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亞,張志強
(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都 610041;3.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
設立行業性獎勵是行業社會建制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對行業領域文明創造成果的行業共同體的共識性肯定。例如,電影業的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建筑設計的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新聞業的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等,均被視為所在行業的“最高榮譽”。在科技領域,第一個具有制度化性質的科學獎勵可追溯到1731年英國皇家學會設立的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該獎作為對物理、生物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的一種獎勵,標志著制度化科學獎勵的開端,在科學獎勵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隨后,國際上開始陸續地設立了一系列的科學獎勵,但這些獎勵的國際化影響都較為有限。直至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發,將科學獎勵的承認與影響全面提升到國際層次。此后,世界范圍的科學獎勵逐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科學獎勵肇始于發達國家,不僅是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的一扇窗口,也是世界科技發展的一面鏡子,反映出科技發展的脈絡和走向[2]。作為來自學術共同體對科學發現或是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學家/組織的褒獎與激勵,科學獎勵在科學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公正性與廣泛的承認性。20世紀60年代,Merton[3]就明確指出諾貝爾獎的特殊地位,作為科學殿堂中“至高無上的榮譽”,諾貝爾獎代表著授獎年之前世界范圍內的最高科學成就,在科學獎勵體系中占據獨特的地位,可成為衡量其他獎項聲望的黃金標準[4]。然而,由于諾貝爾獎的諸多限制條件,一系列或學科領域或綜合性的國際學術獎項紛紛設立,如菲爾茲獎、圖靈獎、拉斯克獎、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克拉福德獎、維特勒森獎等,并逐漸樹立自身聲望或聲名遠播,這類獎項則被Zuckerman[4]稱為“諾貝爾獎補充”和“諾貝爾獎替代”。這些“領域諾貝爾獎”與諾貝爾獎一起用于識別產生革命性意義的科學發現的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的優先級科學標簽,逐漸成為評價突破性科學發現的一種代表性標準[5-7]。
科學獎勵作為對科學發現的褒獎,已成為科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自20世紀以來,科學獎勵日益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科學發現的過程類似于采掘過程,是從不同物質層次、以不同運動級別不斷推進、深化的[8-9],并且科學發現之間存在連鎖效應[10]。因此,聚焦于科學獎勵所代表的科學發現,對其相關主體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與規律揭示,有助于觀察科學發展規律和多樣化地開展科研評價,有助于科研工作者選擇開創性研究領域和方向;對其發展趨勢進行國際層次的剖析與把握,有助于科技管理部門規劃國家科技戰略布局。
那么,當前學界如何界定科學獎勵?科學獎勵有哪些形式?科學獎勵有哪些研究維度、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科學獎勵研究內容的發展演化趨勢如何?科學獎勵的相關研究又具有著怎樣的特點和差異?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首先從科學獎勵的視角切入,聚焦于科學獎勵獲得者(科學發現生產者)與獲獎成果(科學發現本身)兩個研究對象主題,由點至面,梳理科學獎勵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規律發現以及國際、國內的研究內容與異同;其次,總結以科學獎勵為代表的科學發現的研究問題與未來可能的研究趨勢;最后,從科學獎勵研究的階段特點、內容與規律、問題與趨向對相關研究作總結。
2.1.1 科學獎勵定義及內涵
獎勵作為一種信號,向外界表明了對獲獎科學家及其研究工作的肯定[11]。1957年,Merton[12]公開提出“科學獎勵系統”的概念,學術界由此展開了科學獎勵的理論研究。迄今為止,學者們使用的術語主要有科學獎勵、科技獎勵、國際科學技術獎、國際學術獎項等多種,厘清不同概念的主要關注點,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學獎勵的設立目的。不難發現,學者們的定義及內涵解釋具有共通之處(表1),主要體現在對科學獎勵本質的認識,均可以簡要地概括為“承認”或“獎勵”;但涉及范疇、側重點有所差別,如獎勵主體涉及科學共同體成員、科技人員、科學家、項目等不同對象。經過辨析,本文對科學獎勵的功能歸納如下:一是對科學發現的優先權的確認;二是對學術貢獻的認定和肯定;三是對學術發展方向的學術共同體共識;四是對科技界予以激勵;五是設獎主體(個人、基金會等)實現自身某種追求或者實現治理目標(政府等)。

