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推廣秸桿還田腐熟技術,促進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耕地質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東龍鎮進行秸桿還田簡比試驗示范,為大面推廣秸桿還田提供科學依據。為驗證秸稈腐熟劑產品的使用效果,在東龍鎮開展對比試驗,為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效果評價提供技術支撐。因地制宜開展秸稈還田技術的示范推廣,通過秸桿還田及秸稈腐熟劑處理的田塊土壤結構較松,肥力增加,改善土質。引導農民群眾不斷增強秸稈還田的自覺性,有效遏制秸稈焚燒現象發生。增強環保意識,減少大氣污染。
1.1試驗點基本情況
在東龍鎮高龍村高龍田垌覃世宗農戶田塊安排試驗,此試驗田交通便利、易于觀察及管理、具有代表性,符合要求,田塊方正、田面平整、肥力均勻、排灌方便、種植水平與當地生產水平相當。前茬作物為水稻,留樁高為18~20 cm。供試作物品種為野香優863。供試肥料品種、產地及養分含量見表1。

1.2試驗處理
處理1、試驗區:施放秸桿腐熟劑1 kg,生稻草條200 kg還田,尿素1.67 kg;處理2、對照區:生稻草條200 kg還田,尿素1.67 kg;處理3、空白區:尿素1.67 kg。每個小區間筑田埂分開,田埂使用農用薄膜包蓋住,以防秸桿腐熟劑藥液及肥水流失。實驗時間為7月25日。
1.3處理面積
實驗面積為820 m2,分3小區,每小區面積為273.3 m2。
1.4農田生產操作
處理1、試驗區:本小區施放生稻草條200 kg,人工均勻平鋪稻草,再施加秸桿腐熟劑1 kg及尿素1.67 kg,最后使用碌柚滾踏3~4輪;處理2、對照區:本小區施放生稻草條200 kg,人工均勻平鋪稻草,再施加尿素1.67 kg。最后使用碌柚滾踏3~4輪;處理1、空白區:本小區施尿素1.67 kg。使用碌柚滾踏3~4輪。時間為7月28日。保留田水5~6 cm,維持7~10d。播種期7月13日,移栽時間為8月2日。
一是每個處理小區管理措施相同;二是保證各處理田間農藝措施一致。包括施肥、噴藥、放水等。
第一,試驗前取基礎土樣分析容重,包括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鉀、緩效鉀、全鉀、pH值、CEC值。試驗后每個處理再測定土壤容重,包括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鉀、緩效鉀、全鉀、pH值、CEC值。由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縣(市、區)負責化驗分析。
第二,進行田間試驗考察記載。田間試驗記載內容為施肥情況及時間、噴藥情況及時間(品種)、各生育期發生時間及生育指標、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
第三,測產驗收結果。
小區面積為0.03 hm2。種植規格為:試驗區23 cm×12 cm,對照區22.5 cm×12.80 cm,空白區23 cm×13 cm。
整地時間為7月25日。種植時間為8月3日。7月28日施加基肥,每個小區施尿素1.67 kg。追肥第一次用量為:尿素112.5 kg/hm2,復合肥1.5 kg/hm2,時間為8月7日;第二次用量為:尿素7.5 kg/hm2,復合肥112.5 kg/hm2,時間為8月27日。




試驗表明,施加秸桿還田及秸稈腐熟劑處理的稻田產量最高,只施加秸桿還田無秸稈腐熟劑處理產量較高,無秸桿還田無秸稈腐熟劑處理產量最低。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農技站韋時軍)
37265003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