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靈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近段時間,鄭煤集團超化礦綜采隊機修班班長王丙永最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38年工齡,他為煤炭事業傾盡一生;23年黨齡,他錘煉了堅韌不拔的品性。從青春懵懂到年近花甲,時光匆匆,衰老了容顏,卻未帶走他對煤礦的堅守與熱情。歲月的沉淀,讓他對礦山的熱愛增厚了一層又一層。然而,萬般不舍,終有一別。2021年10月份,王丙永便可提出退休申請。在眾人羨慕的眼神中,他卻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延遲退休,繼續留在工作崗位。
對于這個決定,很多人瞪大了眼睛,表示不解和質疑。只有和他朝夕相伴的工友才能讀懂王丙永的心:他想陪企業再走一程。這是對企業的牽掛和感恩,更是一份滿滿的責任和擔當。
1984年參加工作的王丙永,一直從事井下綜采機修工作。1997年,調入超化礦,繼續從事他的老本行。工作單位的變動并沒有讓王丙永出現任何的生疏感,14年工作經驗的積累,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和底氣。
做事認真、工作踏實、思路清晰、技術過硬的王丙永很快得到了新同事和領導的認可,憑著卓爾不群的表現,一年后,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年后,他便走上了班組長的崗位。
身份的轉變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這讓原本就積極上進的王丙永不敢有絲毫懈怠,對自己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起來。身為一名班組長,他必須學在先、干在前,決不允許自己的專業知識出現盲點。然而,隨著綜采設備的更新換代,設備零部件、性能、原理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維修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很多之前未曾遇見過的問題,要想做到任何時候都能 “手到病除”談何容易。但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幾十年來,他做到了,轉載機、運輸機、滾筒、牽引、搖臂,任何設備出現任何故障,他都能及時解決。工作零失誤的背后,是日復一日地學習、總結和積累。每次更換的新設備,他都從頭到尾研究一遍:如何安裝,如何拆卸,運行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有哪些解決方案。通過預想預知,提前把功課做足,未雨綢繆才能在問題面前得心應手。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王丙永時刻牢記共產黨員的身份,不怕吃苦、甘于奉獻似乎是他的一種本性。近幾年,受地質條件影響,超化礦一直采用低位放頂煤,出渣多,對設備損耗較大,盡管平時精心維護,但依然有不少突發狀況發生,王丙永總是干在現場,盯在現場,在井下連續作業20多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很多時候,忙完井下,還得忙平地,和供應科協調設備采購,到機修隊商討加工所缺配件,去廢料庫挑揀可用材料。“王班長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在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終日的忙碌,讓他無暇顧及豫東老家80多歲的父母,工作近40年,他只回家陪父母過了3個春節。還企業一份情,卻欠父母一份孝,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但他不后悔,“大家”“小家”二者不能兼顧時,他總能胸懷大局,義無反顧選擇前者。這是不忘初心養成的一種習慣,是牢記使命流露的一種自然。
優秀的人必將帶出優秀的團隊。機修班的10名員工個個對王丙永表示欽佩,但他要的不是一花獨放,而是共同進步,一個都不能掉隊。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組織職工學習機電維修知識,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他人,并把現場當做教學的主陣地,從排查故障到限時處理,從日常維護到應對突發問題,每一步操作,都從故障原因、處理措施、原理依據等方面拆分講解。如今的機修班,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人人都能獨當一面。多年的班組長一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別的班組經常發生的因分工拌嘴,因工分鬧矛盾的現象,在機修班卻很少發生。王丙永深知組內每個人的脾性,擅長做什么,短板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如張水全思維敏捷但脾氣急躁、孫健干活實在但缺乏主見、王建輝安全意識強但干活不精細等,王丙永就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業務分工,揚其所長,補其所短,一組組最佳拍檔激發了班組活力,出色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該退休的年齡。王丙永也計劃著退休后回家好好陪陪父母。但事與愿違,一場自然災害讓超化礦處于停產狀態。在“全員戰時”的一聲號令下,王丙永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重新投入到緊張的“戰斗”中。
“現在的活兒更苦、更累,再說超化礦也不缺你這一人,能走不走,何必呢?”不少人好言相勸。“老兄,到我這來吧,以高出你現在雙倍的工資誠邀你。”幾家單位同時拋出橄欖枝。
“現在是困難時期,也是用人之際,走了也放心不下,我要留下來,陪養育我的超化礦走完這最艱難的一程。”面對別人的勸說和外單位的聘請,王丙永想都沒想就堅定地說。機修班組的員工對王丙永也是萬般不舍,他們想在老班長的帶領下,再拼一回,再搏一次,為礦井早日復工復產贏得寶貴時間。
礦井追排水期間,管路連接是首要任務,短接、彎頭、變頭等小型配件用量大,無法滿足現場需要,王丙永每天馬不停蹄井上井下兩頭跑,現場量尺寸,平地畫圖紙,加班加點和機修隊工人一起加工。“有啥需要,找班長。”面對職工的信賴,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王丙永以“啥時需要啥時到”作出了回應。此時的他,恨不得分成三頭六臂,再為礦井多出一份力。
受自然災害影響,超化礦井下工作面設備幾乎需要全部更換,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由于設備被水浸泡,幾乎銹死,拆卸異常困難,特別是采煤機電控箱、牽引等10多噸重的大型物件,普通工具根本無法完成,需借助倒鏈移、大錘振等多種方法,并不停變換方位和角度。由于井下巷道變形嚴重,淤泥深,空間狹小,他們邊落底、邊擴修、邊拆卸,很多時候需要弓腰90度甚至趴在煤泥上才能完成拆卸任務。條件惡劣、困難重重,王丙永全然不顧,把困難踩在腳下,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帶著他的團隊干得熱火朝天,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了礦井早日恢復生產。”
38個年頭,王丙永為煤炭事業貢獻了他全部的力量,1萬多個日夜,王丙永早已和超化礦融為一體。百米井下,書寫著他一個又一個拼搏的故事,地心深處,留下了他激情燃燒的歲月。在最后與超化礦相偎相依的日子里,他依然選擇用實干反哺、用奉獻作別,留下對超化礦最深的情,最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