表1 科學獎勵相關概念
2.1.2 科學獎勵分類及形式
縱觀國際上眾多科學獎勵,按獎勵形式進行劃分,主要有三類:精神獎勵、物質獎勵以及兩者相結合的獎勵形式。其中,精神獎勵以獎章、證書、獎杯以及授予爵位等榮譽稱號為主,物質獎勵主要體現為獎金、研究經費、大學提供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專用停車位”等實質性的物質報酬。一般來說,以純精神獎勵、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獎勵方式居多。
按授獎方性質進行劃分,主要有政府科技獎勵和社會科技獎勵(也稱為“民間科技獎勵”)。社會科技獎勵是指由學協會等學術組織、基金會、企業、大學等社會力量設立、組織、管理獎項的評選與頒發[29],相較于政府科技獎勵,社會科技獎勵數量較多、影響力較大。兩者的區別與聯系:政府科技獎勵帶有明顯的“政府”色彩,由政府主導評獎和授獎;社會科技獎勵也并非完全“脫離”政府,有些獎項的頒獎現場會有政府領導出席(如諾貝爾獎、沃爾夫獎、“全球能源”國際能源獎等),而有些著名的社會科學獎項同時也會得到政府的正式認可。
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誕生于20世紀50—60年代。1938年,Merton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①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pdf/10.1086/368484以及之后發表的一系列論著確立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與理論框架,科學獎勵由此成為Merton科學社會學的核心。目前,一些理論、概念逐漸被廣泛認可,按照主要觀點及對應代表作的分類方式(圖1),梳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代表性理論,有助于加深對科學獎勵機制的認識。

圖1 科學獎勵代表性理論及代表作
1)科學獎勵系統與科學發現的優先權
1957年,Merton發表的著作《科學發現的優先權》,闡述了科學界的獎勵系統的本質:科學獎勵系統是科學社會建制運轉的基礎,并論證了優先權在科學獎勵制度中的作用,以及科學獎勵制度作為科學發展動力的重要意義[12]。1978年,Gaston的著作《英美科學獎勵系統》同樣探討了科學獎勵系統在社會上普遍運行的機制與影響[15]。簡而言之,Merton將競爭機制引入科學,他提出的科學發現的優先權指出,獎勵只授予第一個發現者,強調了科學成果的獨創性/首創性?!翱茖W之國的基本通貨是同行的學術承認”,科學也是通過這樣不斷承認原創性成果的方式得以增進知識。
2)科學界社會分層與科學精英
1973年,Jonathan Cole和Stephen Cole兩兄弟合作研究了科學界中的社會分層系統和科學獎勵系統的運行情況,從群體角度論述整個科學精英階層在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諾貝爾獎的定位使其獲得了象征著全球科學榮譽的最高境界,其獲得者也成為杰出科學家的典型代表。第一部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的學術性系統研究是Zuckerman發表于1977年的著作《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31],其將科學界的分層結構形象化為金字塔,塔底由大量普通科學工作者構成,而位于最高處塔尖的則是那些具有極高知名度和學術聲譽的人;該書指出,由于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極少,但聲望極高,其成就、權威和社會地位在科學家群體中首屈一指,按照科學界分層的概念,將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同于“科學界的超級精英”。
3)科學學的定量發展
如果說Merton的著作《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是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石,那么Ber‐nal的著作《科學的社會功能》[32]就是科學學的奠基之作??茖W學創立于20世紀20—30年代,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迅速發展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茖W計量學之父Price繼承科學學思想,于1966年提出“科學家學”[33],以定量數據揭示科學家的科學活動現象、特征和規律;同時期,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創始人Garfield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經典引文、影響力,甚至預測研究等進行分析,為科學獎勵研究提供了基于引文分析的定量化思路。
4)科學界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也稱優勢積累效應或兩極分化現象,1968年Merton[3]提出,“非常有名望的科學家更有可能被認定取得了特定的科學貢獻,并且這種可能性會不斷增加,而對于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學家,這種承認就會受到抑制”。同時,也可認為是對科學家聲譽的理論研究,也就是“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其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后來這一效應被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廣泛使用。
