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省東部,對于維護生態環境平衡、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林業有害生物種類逐漸增多,發生頻率逐年提升,對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生態環境平衡產生了很大威脅。本文根據小隴山林業發展現狀,分析了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原因、防治現狀、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防治措施,以期提高防控措施水平,降低有害生物危害。
小隴山林業實驗局一直非常重視森林資源的撫育工作,尤其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但是有害生物對小隴山森林資源建設及營林造林綠化成果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小隴山林區共有800多種有害生物,包括600多種害蟲、150多種病害、15種鼠害,草害、鳥害、獸害等其他種類多達30多種,平均每年受害面積高達1.13萬hm2[1]。
對小隴山林區產生嚴重危害的有害生物有30多種,主要分為3類,第1類為食葉害蟲和枝梢害蟲,有落葉松葉蜂、落葉松球蚜、油松毛蟲等。這類害蟲的傳播速度非常快,主要發生于觀音林場、百花林場、黨川林場、榆樹林場、麻沿林場等,年平均受害面積0.33萬hm2;另一類為鼠害、鳥害、獸害,常見的有甘肅勖鼠、野兔、野雞、豪豬等,這類生物對人工幼林危害較大,年平均受害面積0.6萬hm2;林業病害常見的有落葉松早落病、油松落葉病、松苗立枯病等,也主要發生于人工幼林,年平均受害面積達0.2萬hm2。楊黃卷葉螟、光肩星天牛、蒼耳等其他有害生物也有零星發生,但沒有構成較大的威脅。
2.1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促進有害生物的大量群集和繁殖。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是引起生物類群爆發、誘發病蟲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正常氣候、環境條件下受到抑制的生物種類,當氣候異常時就有可能為其大量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如暖冬、高濕環境,不僅提升了越冬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而且還會促進其繁殖,造成有害生物的爆發。
2.2防治措施比較單一
在20世紀90年代前,對于害蟲的防治主要傾向于松毛蟲、天牛、落葉松葉蜂、落葉松球蚜等害蟲的防治,針對性強,對于次要或潛在性的害蟲預防不太重視。防治措施比較單一,對生物防治、綜合治理重視程度不夠,主要采用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化學藥物無法起到全面的預防作用,時間長時就會導致密度較低的害蟲數量逐漸增加。同時,大量使用化學藥物會提升害蟲的抗藥性,增加防治難度,而且還會殺死害蟲天敵,導致森林生態環境被破壞,增加了災害發生概率。
2.3人工林樹種單一
目前,人工林樹種單一,主要以松柏為主,森林生態系統相對脆弱。近些年,落葉松葉蜂、落葉松球蚜等蟲害的爆發,充分證明了樹種單一的危害性。害蟲具有一定的食性,在單一的純林中,周圍都是寄主,食物充足,害蟲種群密度很快提升,導致大面積蟲害蔓延,而在混交林中,尋找食物相對困難,不容易爆發大面積蟲害。此外,純林食物鏈比較簡單,生物種類較少,森林自身調控能力較差,一旦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恢復。
2.4檢疫力度不夠,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增多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貿易活動加強,世界各地之間的植物交流活動也在增多,導致外來有害物種的傳入機會增多,如果沒有采取科學的檢疫方法,就會導致外來侵入型害蟲的爆發,對林業產業造成嚴重威脅。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少數基層單位檢疫工作不到位,專職檢疫員數量較少,交通工具、檢疫技術落后,對引進苗木、調運木材等檢疫不到位,將有害生物引入本地區,美國白蛾、松針褐斑病、小卷蛾等都是外來引進的有害生物。
3.1強化有害生物監測
有害生物的發生流行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條件,平時要加強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工作,做好監測點建設和數據收集工作,確保數據的科學性。進一步完善有害生物信息處理系統,科學管理測報工作的信息采集、傳遞、處理、決策等關鍵環節,將工作重心從重防治轉為重預防[2]。加強對危害嚴重的林業有害生物的專項監控,準確預報其發生動態,為科學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3.2做好檢疫工作,加強對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
各職能部門要通力合作,嚴格辦理入境森檢手續,做好苗木、木材等林產品的檢疫檢測工作。一方面,對于入境的苗木要加強調運檢疫復檢力度,把好準入關,嚴禁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苗木的產地檢疫、境內運輸檢疫,防止將林業有害生物帶入造林地。對于林業有害生物要做好預防,改變災后防治的被動局面。要不定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對于逃避檢疫、違規檢疫的違法行為要嚴厲打擊、嚴格懲處。
3.3加強營林生產的科技力度
要加強培訓力度,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水平,對于落葉松球蚜、落葉松葉蜂、光肩星天牛、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危害嚴重、傳播迅速、容易大面積流行的林業有害生物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探索科學的監測、預防、防治措施。
首先,要選擇優良的抗病品種,營造混交林。造林要以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的鄉土樹種為主,營造樹種結構合理的林分。如選擇刺槐等鄉土樹種用于營造林網或片林,使樹種之間形成間隔,阻隔害蟲的傳播流行。營林生產中最好選擇優良的抗病品種,提升森林的抗蟲害能力。其次,在病蟲害防治中要合理使用農藥,不要長期使用一種農藥,要交替使用同種類的農藥,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藥物殘留,要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措施。最后,要加大資金投入,尤其是在病蟲害大面積爆發流行時,當地政府要給予適當的補貼,提高基層農戶的防治積極性,減少經濟損失。
3.4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措施
要改變傳統的防治措施,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物種多樣性,又可以降低治理有害生物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根據有害生物發生情況,采取適合的治理方法。對于成蟲,可以根據其生物學特性,使用性引誘劑、燈光誘蛾等措施引誘,將其殺死;可以采用整枝、修剪等方式將有害生物的繭、蛹、卵等及時清除并處理;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如寄生蜂、白僵菌、瓢蟲等防治害蟲[3]。
參考文獻
[1]劉玉明.小隴山林區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可持續控制技術對策[J].甘肅農業,2016(2):225-226.
[2]趙雷,劉白璐,殷艷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9):41-42.
[3]廖啟平.新時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問題探析[J].南方農業,2020(36):61-62.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觀音林場焦建春)
30505003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