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躍 馬寧 朱彤
從1909年焦作路礦學堂創立至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先后歷經14次搬遷和15次易名,百十余年來,學校始終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的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等辦學時期,礦大老一代為師者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拼搏奮斗,不斷發展和完善學校學科建設,為國家建設發展培育英才,為煤炭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一所具有百十余年發展歷程的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在其興建、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種形式的珍貴記錄,其中既包含了實物材料、影像資料等有形的記錄,也蘊含著無形的高校記憶和精神傳承,這種“高校記憶”能夠有力地喚起師生、校友的愛校榮校情懷,為新時代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實現新的跨越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為留存學校發展記憶,豐富學科建設材料,2019年11月,在學校黨委書記徐孝民和校長葛世榮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正式啟動了口述校史工作。歷時一年多的口述學科史訪談,將學校8個學科的21位老教授關于學校學科歷史的口述資料收錄成冊,編著形成《尋訪·記憶——口述學科史》一書。
《尋訪·記憶——口述學科史》一書里接受訪談的21位老教授中,既有學科泰斗和行業開拓者,也有孜孜以求、默默無聞、甘做人梯的老教授。他們中大部分都有著“北京礦業學院”的烙印,幾乎都經歷了北京礦業學院的輝煌、四川礦業學院的坎坷,以及改革開放后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校區時期的奮進歷程,見證了學校的發展。
北京礦業學院全景
通過搶救性的口述學科史訪談工作,老一代礦大人回溯過往,講述學校學科在新中國成立后各辦學時期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在新時代的學科發展的新階段提出寶貴建議和殷切期望,他們的言語之中無不體現出老一代礦大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明德至善、好學力行的精神品格。受訪老教授作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歷史的見證者、學科的建設者、精神的弘揚者,他們對學校學科發展歷史口述所形成的材料,既具有記錄建校強校的歷史性,也具有立足學科發展的現實性,更具有礦大人自強不息的思想性。他們圍繞學校學科發展歷史、學科服務經濟社會、為黨為國育人等方面進行回顧暢談,研究梳理這些口述資料,對于啟迪新時代礦大人奮發向上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發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號召。燃料工業部為適應這一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決定加速擴大礦業高等學校的規模,以滿足煤炭工作建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國礦業學院應運而生,建立起初具現代規模的煤炭高等院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學校與國家煤炭工業共同發展、共謀進步,為祖國煤炭行業培育英才,在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煤炭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采礦工程專家,中國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錢鳴高教授指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因煤炭而興起,大自然賦予我們大量的煤炭資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開發和利用好。國家的建設離不開煤炭資源的科學開采和利用,煤炭在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發展初期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受到了社會上的一些質疑。經過煤炭系統的努力,我國已經建成不少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煤炭開發走上機械化、智能化的道路,安全狀況達到國際水平,開采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燃燒煤炭引起的空氣質量問題得到明顯改善。這些進步顯然與行業高校和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有關。
北京礦業學院建校勞動
北京礦業學院教學樓
