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長輩沒有送我去學校,而是在家里教我讀傳統經典,讀的第一本書是《論語》。因為我年紀小,長輩教我時并不側重字句訓詁,而著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誦。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難時,常常會有一兩句《論語》中的話閃現出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對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和驗證。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看重的乃是氣質之感化,即如荀子在《勸學》中所言:“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開蒙讀《論語》之前,家人教我背唐詩,我從小聽著吟誦長大。吟誦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非常重要的入門途徑。用吟誦的方法讀詩,詩中興發感動的力量才能更好地釋放出來。如果不會吟誦,至少要做到開口朗讀。我小時候沒人管,逮著什么都大聲地念。積累多了,自然就能隨著聲調,體驗古人的呼吸、情感和精神。
我深信,一個人如果在孩童時期就學習古詩誦讀和吟唱,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富聯想力,在生活中會更富感受力。有人問,孩子怎么能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呢?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提出“滲透性”學習方法:“對學習內容還不太清楚,但就在這不太清楚的過程中,已經一點一滴地學到了許多東西……以體會的方法進行學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我非常贊同。在偏重智性的知識學習之外,偏重感性的直覺感化的學習,往往可以對學習者的心靈和品格產生莫大的影響。教孩子吟誦古典詩詞,正是這樣的教育方式。
隨著年齡增長,對傳統經典的學習會逐漸深入。名篇巨作所蘊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修養、志意,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將這些與自己的人生融匯在一起,這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初在國外教書時,我的英文雖然不好,可是學生非常喜歡聽我的課,這正是因為他們從詩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
“又到長空過雁時,云天字字寫相思……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猶待發華滋。”90歲那年,我看到南開大學馬蹄湖的荷花,寫下一首《浣溪沙》。這種相思不是小我的、私人的,而是對國家、文化更博大的情誼。我雖然老了,但對理想還是有癡心。我在安靜地等待,等待詩心的種子在年輕人的心里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葉嘉瑩: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