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高中生物知識是一門以概念為主的學科,學生應注意對生物概念進行深度認知,這有助于幫助學生降低高考難度。同時,教師也應結合高中學生認知特點,融入教材理論知識引導及實驗實踐引導,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生物概念。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 微專題;一輪復習;生物概念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41

1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學習引導
若想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生物學習能力,應做好高考生物復習內容,以此對學生開展生物教學引導,包括高中階段的幾本教材文字語言和實踐要求。其中生物概念是串聯起這些語言內容的關鍵,可以引發學生對教材學習實踐要求的思考,使他們準確理解部分生物實驗結論。據此,教師要以學生復習教材單元內容為一個小節,對這些內容進行設立微專題學習要求上的教學規劃,幫助學生梳理他們復習知識的教材邏輯,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夠遵循教材理論中的規律性。[1]再通過課上的互動溝通,了解他們具體對哪些概念還不夠理解,細致講解這些影響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生物概念。
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文字語言,教師能夠發現他們對于生物概念的不理解,完全源自他們在理解教材文字語言時的思維短路現象。很多學生一旦發現所學內容中的共通點,就容易按照自己對概念描述語言的理解,私自在腦海中加工生物概念的適用范圍,出現曲解概念的情況。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材中的概念內容,設立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識的微專題。
比如《走進細胞》這一章教材理論部分內容的講解,需要讓學生理解細胞這個概念及相關生物知識。教師需要把細胞作為復習這整章內容的微專題課題,引導學生通讀教材所有語言內容,劃出當中的高考考點和用于解釋概念的關鍵語錄。把其中帶有時間、描述客觀事實的語句,作為復習中的選擇填空題內容進行講解。通過細胞學說部分內容復習,讓學生掌握最終實驗理論和歸納法的學習應用,為他們普及生物體相關概念。最終完成整章內容微專題的設立,和學生所復習知識框架的合理建設。
2關注知識細節,做好高考引導
微專題的課程能夠從細化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學安排中,能夠找到對應的教材內容和需要學習的生物概念。教師要配合對微專題教材內容的講解,細致規劃證明相關概念客觀存在性的學生引導話題,使他們在復習知識的過程中,產生對所學知識的新的認知。這樣才能把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所有教材內容,串聯成方便他們理解和記憶的微專題知識框架,減少學生對課程教學安排的不理解和不配合。[2]
教師幫助學生復習高考生物教材內容的過程,是在腦海中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知識架構的過程。教師必須要細致規劃對微專題教材知識點內容的詳細解讀,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當中蘊藏的生物性規律,引發他們對課后習題問題的研討,進而提升學生復習知識的積極性和思維能力。對部分教材生物實驗內容,進行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概念、理解實驗結論上的講解。
如《走進細胞》這一章中觀察細胞實驗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從引發學生對細胞內部組成差異性的思考入手,讓他們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完成對觀察材料的結論分析。通過教會學生識別實驗中使用的載玻片、臨時裝片,讓學生了解可觀察實驗樣本的制作過程。再為他們講解實驗過程中,生理鹽水和清水的不同作用。然后使用滴管,在樣本中分別滴加生理鹽水和清水,觀察樣本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理解生物體成長對營養物質的需要。最終,要求他們完成教材中討論問題的回答。完成對細胞多樣性和一致性組成結構的進一步講解,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細胞組成及各部位名稱。
3結合思維導圖,深入理解概念
為助力學生更好的面對生物高考,教師要在為學生呈現生物教材講解內容的同時,為他們設計利于理解所復習內容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物概念,也使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根據導圖內容完成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復習,避免他們把生物一輪復習中的內容再次遺忘。這個復習思維導圖應當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遺忘規律,存在對生物概念和生物實驗名稱的客觀描述,具備串聯教材各章節生物知識的導讀性,能夠引領學生快速想起他們所要復習內容的學習重點。具體的導圖形式可為圖片語言也可為文字語言,只要是能夠符合微專題這一形式的復習需求即可。[3]
因此,教師必須要對教材中的微專題內容進行細致整理之后,再對其中有必要使用圖片語言的知識點,單獨設計一個專用于學生高考復習階段的思維導圖。并針對設計到實驗部分內容的知識點,進行實驗結論和方法步驟等方面的圖片形式總結,讓學生更能夠理解實驗的目的和實踐需求。
比如《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這部分教材內容中,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必須要通過圖片語言記憶的知識點。出現了探索細胞膜成分和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兩個實驗要求,以及說明實驗目的的大量文字語言。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圖片語言,得到此部分內容的實驗結論。也能夠通過觀察文字語言,得到此部分內容的實驗目的。因此,教師必須要分別設立兩個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綜合理解兩個實驗的最終結論,用文字語言串聯起教材中的概念性內容,使他們能夠建立學習生物的理性思維和生物形象,穩固記憶和復習所有教材知識。
4結合生物概念,細化理解知識
學生在復習教材生物概念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些概念進行學習實踐方向上的理解,把原本存在的抽象化概念作為一個客觀事實,用于講解生物規律和生物常識。因此,教師要利用概念思維圖,把生物概念整合為微專題中的完整的知識點,方便學生理解和實踐所學概念。對其中不需要學生特殊記憶的內容,進行選擇填空題型上的學習測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印象,另一方面了解他們對哪些教材內容還沒有完全消化和理解,再有針對性地拓展他們的學習思維。
