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旻



近日,全球最權威的考古學術期刊《考古》評出2021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埃及“失落的黃金城”——位于埃及南部城市盧克索的古城遺址阿頓(Aten)——位列榜單第一,排名第二位的便是由我國學者、廣州大學教授章典等人在西藏邱桑溫泉發現的古人類手腳印,這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藝術遺跡。
章典教授長期從事地貌及自然環境研究和教學,他的研究領域涵蓋地球科學、地理學、環境學、考古和人文科學,是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計劃入選教授、廣州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中國科學院名譽研究員等。
跨越30年的“偶然”發現
邱桑溫泉的手腳印出現在當地的各種歷史傳說中由來已久。1988年,章典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理學院做博士論文時,題目就是青藏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由于需要做野外調查,章典就來到拉薩堆龍德慶區邱桑村海拔4268米的邱桑溫泉。在完成測水量、測溫度、化學取樣等工作后隨處走動時,章典在附近大片的碳酸鈣泉華(一種含礦物質和礦物鹽的地熱水和蒸汽在巖石裂隙及地表形成的化學沉淀物)沉積巖上,看到了一排手腳印。當時已經是下午,它們在夕陽下非常清楚。
章典覺得很有趣,因為當地下熱泉涌出地表時,原來溶解于水中的重碳酸鈣離子會大量沉淀為碳酸鈣軟泥,這些軟泥新的時候很松軟,能為手腳印的創作提供“畫板”,時間久了就會逐漸變硬。所以這些手腳印應該是很早以前留下的,不是現在造的。
邱桑在藏語里是“好水”的意思,這個半坡上的天然熱泉一直是當地藏族同胞洗浴治病的地方,當時只有一個水池和一間石頭房子。時隔10年,1998年章典又去了西藏。那時他在香港大學地理系任教,重新開始研究青藏高原大地貌的特殊性,有一天就回到了邱桑溫泉,想再看看那排奇怪的手腳印。
章典并不是學考古的,但現在的考古是最大的交叉學科,所有學科在考古上都有用武之地。那次去,章典就對那一排18個手腳印做了測量、取樣,用光釋光測年法,通過分析和激發沉積物內礦物埋藏后所存儲的輻射能,得出了地質年齡,發現那些手腳印有2萬年歷史。2002年,這一成果發表在了專業期刊上,隨后《自然》雜志也發表了評論文章,很轟動。
2萬年前,地球氣候仍處于第四紀冰期,在當時西方學界的認識里,西藏應該像格陵蘭島那樣被一整個兒大冰蓋所覆蓋,稀薄的空氣、貧瘠的大地,不會是人類生活的樂土,又怎么會有人類的手腳印?所以,當時的論文否定了青藏高原最后冰期的大冰蓋理論,把古人類長期或季節性占領寒冷缺氧高原的最早時間提前了1.5萬年,因為那時候西藏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位于昌都的西藏新石器晚期的卡若遺址——年代距今為5000~4000年,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西藏是沒有人類活動歷史的。
當時章典覺得,揭示了古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有2萬年歷史已經很驚喜了,沒想到后來又發現的10個古人類手腳印,為古人類長期或季節性占領高原的最早時間,提供了更早的證據。
2017年年底,章典辭去港大職務,到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任教。2018年,他作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客座研究員,參加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和中科院的合作伙伴陳發虎院士團隊又去了邱桑溫泉,在距離最初發現點十幾米的石頭上,又發現了幾個新的手腳印。當年夏天,章典和廣州大學團隊成員上高原繼續考察時,村委會的人說,當地還有其他手腳印。
這次新發現的手腳印距離原遺址直線距離1.2千米,鄰近雄曲河,海拔4062米,由有意按壓的5個手印和5個腳印組成,手腳印排列有序,構成了一幅圖像。這10個手腳印所在山坡底部的巖層更古老,肯定不止上層的2萬年。章典和同事們現場就做了測量、取樣、照相,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定年,并且要證明手腳印是在碳酸巖還是軟泥時壓出來的,不是雕刻出來的。2021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之后被《考古》雜志選為2021年度“世界考古十大發現”第二名。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巖面藝術
那么,研究人員怎么判定這些手腳印是古人按壓還是后期雕刻的呢?又怎么證明古人類用手腳印進行有意識的創造呢?
