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黎明DANG Li-ming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西安 710038)
現階段,伴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逐漸推進,對于混凝土施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通過對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則能夠更好的滿足竣工后的驗收標準以及用戶的使用體驗,能夠提高施工水平、確保施工質量。隨著大體積混凝土使用范圍的逐漸擴大,在其優勢展露無遺的基礎上,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中混凝土裂縫就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問題,這也是當前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在以下內容中。本文從混凝土施工技術特點以及裂縫產生原因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以施工與維護兩方面的問題解決方法與思路。
混凝土施工這一環節,又被稱之為混凝土澆筑,在工地中常被叫做“打灰”,在整個土木工程當中都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是通過在模板上進行配置完成的混凝土澆筑工作,從而生成預定的形體,等混凝土完全凝固之后生成最終的混凝土結構。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要求混凝土原漿自由落體不能夠高于兩米的高度,一旦自由落體的高度超過了兩米甚至三米時,就需要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改正,這也是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能夠對澆筑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混凝土攪拌方式、配置比例、運輸條件以及澆筑時間等等。因此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提高自身混凝土澆筑的能力與水平,充分掌握每一個施工環節,將混凝土的優勢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土木工程當中。
在我國的大部分建筑工程當中,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用的技術手段比較多且要求較高,因此具有極強的技術性,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也較多。在材料選擇、氣候條件、操作技巧以及操作設備等多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到整體施工質量。與此同時,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因此不論哪一個細節之處出現了問題,都會導致整體工程的質量得不到保障,施工技術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復雜型以及系統性[1]。由此可見,混凝土施工在土木工程當中的應用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對于施工人員、設備與技術的專業性要求都比較高。
在土木工程正常開展過程中,當進行到混凝土澆筑環節時,盡管這一環節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要求,但是往往不需要操作復雜的步驟,施工流程也十分簡單。具體的施工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混凝材料土配制——混凝土攪拌——混凝土澆筑——后期養護管理。與此同時,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其成形速度較快、成形難度較低,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施工時間。加快整體的土木工程施工進度,進而在確保施工質量的同時,提高施工效率。由此可見,混凝土施工具有一定的操作方便特點,是土木工程當中質量高、效率快的關鍵施工環節[2]。
在進行一些規模較大的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混凝土澆筑的部位也一定更多,在混凝土面積的各項要求當中,對于混凝土澆筑厚度的要求較高,與此同時,在進行水泥攪拌作業時,往往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因此在混凝土表面當中,由于整體系數相對較小,會導致散熱條件相對不好,此時混凝土結構最下層的部分則散熱更加困難,所以會有大部分熱量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停留在混凝土當中,導致混凝土內部與外部的溫度不均衡,最終致使開裂現象出現。上述內容就是由于水泥水熱化因素導致的混凝土裂縫,這也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最常見、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對混凝土澆筑工作質量的影響顯而易見[3]。