其中,部分用于解釋生物體現象的有關概念,是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教材內容之一。細胞在生命活動中,所完成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通過細胞各結構發揮其作用,才能夠完成植物或動物體內的物質循環。這個物質包括生物體成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以及氣體養分。因此,教師可以把這個物質作為一種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但當這個物質,在人體中進行養分交換過程后,又產生新的物質、進入到新的物質循環的具體狀況,就需要教師在相關的教材部分內容中,進行符合生物模型規律的特殊講解。教師必須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概念的立場和前提,使他們理解概念的學習思維得到快速成長。
如《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部分內容中,提到了多個細胞結構的名稱以及分布,顯示了植物細胞的復雜組成部分,需要學生根據教材圖片語言理解其生物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幫助學生學會識別動植物細胞及特殊細胞形式。圍繞不同細胞結構的功能和細胞骨架形態,為他們普及細胞中物質的流動規律,使學生理解細胞結構分工合作的重要意義。把這些知識用細胞結構概念串聯在一起,以圖片語言為講解此內容的思維圖組成部分,使用文字語言對每個概念功能進行標注,組建專門講解細胞組成和結構功能的微專題,拓展學生深度學習細胞運動相關知識的生物思維。
5引導學生拓展學習微專題思維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了復習生物概念知識的思維后,要利用實驗或必要的生物規律,引導他們拓展各自的思維能力。針對微專題內容中所描述的客觀事實,合理展示生命體運動狀態下的細胞、組織、器官等生物知識。依據生命體所生存環境組成部分的不同,普及生物鏈、生態系統等更多概念,引導學生復習更多的教材知識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在復習所學內容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理解和分析客觀事物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主動整理和記錄知識點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做讀書筆記的速度,使他們把精力放在記憶和理解教材內容上,防止部分學生出現光動筆不懂腦的學習現象。
教師要把微專題作為學生復習教材知識的重要方法,要求他們在每復習一部分教材內容后,都要再次進行知識點的整理和記錄。以此杜絕學生在課上不認真聽講,把教師講解作為筆記記錄的行為。這能讓他們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不是課后作業的完整度上,減少他們學習生活中的作業輔導。對于沒有思路整理所學知識點的學生進行思維導圖,勾畫方向上的學習方法重要指導,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形成復習知識的微專題思維,把微專題這種適用于生物一輪復習的方法,貫穿于學習和復習所有生物知識過程中。
如《細胞的被動運輸》部分教材內容,描述的是細胞生活在液體環境中的物質交換。首先為學生講解水浸出細胞的原理,再由此引入其他小分子物質進入細胞后的擴散原理。這樣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植物細胞模式,了解細胞膜進出物質的滲透膜效應,及細胞壁伸縮性比較小的特點,說明原生質層這一概念和水經過原生質層進出液泡的原理。從而充分理解被動運輸規律,及此規律中物質不消耗細胞內反應能量的知識點。這能讓學生在每接觸一個生物概念時,都能主動完成對下一個概念學習實踐內容的具體思考,增強他們對教材文字語言的理解思維。
6建立生物一輪復習微專題模型
學生在學習簡單的生物概念時,能夠通過理解概念的形成和相關結構功能,復習相關實驗結論和物質交換過程。但涉及復雜生命體或生命體遺傳物質的嚴謹內容時,就需要以生物模型為教學演示工具,具體理解生命體某部分結構的演化和遺傳生物規律。早期,幫助人們了解遺傳進化的實驗為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個實驗為大家簡單演示了生命體中存在遺傳物質這個客觀事實,也讓人們意識到這些遺傳物質可以隨著生命的繁殖而得到傳遞。其中基因、染色體和DNA等遺傳物質,對說明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也讓科學家們通過相關實驗研究,發現了遺傳疾病的預防方法,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生物思維的良好發展。
教師要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上,建立《遺傳與進化》教材中一輪復習部分內容的微專題模型。通過為學生簡單講解教材中生物概念的關系,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學習教材知識的生物形象。并通過組建模型的概念、實驗和客觀事實,指導學生逐步學習遺傳物質的作用、DNA結構和復制過程、蛋白質可能發生變異的情況,以及基因和染色體變異導致的遺傳病。再通過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祖先和自然選擇生物規律的其他教材內容,讓他們能夠充分理解種群基因、物種生物多樣性等生物概念。完成對教材內容微專題模型的建立,及各部分內容微專題講解概念和實驗內容的合理設計。
7總結學生所學微專題理論知識
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每部分教材內容的復習后,要依照教材順序對其進行總結,使學生真正了解他們能夠從中學到什么。站在梳理整本教材內容知識的角度上,對微專題理論知識進行概念、實驗上的解讀。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復習,存在清晰思路和再次復習時的明顯記憶。
如《生物與環境》這本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概念的敘述中,為學生展示生命體聚集下的生態環境演化過程。這能讓學生在了解生命體后,深入理解它們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功能及傳遞信息、產生物質循環的生物規律。據此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特殊作用,了解生物多樣性概念和保護措施,以及生態工程的提出和目前應用情況。教師可用文字語言總結以上理論知識,用思維導圖和概念思維圖具體演示當中的生物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在教材中學到了什么。
8結語
教師要把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實施微專題方法的重要立場,并重點對生物概念進行學習及知識鞏固,尤其在學生高考生物一輪復習過程中,為他們建立有效學習和復習教材內容的思維導圖,完成對當中生物概念和生物規律的科學講解,讓學生從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和生物思維。
基金項目:2021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微專題在高三生物一輪復習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GS[2021]GHB1133)。
參考文獻
[1]晏佳明.基于思維導圖的生物一輪復習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6):92-93.
[2]楊秋乒.概念模型教學在高三生物復習課中的應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1):69-70.
[3]何麗娟.淺談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的有效教學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03):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