礦業工程學科的張先塵教授認為,北京礦業學院是舊中國采礦教育的主要繼承者,也是新中國采礦教育的主要開創者。北京礦業學院繼承了中國采礦教育的傳統、主要力量和歷史責任,最早學習蘇聯的采礦教育和科學技術,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得以成為我國發展采煤科學技術教育的中心基地。并對此做了具體的事例說明,一是許多礦業高校派出教師到北京礦業學院采煤教研室進修,回校后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為煤炭科技教育和學科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如東北工學院的劉廣德、孫寶錚(后任阜新礦業學院副院長),淮南礦業學院的陳翼飛(后任山東礦業學院副院長)、馮震海(后任淮南礦業學院院長)、王玠,阜新礦業學院的南岳(后任阜新礦業學院副院長)等;二是為了壯大、提高煤炭系統采礦教育師資力量,北京礦業學院采煤教研室抽調教師支援兄弟院校,如西安礦業學院的劉聽成(后任西安礦業學院副院長)、吳紹倩、郭泰,貴州工學院的劉勤堂、況禮澄(后任貴州工學院采礦系系主任),山西礦業學院的劉吉昌(后任山西礦業學院采礦系系主任)等。在能源結構轉型、行業變革發展的新時代,張先塵指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頂著“中國”的榮譽就要承擔對國家的責任,要做中國礦業教育的“國家隊”,要在采礦學科前沿占領制高點,引領采礦科學技術向前發展,要在國家煤炭開發重大問題和技術決策上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國放頂煤開采理論研究奠基人吳健教授指出,20世紀,我國煤礦安全事故頻發,頂板事故在礦工死亡率中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長壁回采工作面中不穩定直接頂板局部冒頂引起的頂板事故死亡率最高。吳健同其團隊經過計算、分析,闡明了長壁工作面下位直接頂板內的應力分布狀況和冒頂機理,明確地提出緩傾斜工作面端面頂板垮落是由拉應力分布決定的理論觀點。20世紀80年代,吳健團隊首次提出“提高頂板穩定性必須給頂板施加水平支撐力”的觀點,并在模型支架的實驗報告中明確地解決了各種掩護支架架型在各種狀態下水平支撐力的支撐特征。同期,厚煤層放頂煤開采技術因其經濟和技術上明顯的優點,受到世界上幾乎所有開采厚煤層國家的重視,我國也很快引進了該項技術的試驗,但主要由于技術原因,世界各國的放頂煤采煤方法的試驗幾乎全部失敗。吳健團隊在此后的10多年堅持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并做出了一定成績。在當時中國厚煤層儲量和產量(需求)比例都較大、安全狀況有待提高的情況下,放頂煤開采的安全、高產高效技術特點得到應用,對保證我國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礦業工程學科的路邁西教授引進國外選煤軟件包,并將其漢化推廣到選煤廠的實際應用中,產品得到一致好評。隨后便進行了選煤計算機應用的系列研究,推出了選煤廠工藝微機輔助設計、選礦過程數學模型、選煤廠設計專家系統等應用程序。此外,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周心權教授曾提到,2004年至2005年間,我國煤礦特別重大事故頻發,學校教師多次參加煤礦安全事故調查和火災爆炸事故救災,參與煤礦安全生產技術研發工作,為煤炭企業安全監察監管獻計獻策。可見,學校在煤炭領域的深耕為煤炭工業的科學、安全、良性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從老一代礦大科研工作者的言語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新中國的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學校的辦學方向、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與國家能源工業的發展密切聯系,學校堅持在能源領域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北京礦業學院是在新中國首都建設、發展的行業院校,是應國家百廢待興、工業需要煤炭的時代背景而建的新中國的行業大學。學校也不負國家期望與重托,為煤炭領域培養了大量人才,培育了諸多科研成果。礦大人為礦務局(煤礦集團)、行業高校、煤炭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煤炭開發利用、煤炭高等教育事業、煤炭科技發展事業貢獻才智,也在國家煤炭安全生產的應急響應、事故救災、標準制定、機制建設等方面集智集策。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能源行業的特色高等院校,與國家能源工業攜手共進。可以說,國家能源工業所需就是學校所向,學校發展建設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人才,就是為了攻關創新能夠助力經濟發展的科技成果。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中國能源工業高等教育領域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在其建校110周年慶祝大會上,校長葛世榮提出力爭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學。老一代礦大人對學校未來的發展也充滿期待,如錢鳴高院士所說:“煤炭行業不僅產量世界第一,在學科建設上也應該世界第一。”張先塵教授也說:“我們學校要在采礦學科前沿占領制高點......在堅韌不拔的努力中奠定和延續我們學校的歷史地位。”如今,學校在能源領域已經形成了以礦業與安全為特色的優勢品牌,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學校發展建設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新時代礦大師生的手中。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周世寧院士寄語新時代礦大青年,強調創新的思維方法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非常重要。一切事物都是時間、空間的函數,都是非線性的,要相信自己,不斷地創新。發展創新,應該重視發揮“人”的作用,開發“智力資源”。作為中國煤礦瓦斯學科的開拓者,他囑咐,安全學科一定要往大安全領域發展。一是把學科的基礎加寬,學科在培養人才方面一定要理論基礎扎實。二是要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深度地、自主性地去思考問題是關鍵。三是學科發展一定要圍繞國家戰略發展服務。
