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偉
上個世紀80年代末,20歲的我中專畢業來到兗州礦區一家輔業單位,成為一名煤炭人。命運從此與煤礦聯系在了一起,并開始了在兗州礦區30多年的工作生活。
那時的兗州礦區規模還不算大,只有大約本部五個煤礦,年產量也不是太大,井下的開采條件與現在相差甚遠。職工的居住條件還比較差,包括我身邊很多職工同事住的還是僅有四五十平方的串糖葫蘆房子。去到煤礦的時候,煤礦周邊還能看到搭建的窩棚一般的臨時房。別人說,這多是礦上沒有分到房子,不符合分房條件的職工搭建的房子。我心里一驚,真切感受到了煤礦職工生活條件的艱苦。
1989年,兗州礦區迎來發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年煤炭產量超過1000萬噸。這一年,原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在這里召開兗州礦務局煤炭產量超千萬噸慶祝大會,命名兗州礦務局為國家特大型企業。我有幸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90年代初,兗州礦區提出并實施“以煤為本,煤與非煤并重”發展戰略,開啟多元發展之路。正是這個時期,我進入了一家實業單位工作。這期間,我加入了黨組織,晉升了初中級職稱,分配了福利住房,提升了職務。個人事業得到成長,且親歷了兗州礦區發展上的許多重大事件。
1996年原兗州礦務局成功改制,1997年組建兗州煤業,并于次年先后在美國紐約、中國香港、上海三地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在境內外發行股票的煤炭企業。而此刻的外部經濟環境還正處于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之中。
還清楚記得亞洲金融危機對兗州礦區經濟的沖擊,煤炭形勢不好帶來經濟效益下滑,職工收入下降。我所在的這家單位,干部職工長期從事煤炭生產,市場經濟意識及經驗不足疊加經濟危機波及,造成經營狀況不好,一度出現欠薪、放假情況。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企業興衰帶給每個職工及家庭的影響,感受到市場競爭的激烈殘酷。
經濟的起落,沒有影響職工生活水平的改善提升。90年代,兗州礦區加快了職工宿舍住宅等生活設施的建設速度,職工一批批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家。煤礦新蓋的高層職工公寓,成為煤礦里亮麗的風景,成了職工的溫馨家園。礦區職工工作生活條件一天好過一天。2000年,我家僅花三萬多元就分配到了三室兩廳的福利房子。
后來我又來到第三家單位,人生軌跡再次發生變化。這期間,經濟收入明顯增長,晉升高級職稱。家里購買了第二套住房,添置了家庭轎車。
在此期間,見證了兗州煤業在煤炭行業十年黃金期的快速發展,也親歷了黃金十年過后的煤炭寒冬。這期間,兗州煤業加速開發省外資源,完成海外并購、海外上市國際化之路,實現四地上市。兗州煤業逐漸站穩陜蒙、澳洲煤炭市場。
黃金十年過后,煤炭企業又一次遭遇經濟寒冬。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當年的新聞報道用了“哀鴻遍野”來形容、描述當時的煤炭形勢。煤炭市場最低迷的時候,據說有的職工站在鐵路邊,每天點數過往運煤的火車皮。這期間,我和數萬名員工一樣,共同親歷了企業應對嚴重危機所采取的降薪、階段放假、減員帶來的陣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兗州煤業在狂風暴雨中奮力前行的堅定步履,是我深刻的記憶。走過激流險灘,兗州煤業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再次實現跨越發展,產量效益逐年攀升。
如今的兗州煤業已從我記憶中的五家煤礦、1000萬噸年產量,發展到今天的國內外三大煤炭產業基地,煤炭總產能超過每年1.5億多噸。上榜2021財富中國500強第52位,形成煤炭、煤化工、電力、裝備制造、物流貿易、金融投資等多產業格局。
兗州煤業職工住房,早已不見了低矮窩棚,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很多職工家庭購買了新房,甚至在外地購了房。礦區職工家庭的收入、住房、生活質量,早已今非昔比、天翻地覆。
我深深知道,這一切都是企業給我們帶來的。沒有兗州礦區的快速發展,沒有兗州煤業好的經濟效益,就不可能有我們每個職工家庭的幸福日子。我也深深知道,我們每個職工、每個家庭的利益和命運,都是與企業、與兗州煤業緊密相連的。
2021年是建黨百年,也是兗州礦區開發建設55周年、兗州煤業成功上市23周年。作為兗州礦區、兗州煤業改革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我無比自豪。親歷了兗州煤業幾十年的風雨兼程、砥礪奮進,走過的艱難創業、曲折發展之路,見證了兗州煤業的滄桑巨變、輝煌成就。我又非常榮幸,曾為兗州礦區的改革發展盡過微薄之力,兗州煤業的建設成果,有過我的辛勞和汗水。
30多年的煤炭歲月,我的內心早已深深融入兗州煤業。在我內心深處,兗州煤業早已成為了我的家。在這個家庭里,有過艱難曲折,也有拼搏奮進,有過歡笑淚水,更有團結友愛和收獲的喜悅。我將銘記自己兗煤人的身份。
今天的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的艱苦歲月,更不要忘記兗州煤業與我們一起走過的風雨歷程。我也想提醒年輕一代的兗煤人、今后的兗煤人,不要忘記過去一代代兗煤人曾經的付出和汗水,接過他們手里的接力棒,把兗州煤業今后的發展之路走得更好,續寫兗州煤業的燦爛明天。
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里寫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說:“我們每一名員工對兗州煤業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