在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往往會出現一定的收縮問題,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出現這種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三點,即外加劑、摻合料以及水泥。首先,對于水泥來說,就是指在水泥硬化過程中,往往會消耗掉1/5 的含水量,而剩余的水分則需要借助于蒸發來完全吸收,因此在水分蒸發過程中,受氣溫與光照等條件的影響,導致自動收縮的情況不可避免。其次,對于外加劑來說,就是指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利用效果顯著的減水劑,來強化混凝土流通性能,從而降低水泥收縮情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混凝土的收縮情況不會隨之降低,因此減水劑的使用也不能阻礙混凝土收縮。最后,對于摻合料來說,就是指在混凝土配制過程中,借助于摻合料使水泥自縮值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混凝土收縮[4]。
配置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石料、水、各種添加劑以及水泥等。對于這些材料的選擇,往往會直接決定混凝土的物理性能與各種力學。因此在混凝土配制之前,必須要進行嚴格的原材料檢查,在確保選擇的原材料符合施工標準要求之后才能夠正式投入使用。同時,滿足條件的施工單位還可以進行原材料的現場檢測,針對原材料的性能與各項參數進行全面檢測,提高原材料把控的科學性與精確性[5]。此外,在所有在材料當中,使用水泥都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必要時,需要保障每次的混凝土配置都選擇同一批水泥,避免因為水泥混合使用造成的混凝土質量不足。例如:在某工程的混凝土施工開始之前,發現了大量的劣質粉煤灰,通過分析得出該材料會對整體質量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決定后續施工不再使用這種粉煤灰,同時需要針對其他原材料進行檢測或更換,在后續的施工過程中,該工程有效減少了80%的材料問題,使施工質量提升到了原來的近30%。
4.2.1 配比
首先,在原料配比上,需要結合相關理論,在配制混凝土時針對不同的原料進行科學配比。在混凝土配制時,需要本次建筑物施工對于混凝土標準的具體要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原料配比。此外,具體的混凝土配比還需要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確保能夠契合施工實際。其次,在添加劑配比上,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不同,因此對于建筑物結構與其他條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為了滿足不同的要求,就需要使用適當的添加劑來進行混凝土配制。在使用添加劑過程中,需要結合現場實際進行試驗工作,并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確保添加劑的使用滿足建筑物施工需求,保障混凝土能夠達到施工標準。最后,還需要強化施工監管工作,防止不規范配制為施工帶來了不良影響。
4.2.2 攪拌
首先,需要在混凝土正式攪拌開始之前進行預攪拌工作,并制定一個詳細的混凝土攪拌計劃與流程,在正式攪拌工作開始之后,需要先明確各種攪拌工藝參數指標,而后配置好本次土木工程當中應用的混凝土。其次,需要科學的監管施工現場所有混凝土原材料,應用先進的混凝土攪拌設備與技術,確保每一個攪拌環節的合理性。最后,在應用攪拌車的過程中,需要使其滿足相關的技術標準,并且要求車內不能夠超量存放物料,確保基本的用車安全。例如:為有效解決混凝土裂縫問題,提升混凝土攪拌工作質量,可以在施工現場搭建混凝土攪拌樓,從而有效提升混凝土攪拌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通過這種攪拌樓的建立,平均在工程當中能夠節省約300m3混凝土,同時能夠有效提升混凝土攪拌質量,將混凝土裂縫發生的概率控制到10%以下。
4.2.3 溫度
在混凝土施工與配置工作當中,溫度的控制也是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混凝土裂紋產生情況以及表面不均勻的重要原因。結合相關的技術標準需求,在混凝土澆筑與配制當中,需要時刻注重對混凝土溫度的把控,并針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監管[6]。在進行水泥攪拌、水泥運輸這兩個環節時,需要將水泥的溫度控制到合理范圍之內,可以利用溫度檢測與降溫等系統進行輔助作業。在混凝土澆筑環節時,可以使用測溫儀進行澆筑混凝土溫度的檢測,確保澆筑的質量。另外,這個溫度沒有十分明確的標準,一般需要控制到22-26℃之間,此時混凝土的性能是最佳的。同時注意在不同的季節需要做好不同的溫度防控措施。
4.2.4 運輸與檢驗
首先,由于混凝土配置場地與施工地點一般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經常會涉及到混凝土運輸環節。如果在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或者是技術選擇不當,就會導致混凝土出現凝結,為施工單位帶來經濟損失。因此為解決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施工單位需要盡可能選擇現場配置混凝土的形式,當不具備現場配制條件時,應當盡可能選擇與施工地點距離短的位置配制。同時,為了在運輸過程中不影響混凝土各項性能指標,需要使用專用的運輸設備。其次,在配置結束以后,施工單位要對混凝土進行嚴格檢驗,確保檢驗結果與本次施工的相關要求相符,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混凝土在澆筑完成以后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混凝土施工之前,具體可分為兩個主要環節,即模板搭建與鋼筋鋪設。