5)時間效應與整體效應
王炎坤等[34]在研究科技獎勵的社會運行機制時,總結出科學技術獎勵的時間效應和整體效應。時間效應充分體現了科技獎勵榮譽價值近似永恒的現象,針對的是獲獎后的一種現象,即使科學家獲得一項獎勵后不再有新的科學成就、獲得更多新的獎項,但這一獎勵會為其帶來的地位、聲譽,甚至財富的影響一直存在,不隨時間推移而減弱。整體效應是指科技獎勵不僅對授獎對象產生激勵效果,而且對整個科學界的成員都產生普遍的激勵作用。
Scopus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摘引文數據庫之一,收錄文獻最早可追溯至1823年,并保持著每日更新。對于國際相關文獻的檢索與獲取,以Scopus為檢索數據庫,以Nobel prize、scientific prize、aca‐demic award以及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中經專家咨詢后確定的領域22項國際權威科學獎項(如Turing Award、Lasker Award等)[29]為檢索詞(檢索時間為2020年3月25日至3月28日)①檢索式:TITLE-ABS-KEY(“nobel prize”OR“academic award”OR“scientific prize”OR“fields medal”OR“abel prize”OR“dirac Medal”OR“enrico fermi award”OR“frederic ives medal”OR“priestley medal”OR“davy medal”OR“von hippel award”OR“global energy prize”OR“lasker award”OR“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OR“world food prize”OR“world agriculture prize”OR“sverdrup gold medal”OR“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OR“vetlesen prize”OR“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rize”OR“turing award”OR“von kármán prize”OR“wolf prize”OR“kyoto prize”OR“crafoord prize”)AND LANGUAGE(english),文獻類型限制為Article、Review;同時,在檢索時人工添加了部分高度相關的Letter、Editorial文獻,如2020年發表于Scientometrics的Letter“Facts to consider when ana‐lyzing the references of Nobel Prize scientific back‐ground”①https://doi.org/10.1007/s11192-020-03456-y,考慮到后續文本內容分析的需要,將語言限制為English,初始文獻量共計8895篇,導出為csv格式的文本數據集。進一步清洗數據集,借助DDA(Derwent Data Analyzer)工具逐條篩選、閱讀,剔除關鍵詞與摘要字段缺失的文獻,保留科學獎勵機制探討、相關的評價、規律研究文獻,此外,考慮到諾貝爾獎獲得者演講稿(Nobel lecture)相當于高質量研究綜述[35],因此,數據集中除了研究性的學術文獻,還囊括了獎項/獲獎人/獲獎成果的介紹類文獻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演講文獻,最終數據集包括756篇文獻。
本文利用VOSviewer進行關鍵詞統計、共現、可視化分析,并基于效果自行構建了Thesaurus file詞表進行數據清洗,如將nobel、nobel prize、nobel prizes、nobel prize in physics等詞統一合并為nobel prize。如圖2所示,“nobel prize”“awards and prizes”“history,20thcentury”“citation analysis”等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占據中心位置,聚類結果主要呈現為科學社會學、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經濟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5大研究領域。其中,根據關鍵詞發現生物化學和臨床醫學領域具有密切關聯,雖然這部分文獻的研究主題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藥物結構與臨床研究),但是有效數據集(摘要、關鍵詞字段完整)中,該領域相關研究大多是對獲獎人/獲獎成果的介紹類文獻,因此在后續討論中統一歸為生理醫學領域。結合關鍵詞聚類共現結果,仔細研讀科學獎勵機制探討、定量研究的文獻,按照研究領域、研究主體及研究角度幾方面梳理如下。

圖2 國際科學獎勵相關研究關鍵詞共現分析
3.1.1 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
1)科學社會學領域
Zuckerman[31]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通過訪談法對92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身背景、師承關系、研究工作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其影響遍及整個科學社會體系。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