礦業工程學科的張榮曾教授指出,礦物加工工程的技術是一種分離技術,要拓寬發展思路,可以把關注點轉移到工業廢料一類上去,變廢為寶,擴大業務面。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的金奎勵教授和任德貽教授作為學科領域的開拓者,他們也對學科發展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金奎勵認為,煤巖學、有機巖石學向土壤產業和環境科學發展是可能與必要的。任德貽希望,地質學科能夠把煤作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有機巖,且是受到地熱、壓力構造最敏感的一種巖石來研究大地學圈內問題。他建議,可以在煤的潔凈化利用,液化用煤、開發與煤共伴生礦產資源等方面多加努力,更多地做一些工作。在如何更好地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更好地進行潔凈化利用等方面有很多問題可以重新思考、重新認識。
機械工程學科的荊元昌教授認為,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的總趨勢將是數字化、智能化、精密化,礦山機械作為機械工程學科的一個分支,也要遵循這個發展的總趨勢。要繼續深入研究信息監測系統和信息傳動系統,研究無人領域人工智能化,深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深入多學科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北京礦業學院標語塔
北京礦業學院南校門
土木工程學科巴肇倫教授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前瞻性地提出開設城市地下工程這一課程,他將其初衷概括為“社會的呼喚、發展的需要、職責的擔當”。對這一學科的發展,巴肇倫從宏觀的角度提出,一是要關注邊坡穩定的問題,二是要考慮疏水儲水問題的研究,三是要論證地下空間的成本、安全和效益問題,四是要研究小的微觀材料,加強理論和技術基礎課的學習以及實驗研制的條件。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陶樹人教授認為,管理學要培養學生解決企業實際管理與項目管理的能力,組織科研團隊并對前沿課題進行研究。
接受訪談的老教授為所在學科的發展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言獻策,這些言語飽含著老一代礦大為師者對學校建設一流能源高校的殷切關懷,他們作為學科的開拓者、建設者、引路人,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多個辦學時期從學從教的人生閱歷中踐行著“明德至善、好學力行”的校訓,形成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格。當前,新時代的礦大師生既要樹立我們的自信,牢固樹立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在行業變革中謀轉型升級,在學科發展中謀突破創新,也要繼續傳承和弘揚學校在百十余年發展歷程中所凝聚的礦大精神和優良傳統。
中國煤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老一代為師者的開拓創新。新中國成立之初,煤炭高等教育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缺少嚴格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材料也大都是英美幾十年前的產物,脫離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實際。為改造和改革煤炭院校,國家聘請蘇聯相關專業教育專家到校幫助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師資培養。據不完全統計,1953年至1957年間,北京礦業學院編譯出版了蘇聯有關專業的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蘇聯專家講義近100種,完成了教學內容方面學習蘇聯的任務。蘇聯專家為學校指導了首屆畢業生畢業設計;培養了礦山壓力及地下開采專業的研究生;還指導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如錢鳴高、張先塵等。協助學校制定了采礦、機械等專業的培養計劃,規定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環節、教學方式及課程講義等。上述措施為學校獨立進行學科發展、開拓新領域科學研究培養了重要的人才力量,筑牢了堅實的理論實踐基礎。