因此在施工開始之前,需要嚴格檢驗模板搭建的質量,使模板搭建的尺寸能夠滿足建筑設計標準,確保模板能夠得到充分支撐,在建筑物的關節節點處,還需要對模板搭建的強度進行檢驗,避免因強度不足導致的模板斷裂。另外,在混凝土施工當中,鋼筋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材料。因此在施工開始之前,需要全面檢驗鋼筋鋪設情況,保證鋼筋鋪設數量、面積以及間距等數值都能夠契合建筑標準。并從這個角度出發,結合鋼筋鋪設與模板搭建的特征,來制定一個詳細的混凝土施工計劃。總而言之,就是混凝土施工作為一個關鍵環節,需要在施工開始之前就做好多方面的考量。例如:在某建筑物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穩定性,有效減少混凝土裂縫的出現,在施工開始之前就針對鋼筋鋪設密度進行了合理設計,并制作了鋼筋鋪設密度構想圖,從而為后續工作夯實基礎,該工程主要采取了等級為C35-C40 的混凝土密度,大約為2420-2440kg/m3之間,經過后續實踐表明,有效降低了混凝土裂縫發生概率。
在澆筑工作中,首先,需要將現場環境清理干凈,將模板上的雜質全部清除,比如常見的垃圾與廢棄材料等,避免這些雜質進入到混凝土當中影響混凝土質量。其次,清水沖洗澆筑內部區域,并且在澆筑時控制好水量配比,防止模板產生過多積水影響到配比。而清水沖洗則是為了將模板中的塵土清理干凈,同時提高模板中的水分與清潔度,進而達到高質量的混凝土澆筑。除此之外,在澆筑時還需要控制好澆筑面和供料管的距離,一旦距離過大則會直接影響混凝土澆筑質量。為確保澆筑工作的均勻性,要求操作人員務必做好振搗工作,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在進行高質量振搗的同時,保障連續的澆筑作業,這也是減少裂縫出現的最有效方式。(圖1)

圖1 混凝土澆筑流程圖
在應用接縫與切縫技術進行混凝土施工時,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額外關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結合施工場地的地形地勢條件來選擇最合適的接縫與切縫技術,確保施工技術能夠與施工要求契合;第二,分析并總結出應用接縫與切縫技術的相關操作流程,一般來說,首先需要應用切割設備將不符合標準的混凝土切除,而后利用全新的混凝土進行接縫;第三,在應用接縫技術時,需要將地面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避免因為溫度過高或過低導致施工效果不佳,所以施工人員可以在開始作業之前利用測溫儀進行地面溫度的測量。這方面工作將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裂縫的發生情況,以工程實際案例來看,當混凝土切縫工作不到位時,就經常會出現大小程度不一的斷板現象。
拆模作業需要在混凝土澆筑結束一段時間以后,待其完全凝固,混凝土的綜合性能會逐漸達到相關標準,此時才能夠進行拆模。在進行拆模作業時必須要遵循相關的規范標準。通常來說,模板拆除工作的基本原則為先支后拆。在拆除過程中,應當首先拆除次要支撐部位的模板,而后逐漸拆除主要支撐部位的模板。同時,拆除作業的時間也會對混凝土性能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正確的拆除方式。為了使混凝土施工質量與進度得到保障,可以不間斷的對混凝土各項基本指標進行檢測,在滿足了拆除需求時立即進行拆除作業,還需要注意科學的拆除模板,防止不正當操作對混凝土材料產生影響。在模板拆除之前,需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嚴格培訓,讓他們注意模板拆除的時間、順序以及具體要求,從而開展有序的模板拆除作業。這項工作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工程當中都有重視,有效提升了模板拆除作業的安全性,將問題發生率控制到了5%以下。
在拆模作業完成之后,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進入現場進行混凝土結構的細致檢查,同時針對混凝土結構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做好混凝土修復工作。一般來說,在拆模工作完成后,常見的混凝土結構問題可分為混凝土表面蜂窩狀、鋼筋露出等。首先,針對蜂窩狀問題進行修復,可以使用鋼絲球進行打磨,之后結合具體的混凝土配比,利用適合的水泥漿找平。其次,針對鋼筋露出的問題進行修復,第一步應當將鋼筋露出部位的混凝土清除,同時配制性能更好的混凝土對鋼筋露出部位進行修復,但是在修復這種問題時一般會涉及到模板的重新架設與二次振搗。尤其是針對混凝土蜂窩狀進行修復作業,能夠有效降低日后出現混凝土裂縫的概率,因此需要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針對蜂窩狀混凝土進行及時的修復。以某工程為例,該工程所采用的混凝土預制構件蜂窩狀發生概率約為0.35%,經過科學的修復工作之后,有效將這一概率控制到了0.1%以下。
在澆筑完成以后,首先需要避免性狀剛剛形成的混凝土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寒冷等影響導致混凝土裂縫出現。為此,需要在混凝土澆筑與振搗完成之后,在12 小時之內將混凝土全部覆蓋完成,同時做好表面澆水與養護。在拆模作業結束之后,需要對混凝土進行噴水處理,防止混凝土表面過于干燥。通常情況下,這一系列的養護作業需要在澆筑結束的一個星期內完成,并且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控制澆水頻率。
綜上,混凝土施工作為土木工程當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分析從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多個角度出發,致力于提升土木工程當中的混凝土澆筑的質量,進而有效解決當前最為嚴峻的混凝土裂縫問題,能夠取得十分優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