綮秉畦
張藝謀春節檔電影《狙擊手》是國內首部取材于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的優秀狙擊手事跡的影片。那么,在我軍各個歷史時期還有哪些著名的神槍手呢?
決死隊“第一槍”
1937年,年僅18歲的楊長順參加了薄一波領導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他整天都抱著一支晉造三八式步槍練習瞄準,射擊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很快,參軍剛幾個月的楊長順隨部隊參加了第一次戰斗。戰斗打響前,他和排長去偵察敵情,發現一群日寇正在300米開外的空地上聚集,中間一個挎著指揮刀的鬼子軍官正在指手畫腳。排長就指著他對楊長順說:“小楊,試試你的槍法。”楊長順二話沒說,端起步槍瞄準。一聲槍響,那個日寇當即栽倒在地。參軍沒多久的“小楊”因此記了功,從此大家都叫他決死隊“第一槍”。
洪澤湖畔的“兵臨城下”
1942年12月10日凌晨,新四軍軍史上著名的朱家崗戰斗打響。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總后勤部油料部長的孫存余時任26團1營2連連長。他不僅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員,同時也練就了過人的槍法。
戰斗開始不久,孫存余率20多人的加強班,據守孫家崗北部通向曹圩的門戶。正面沖鋒久攻不下之時,日寇挑選特等射手,爬上一幢房屋的屋頂,居高臨下,向交通溝內的我軍射擊,連續傷了我軍幾名同志。
敵人的狙擊手躲在哪兒呢?孫存余細心觀察,并從犧牲的同志頭上摘下軍帽,頂在步槍通條上,略微露出溝沿一點,自己向右跨出幾米,拿起一支三八式步槍,對準了那間房子的屋頂。敵人果然上了當,很快從屋頂上打出一槍。孫存余的準星牢牢套住了敵方狙擊手,一摳扳機,“叭”的一聲便結果了他的性命。
敵人不死心,接連派出兩個狙擊手反擊,但孫存余以他的精湛槍法,三發三中。直到戰斗結束,敵人也沒敢再爬上屋頂放冷槍。
六上天安門的“神槍手”
1942年8月,18歲的魏來國參加了八路軍膠東榮成獨立營。憑借刻苦練習,他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神槍手”。
1946年7月2日,時任山東軍區警備4旅8團某排排長的魏來國隨部隊在南泉車站以東的藍格莊阻擊敵人。次日拂曉,兩個連的敵人在炮火支援下對我軍發起了進攻。魏來國拿起一支三八式步槍,利用墳頭做掩護,定好表尺,向敵人瞄準射擊。他的槍彈好像長了眼睛一樣,一槍一個。最后,魏來國用135發槍彈打倒了110個敵人。
后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同志在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談及此事,毛主席高興地說:“一個人就消滅了敵人一個連,了不起啊,全軍官兵都像魏來國這樣,解放戰爭的時間將大大地縮短。”自此以后,全軍區開展了向魏來國學習的活動。他的家鄉榮成縣政府特地做了一塊寫有“革命神槍手”的燙金大匾,掛在了魏來國家門口。之后的魏來國六次登上了天安門。(摘自《知識博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