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曹海永
【關鍵詞】德育生態;德育場域;德育課程;項目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1-0024-02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2.曹海永,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南京,2100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對象。
顧潤生:“德性生態場:‘脈’動童年的涵養行動”項目的內涵是什么?
曹海永:在我們看來,生態是一種自我發展、健康互構、良性循環的生命狀態。學校德育應與社會生活、與人的發展需要保持一致,必須促進家庭、學校、社區的溝通協同,通過豐富生活內容和文化內涵,促進學生道德生命的自主籌劃,保持學校德育生態系統的穩定。“生態場”在時間上是連續的,“脈”動童年的涵養行動從1到6年級是連續的、有層次的,在空間上是連貫的,包含了家庭、社區、學校等空間,也包含所有的學科育人空間。
“脈”動童年的“脈”包含中華民族的“根脈”、學校文化的“血脈”以及時代發展的“動脈”。中華民族的“根脈”,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立足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為每一個兒童注入紅色的基因;學校文化的“血脈”,是學校一以貫之的“和諧教育”思想,該思想歷久彌新,引領長小兒童活潑潑地走向未來;時代發展的“動脈”,是讓教育與時代共振、與未來對接,努力“讓兒童成為他自己的樣子”。我們提出在賡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前提之下,傳承學校文化,回應時代召喚,將根脈的民族性、血脈的效能性、動脈的時代性融為一體。“脈”動童年的“動”包含三層意思:首先,兒童應該是“動”的,天性好動的兒童需要在實踐、探究、交往、對話、表達中實現眼動、手動、心動;其次,兒童應該這樣“動”,兒童的道德教育是充滿情感的,兒童的身心發展應該體現一致性,關注身心合一;最后,我們可以讓兒童這樣“動”,以兒童為主體,讓兒童的“脈動”推動兒童品格的形成。
顧潤生:項目實施的目標指向是什么?
曹海永:學校通過三“脈”引領兒童成長,引導兒童在德性生態場中“自洽”“融合”“共生”。“自洽”,即在兒童的現實中自洽、在校本的精神中自洽、在時代的要求中自洽;“融合”,即與課程的融合、與活動的融合、與評價的融合;“共生”,即與校園文化的共生、與家庭文化的共生、與街區文化的共生。項目以“德性生態場”的建設為行動指向,以“脈”動童年為行動目標和標識,做到“三個自洽”,追求“三個融合”,實現“三個共生”,努力建設一個連貫古今、適性適切、融通內外的育德場域。項目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實踐:涵養理想信念的“根脈”厚植行動、弘揚校本精神的“血脈”賡續行動、回應時代召喚的“動脈”強勁行動、構建德性成長的“生態”評價體系。
顧潤生:項目實施的具體路徑是什么?
曹海永:項目建設與實施是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過程,我們以課程的視角來建構“德性生態場”,兒童在德性場域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一是聚焦課程內容,打造精品課程資源,實現家、校、社資源共享。首先,我們開發“德性生態場”系列微課程。學校項目團隊研發了紅色基因系列、傳統美德系列、學校精神系列、幼小銜接系列、家校慧聯系列、學科育人系列、場館育德系列等課程資源包。優秀課例、經驗分享微視頻,利用學校網絡平臺進行推送,實現優質資源的輻射與共享。“停課不停學”期間,“德性生態場”系列微課程的推出,及時指導學生居家健康生活,同時也緩解了一年級新生無法進校、進班所帶來的焦慮。其次,我們開展“德性生態場”系列微講堂。學校積極借助家庭和社會力量,開發家長學堂、非遺文化進校園、音樂心理療法等微講堂課程資源。最后,我們拍攝“德性生態場”系列微電影。學校將學生一日行為表現拍攝成微電影,讓學生在觀看微電影的過程中接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二是探索課程實施,突出項目化研究,創新設計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項目化研究單。以“根脈”課程為例,我們結合“根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了“讀黨的小故事,做我的小研究”“向最美勞動者致敬”“緬懷先烈,紀念故人”“傳承紅色基因,禮贊偉大祖國”等主題活動。相同主題項目化研究單的內容設計,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兒童的認知水平、身心特點、表達能力等,設計了分層學習內容,讓每一位兒童都能在研究中交往、對話、表達、成長。項目化研究單的實施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我們還鼓勵學生走進文博場館探索奧秘、居家與父母查閱資料學習、自己動手實踐驗證等。一張小小的研究單,聯合了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力量,真正體現了和諧教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自開展項目化研究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被“看”到,學生的潛能被充分激發。
顧潤生:項目實施的創新之處是什么?
曹海永:一是以“課程”的方式推進。我們推行“學科+”課堂新樣態,引導教師“從分科教學走向跨學科教學”,通過課堂改革,真正實現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我們發揮資源優勢,借力六朝博物館等,激發學生對人文歷史的探索興趣,厚植家國情懷。
二是以“生態”的方式評價。“暢暢、笑笑樂評園”是學校開發的以快樂學習、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自主體驗、綜合育人為特質,關注兒童學習能力提升、必備品格培養、價值觀引領等全方位發展的評價。生態評價強調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可持續性,突出雙向銜接,強調綜合,建立認知結構,打破學科邊界,提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