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成
上市公司已然成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推動力。只要將社會中各生產要素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為地方經濟所帶來的突出作用,就可以更好地實現財政的杠桿作用,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轉型。
1286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和穩定器。
截至2022年2月8日,我國A股上市公司共計4716家,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有1286家,占A股公司總量的27.27%。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量占比雖不及A股數量一半,但市值幾乎扛起A股總市值的半邊天。
1286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為43.61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46.46%。其中,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863家,中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423家,總市值分別為18.84萬億元、24.77萬億元。
從區域分布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數量前五名的省份依次為:北京166家、廣東146家、上海111家、江蘇96家、山東73家,5省市國有控股公司數量合計占A股國有控股公司總量的46%;其總市值分別為16.30萬億元、3.05萬億元、3.61萬億元、1.86萬億元、1.62萬億元,合計占A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市值60.63%。50.08%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都位于我國三大經濟圈內,其中,長三角277家,京津冀221家,珠三角146家。
從證監會行業分布來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和先導性行業里,幾乎在A股中處于主導地位。能源供應類行業90家(2.74萬億元),行業數量占比69.77%,行業總市值占比89.54%。金融類行業79家(12.34萬億元),行業數量占比61.72%,行業總市值占比73.32%。交通基礎措施類行業75家(2.21萬億元),行業數量占比69.44%,行業總市值占比73.67%。
從公司的經營狀況來看,近三年(2018-2020)年報顯示,A股70%的凈利潤是由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創造的。我國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凈利潤總額分別為4.05萬億元、4.35萬億元、4.54萬億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凈利潤總額分別為2.91萬億元、3.06萬億元、3.20萬億元,占A股近三年凈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為71.85%、70.34%、70.48%。
上述數據說明,雖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數量不及A股公司總量的一半,但是,無論從對總市值的貢獻看,還是從對總利潤的貢獻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對A股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影響都是重要而深遠的,是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和穩定器。
公司治理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雙向且復雜的協同進化關系,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制定適合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是處于時代浪潮之下的上市公司董監高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2010年10月3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間,近10%上市公司開展了向新興戰略性行業轉型。
據申萬行業分類,2010年至2021年轉換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共有416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0%以上。剔除69家借殼上市的公司,有347家戰略轉換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它們的行業由21個增至30個,充分體現了其在跨領域、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所做出的大膽嘗試。以下圍繞347家上市公司開展分析。
戰略性轉型后,總市值實現跨越式提升。按2010年10月31日的數據,對市值區間進行分類,第一類公司(市值1000億元以上)共0家(數量占比0%);第二類公司(500億-1000億元)共0家(0%);第三類公司(100億-500億元)共36家(10.4%);第四類公司(50億-100億元)共77家(22.2%);第五類公司(50億元以下)共234家(67.4%);按2021年10月31日數據,轉型公司市值出現顯著變化:第一類公司共8家(2.3%);第二類公司共12家(3.5%);第三類公司共93家(26.8%);第四類公司共74家(21.3%);第五類公司共160家(46.1%)。戰略性轉型后,公司整體市值區間出現了跨越式提升。
公司整體行業向高精尖行業轉變。2010年數量前五的行業分別為:基礎化工62家,綜合53家,房地產43家,電子33家和商貿零售23家;2021年前五的行業為:傳媒28家,醫藥生物27家,電力設備26家,國防軍工21家和非銀金融19家。戰略性轉換行業的上市公司,從傳統、科技含量較低的行業向高精尖、更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行業轉移。