北京礦業學院時期的學科發展現狀就如錢鳴高院士所說的:進行科研所遇到的困難,主要就是當時煤炭開采的科研一片空白,沒有經驗,沒有人能夠明確指導要怎么做,需要一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錢鳴高強調,雖然學校搬遷至四川辦學后,學校辦學條件比較艱難,但仍然憑借其有利的條件培養了一批煤炭系統的后繼之秀。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利用北京地域優勢,為煤炭這一艱苦行業不斷匯聚人才,為學校發展培育骨干力量,如后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等。學校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放頂煤、高水充填材料、巖層移動、巷道維護和系統工程和礦物加工的“干法洗煤”和水煤漿等科研方面獲得的國家獎,在煤炭系統領先。
中國有機巖石學奠基人金奎勵教授見證了煤田地質系的建立與發展。金奎勵指出,煤田地質系成立之初,無論是圖書文獻,還是科學研究都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通過購買建國前成立出版的老舊地質刊物《地質匯報》和《地質論評》,為開展地質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文獻。金奎勵同高崇照在淮南新莊孜煤礦取樣做科研,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全國最早的一篇煤文章并發表在學院學報上,這標志著北京礦業學院地質學科科研步入正軌。隨后,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地質系教師同其他高校專家協同完成了《中國煤田地質學》一書,為煤田地質界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文獻。改革開放后,隨著學術眼光的不斷拓寬,地質學科科研呈現出日益月異的景象。韓德馨院士主編的《中國煤巖學》,全面總結煤巖學、有機巖石學、顯微鏡光度學和近代研究方法,闡述聚煤期與模式及特殊煤種與主要煤田的煤巖特征,是極為重要的參考文獻。地質學科教師編著出多學科創新的專著《吐哈盆地含煤沉積與煤成油》,創新文獻《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有機巖石學研究——以塔里木為例》等著作都是學科領域的精品成果。此外,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也使得學校地質學科對外交流局面得到打開,早在1987年,就首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際煤巖學委員會(ICCP)第40屆年會。同國際知名專家的互學互通,也為采購和應用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儀器提供了一定的資鑒,為學校后來建立煤炭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成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做了基礎鋪墊。
中國煤巖學研究奠基人之一的任德貽教授介紹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學校地質學科發展壯大的階段,地質系高文泰和韓德馨教授等開始招收研究生,由于國家尚未建立學位制,不授予學位。該階段,地質系多次組織開展煤田地質綜合研究,培養了一批年輕教師。1962年召開的第32屆中國地質學會學術會議上,北京礦業學院的專家學者發表多篇論文報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在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辦學期間,地質系師生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工作,開展了煤當中微量元素有益性和有害性的研究,褐煤煤巖學、煤的變質問題研究等科研工作。
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主任的巴肇倫教授指出,20世紀50年代,教學中存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教材,特別是新建的礦井建設專業什么都沒有。教師們自力更生,向實踐求教,向有經驗的師傅取經,自己動手編教材。歷史是由昨天走到今天、再由今天走到明天,他們的回顧和思考,真實、生動、深刻。足以見得,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許多學科專業的創建都是從零開始,學科體系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老一代礦大師者的刻苦鉆研與艱苦奮斗。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沙河校區夜景 于曉東/攝影
口述資料中的很多細節,彌補了學校學科發展歷史文獻資料的不足,使歷史極具真實性、現實感,同時又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讓人們在歷史追憶中感悟得失、總結經驗,增強信心、開拓未來。受訪人的親歷親聞、所感所思,既有對學校學科歷史的尊重,也有對學科建設和探索中挫折的深刻反思。老一代礦大師者已經將學校學科建立的基石鋪好,在科技日益創新、多學科融合發展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推進學科發展,使其在時代潮流中不過時、不掉隊,能夠服務現實、服務現代化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新時代礦大師生,繼承老一代礦大師者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多實踐、多創新,跟緊社會需要,接續奮進,在建設能源科技一流大學的征程中貢獻力量,為祖國能源工業高等教育事業再添礦大力量,再創礦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