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舉行期間,在張家口冬奧村和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矗立著5組冰墩墩、雪容融造型的“碲化鎘發電玻璃指引路牌”。白天它們是玻璃指示牌,晚上則用自己發的電來照明。
普通的玻璃,涂抹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后,就變成可導電、可發電、可回收的半導體材料,從而完成光電轉換和電能供應,真正實現“有光就有電”。這種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生產的發電玻璃,是一種低碳環保的發電產品。
成都中建材總經理潘錦功說,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可以在低溫情況下不斷發電。發電玻璃是在普通玻璃上沉積了一組以碲化鎘為主的光電功能材料薄膜,當太陽光照射到薄膜層后,薄膜層中會產生電子運動,從而實現發電。潘錦功介紹,相比其他同類型材料,碲化鎘材料碳排放量更低、發電量更大。碲化鎘的光譜響應和太陽光譜非常匹配,光吸收率高,能吸收95%以上的陽光,適合于光電能量轉換。在實際項目對比中,同樣的裝機容量,其總發電量高于同類產品8.8%。同時,碲化鎘在炎熱、潮濕環境中,發電性能優勢明顯。
“我們的碲化鎘是從廢渣廢料里提取的,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潘錦功說,一塊碲化鎘發電玻璃只需要20克碲化鎘,平均每年發電270度,能用至少50年。而每生產1度電,碲化鎘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僅有11克。
(據新華社2.2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