六成以上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對比年報數據,2020年營業收入高于2010年的上市公司共有262家(數量占比75.5%);2020年凈利潤大于2010年的上市公司共有218家(62.8%)。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戰略性轉換主營業務后,超六成的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獲得了增長。
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戰略性轉換后,市值、行業定位、盈利能力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轉型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不懼改變、勇于擔當、大膽決策,為上市公司發展做出了示范。
2021年1月1日至12月20日,滬深A股市場有1157家公司進行融資,融資總額1.94萬億元,其中,IPO公司462家,占比39.93%,募集資金5082億元,占比26.20%;再融資公司695家,占比60.07%。從股債結構看,股權融資(IPO、增發、配股)總額1.44萬億元,占比74.23%;債權融資(公司債、可轉債)總額5021.79億元,占比25.77%。
在注冊制改革推進下,2021年科創板IPO和創業板IPO融資都大于主板,其中:滬主板融資(IPO融資1579.13億元,再融資6513.58億元)、科創板融資(IPO融資1925.54億元,再融資254.05億元)、深主板融資(216.83億元,再融資5517.34億元)、創業板融資(1360.60億元,再融資2033.03億元)。
從行業融資情況看,電力設備行業替代計算機行業進入數量排名前五行業。IPO公司數量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機械設備(71家)、醫藥生物(52家)、電子(47家)、基礎化工(44家)、電力設備(35家)。與2020年IPO情況進行對比,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力能源投入的發展,我國對電力設備的需求增加,電力設備行業通過IPO融資來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資金緊缺,符合國家形勢發展的大趨勢。再融資金額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電子(1566.68億元)、建筑材料(1353.87億元)、銀行(1122.67億元)、交通運輸(1103.11億元)、房地產(941.30億元)。盡管傳統行業再融資規模仍占較大比例,但是電子等高新技術行業卻在快速擴張中。
從融資區域分布看,IPO呈現明顯的“東多西少”趨勢。IPO公司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浙江(84家)、廣東(80家)、江蘇(78家)、上海(42家)、北京(34家)。超過一半的IPO公司聚集于東部,甘肅、青海、山西2021年無IPO公司,東部地區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孵化了大量上市公司。
再融資地區差異更大,規模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北京(2468.22億元)、廣東(2058.08億元)、上海(1490.22億元)、江蘇(1272.40億元)、浙江(1212.27億元)。值得重視的是,東北地區再融資金額為456.91億元,占再融資總金額不足5%,形勢堪憂。
IPO是水的源頭,為城市和公司募集了資金、提升了知名度;再融資是水的流量,為城市和公司持續發展補充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營商環境則是基礎設施,是水源的保護和水渠的修建。城市與公司,其功之成,非在成之日。其力之虧,非在虧之時。
一家上市公司撐起一座城市,寧德時代的發展樹立了一個城市跨越式發展的典型范例。
中國在新能源車行業誕生了一位全球霸主——寧德時代。寧德時代2018年6月11日上市,三年半的發展,創造了全球的奇跡,最高時市值達1.58萬億元,排在茅臺、工行之后,位列A股市場第三。2021年前11個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79.8GWh,行業地位位列全球第一。
與寧德時代紅透半邊天相比,其出生地寧德市卻默默無聞。由于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落后,寧德被調侃成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然而,通過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靠著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這四大主導產業,寧德市成功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逆襲。
“產業立市是根本,發展上市公司是核心”。寧德市和寧德時代上市公司四大產業的發展經驗,樹立了中國城市跨越式發展的典型范本。
當下,以資本市場為抓手,將地方項目、上市公司與資本要素充分的結合起來,是各地方政府進行土地財政轉型的重要路徑。2021年9月3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注冊成立為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增添了一筆濃厚的色彩。截至2021年12月17日,已經有82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北交所的設立起到了引導市場資金向科技創新型產業轉移的關鍵作用,上市門檻中財務指標的降低為更多中小型科技企業創造了上市融資的可能。這也為各地方政府實現財政轉型提供了更大的機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2020年A股上市公司利稅總額為8.02萬億元,占全國財稅收入的51.98%;其中,百強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共繳利稅7.71萬億元,占A股上市公司利稅總額的96.13%。
因此,地方政府應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相關要求,統籌好城市經濟發展工作,根據時代發展的變化,切實引導社會生產要素向高新技術產業投入,打造符合地區特色的優勢產業,從而實現城市經濟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雙增長。這將是實現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359850190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