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地處山西省西北部、毛烏素沙漠前沿,西北毗鄰內蒙高原,南扼雁門關隘,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以黃土覆蓋,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全年平均氣溫5.2~9.2℃,平均降水量436~613 mm,年平均蒸發量為1 900 mm。冬春干冷而漫長,夏秋高溫且短暫。土壤分為山地草甸土、栗鈣土等6大類、54個土種。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差。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當地尤其重視生態建設,強力推進國土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48%。但由于朔州市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少、風沙大、造林地塊條件差,使得一些地塊造林質量較低、造林成活率低,如何提高造林質量,是改善朔州市生態環境的關鍵所在。
造林樹種的選擇要堅持“適地、適樹、適種源”的原則,根據宜林地立地條件、樹種生態學特征、苗源豐富程度及固沙效果和利用價值選擇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應選擇抗旱、抗風沙、耐貧瘠、抗病蟲害等抗逆性強的種類。朔州市荒山造林主要樹種有樟子松、油松、榆樹、山杏、沙棘、檸條等。
1.1樟子松
樟子松為常綠喬木,高15~25 m,最高達30 m,樹冠為橢圓形或圓錐形。樹干挺直,3~4 m以下的樹皮為黑褐色,鱗狀深裂,葉2針1束,剛硬,常稍扭曲,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圓形,黃色,聚生在當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圓形,紫褐色。球果長卵形。鱗盾呈斜方形,具縱脊橫脊,鱗臍呈瘤狀突起。種子小,具黃色、棕色、黑褐色不一,種翅膜質,林木生長較快,材質好,適應性強。
1.2油松
油松為松科針葉常綠喬木,高達30 m,胸徑可達1 m。樹皮下部為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塊。大枝平展或斜向上,老樹平頂;小枝粗壯,雄球花柱形,長1.2~1.8 cm,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穗狀;球果卵形或卵圓形,長4~7 cm。種子長6~8 mm,連翅長1.5~2.0 cm、翅為種子長的2~3倍?;ㄆ?月,球果第二年10月中上旬成熟。針葉喬木,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中生,為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及用材樹種,喜溫濕氣候,適宜生長在海撥1500 m以下的陰陽坡及平緩地、半陰坡及平緩地,厚度為20 cm以上的酸性、中性土壤或鈣質黃土。
1.3榆樹
榆樹,榆科、榆屬,又名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稱,落葉喬木,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 cm,寬1.2~3.5 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兩邊稍偏斜或近對稱;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下面無毛或余脈腋有少數簇生毛,邊緣多為單鋸齒或不規則重鋸齒,上面深綠色。陽性樹種,喜光,抗旱,耐寒,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干燥瘠薄土壤及固定沙丘均能生長,適應性很強。根系發達,抗風力,保土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快,壽命長。花果期為3~6月。
1.4山杏
山杏,薔薇科、李屬,又稱野杏。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 m。枝、芽、樹皮各部似杏樹,但小枝多刺狀。葉寬橢圓形至寬圓形,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寬楔形或楔形,長4~5 cm,寬3~4 cm,較一般栽培的杏樹形小而葉長,兩面無毛或在下面脈腋間有簇毛,葉柄長1.5-3 cm?;ǘ鄡啥渖谝谎?,梗短或近于無梗,單花直徑約2.5 cm;花萼圓筒形,徑約1 cm,粉白色,肉質薄,多纖維,核扁圓形或扁卵形,邊緣平薄。果熟期為6~7月。山杏具有適應性強、抗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等優良特征,可作為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樹種。
1.5檸條
檸條是豆科錦雞兒屬植物,灌木,老枝金黃色,有光澤;嫩枝被白色柔毛。羽狀復葉有6~8對小葉;托葉宿存;葉軸脫落;小葉披針形或狹長圓形,先端銳尖或稍鈍,有刺尖,灰綠色。花梗密被柔毛,關節在中上部;花萼管狀鐘形,密被伏貼短柔毛,萼齒三角形或披針狀三角形;花冠旗瓣寬卵形或近圓形,稍短于瓣片,耳短小,耳極短;子房披針形,無毛。莢果扁,披針形,有時被疏柔毛,是西北地區營造防風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樹種。
2.1確定樹種與模式配置
混交林可以形成層次多或冠層厚的林分結構,在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面積、發揮防護效益、抗御自然災害、改善立地條件、提高林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都優于純林。因此,朔州市荒山造林混交比例應不低于5:5,以確保造林樹種多樣性,增強林木的層次與抗逆性。營造混交林,適宜針闊混交樹種有油松、榆樹混交,樟子松、榆樹混交,油松、山杏混交等,喬灌混交樹種有榆樹、沙棘混交、榆樹、檸條混交等。
2.2確定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又稱初植密度。造林密度的大小對林木生長、發育、產量和質量均有顯著影響,只有確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才能保證林木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間,達到高產和預期培育的木材徑級的目的,朔州市林喬灌混交林造林密度為1 650株/hm2。
2.3整地方式及方法
全面整地即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即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針對朔州市山區立地條件,整地方式為局部整地。在15°以上坡地,采用長度不超過0.6 m、寬度不超過0.5 m、深度不超過0.4 m的小魚鱗坑整地,魚鱗坑的建造應就地取材,禁止使用魚鱗板。平地或緩坡地采用穴徑為0.4~0.5 m、深度不超過0.4 m的小穴整地,減少對造林地原有灌草植被的破壞。
2.4栽植相關注意事項
2.4.1苗木處理方法
苗木要做到隨起隨栽,未能及時栽植的裸根苗應臨時將根部埋土或用苫布、草袋蓋嚴,也可事先挖好寬5~2 m、深40 cm的假植溝,將苗碼放整齊并根部埋嚴。若假植時間超過7 d,則應適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帶營養杯臨時假植應盡量集中墊穩,假植時間較長則應在土球和枝葉上經常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和保持土球土壤濕潤,但水量不宜過大,以免將土球泡軟,搬運時土球變形影響成活率。栽植前要對苗木進行分級,應選用Ⅱ級以上優質苗木,栽植時要對受傷根系、發育不正常的偏根、過長主根和側根適當修剪,以提高成活率,促進生長。
2.4.2栽植注意事項
為提高成活率,在降雨量少的山區提倡使用容器苗造林,帶容器栽植具有以下優勢:容器苗根系不易破壞,省工并可加快造林速度,在干旱情況下,培養基中的水分不易向周圍土壤擴散,使培養基保持在一個相對較潮濕的狀態下,有利于苗木成活和生長。栽植坑宜小,坑底要平,忌挖成“鍋底坑”,以保證容器底與坑底接合緊密。栽苗操作要細致,苗木要直立,位于坑中央,回填土要壓實,使土壤與容器緊密接觸。
2.4.3幼林撫育管護的重要性和撫育技術要點
通常從造林開始連續3年,采取除草、松土、擴穴等主要技術措施對土壤進行管理,避免雜草與樹苗爭奪土壤養分、水分和光照,降低病蟲危害。松土的目的是打碎土表結皮,打破下層與表層間土壤的毛細管聯系,進而防止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并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氣性,加快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質的轉化和分解。
(山西省朔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李志強)
348950033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