價任務3】通過設計測定泡騰片中NaHCO3的含量實驗,學生小組實驗,診斷并發展學生實驗探究設計。思維層面的認識角度為多角度視角,思路結構化的內涵水平;實踐層面為探究方案的綜合水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創新水平。
設計意圖:多角度,多維度的設計實驗,從定量測定物質的組成是中考的熱點問題,從傳統的個人的拼圖實驗到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實驗到教師演示的數字化實驗;從定性了解泡騰片的組成到定量測量其中某一物質的含量。總結出物質(通過某個化學反應能生成某種氣體)含量的測定的兩種基本模型,測質量或測體積。測質量可以通過高靈敏的天平來衡量,或是通過溶液吸收的方法來測。測體積一是間接法,即通過排某種液體的方法,通過測量液體的體積,從而知道氣體的體積,二是直接通過量氣管來測氣體的體積。
4.體驗泡騰片的制作
【學習任務4】設計完成實驗步驟,每一小組要制作10 g泡騰片(約3片)。
【實驗用品】檸檬酸3.33 g,NaHCO3 2.0 g,VC 0.2 g(2片),蔗糖4.57 g,簡易壓片機,塑料錘,研缽。
【評價任務4】診斷并發展實驗能力,及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學生在制作泡騰片的過程中,從實踐層面評價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力,探究水平主要是定量水平和創新水平二個維度,他們要根據教師提供的藥品和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步驟,完成泡騰片的制作。從價值層面也是落實化學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使學生體悟到了化學的學科價值。
六、教學反思
1.真實有價值的問題情境
真實問題情境下的教學是將學生身邊的事件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匹配,以中考復習課“VC泡騰片的奧秘”教學為例,在“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理念的導向下,通過“課前從課程標準、近三年中考出發,確立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課中以問題驅動學習活動與評價,貫穿教學設計始末”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從學科知識為走向學科觀念、學科素養的建構,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完成了對酸的知識的建構。
2.“有味”的一節課。
首先本節課是一節有趣味的化學課。學生在品嘗、探究、制作泡騰片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支持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特別是初三復習課期間,難能可貴。第二是有“學科味”的一節課。實驗是化學的靈魂,不僅設計了豐富的學生實驗活動,也有教師演示實驗,有傳統實驗也有數字化實驗。符號是化學特有的魅力,有結構簡式、化學式、方程式。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享受著化學學科的味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鄭長龍.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化學學習評價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1):3-5.
[3]姜建文,王麗珊.“教、學、評”一體化的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目標設計[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21):1-6.
[4]楊寶權,王月.基于“真探究”的科學探究專題教學——以“神奇的VC泡騰片”設計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7(8):75-78.
[5]丁小婷,齊楠.利用壓強傳感器測定VC泡騰片中碳酸氫鈉含量的實驗[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6):80-82.
3460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