章典說,鑒定手腳印是否為古人類在軟泥上的創作是研究的關鍵。論文的第二作者是英國有名的行跡學家,他通過3D掃描、建模及人類手腳掌的解剖學統計做了定量分析。能夠看到,這些發現的手腳印與現代人的手腳印參考解剖學特征是基本一致的;手腳印邊緣和手指腳趾之間都有因為軟泥受擠壓而形成的“脊”,這些脊明顯高于相鄰的泉華表面,這種現象在硬巖石表面是不可能出現的;而且手腳印有明顯的按壓順序,這種順序是根據相鄰印跡的擠壓變形來確定的,也只能在軟泥上出現。
另外,手掌(腳掌)按壓后形成的光滑面與巖板周圍泉華表面的粗糙面形成鮮明對比;手腳印及周圍巖面上沒有任何敲擊、人為磨蝕,以及其他石刻工具留下的痕跡,這些都否定了用工具雕刻的可能性。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這些手印的手指都比較長,這種現象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時有出現。
對形態和組成的分析可以觀察到一些“有意識”的現象:印跡形成的圖像在空間上排列有序,手指和腳趾的指向也都一致;均勻的力道使所有手腳掌的形態保持完整;腳印編號ZWF23清楚地表明腳印有意地精確重疊,ZWH3手指的旋轉和ZWF24腳后跟有意用力;按空間大小調整手指的張開程度,ZWH1和ZWH14有意增大了張開程度。通過這些手腳印距離的保持和盡量避免交叉的行為痕跡,你能想象出古人類從選擇右手和腳,到將創作原型定位到可用空間的過程,以及提前對印跡的整體構成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設計。
在這一次測年中,研究者考慮了多種方法,西安交通大學同位素實驗室通過目前較先進的鈾系測量法,測定這塊“藝術巖板”的表層年代為距今22.6萬~16.9萬年之間,屬于第三階段泉華沉積。其中,編號ZWH15的位于兩手指印之間擠壓形成的脊的直接年齡為20.7萬~18.8萬年。由于脊只有1厘米厚,章典更傾向于認可20.7萬~18.8萬年為巖面藝術更準確的年齡,因為手腳印形成的時間等于泉華沉積的時間。
古人類手腳印的創作是在碳酸鈣泉華處于可塑形態時完成的,于是在2019年,章典也做了一個現代溫泉軟泥沉積手印的實驗。他在邱桑溫泉下方滲流活躍或溪流含軟鈣華的地方,豎著按壓,留下了3個手印,2020年再去看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形成了巖化手印,另外兩個被沖掉了。碳酸鈣泥成巖的過程是單向和快速的,只要一脫水,就會像水泥一樣很快凝結,而且一旦成巖就再不可能軟化。
那么,為什么說遺跡中這5個手印和5個腳印構成的圖像是一種古人類的藝術表達呢?
由于史前文字的缺乏,巖面藝術通常被認為是古人類思想的一種表達。手印和有意創作的腳印是古人類早期的藝術表達形式之一,在考古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和藝術史的學術著作中,都被稱為藝術作品。比如南非布隆博斯洞穴中的礫巖上,就有距今7.3萬年的抽象網紋巖畫藝術;有些則以雕刻的手段實現,比如南非的巖洞中距今約6萬年的鴕鳥蛋殼雕刻等。當然也有非常有創意的方式,比如將手掌放在巖壁上,把顏料吹上去,得到一個個手印輪廓等。
西藏邱桑村的這5個手印和5個腳印組合成的巖板之所以被視為藝術,是因為它是古人類對其肢體的印象模仿,并存在有意的按壓制作的行為和圖案組合方式。
20萬年前古人類的認知水平
藝術的出現是人類演化的里程碑,哪怕只是幾個刻意而為的手印,也意味著這樣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所有僅為生存而不得不完成的動作。而且,它比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的巖面藝術都要古老。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舊石器制造和火的使用是古人類獨特的認知進化的里程碑,那么巖面藝術與之相比呢?
章典認為,巖面藝術是通過實質化的圖像,直觀展現古人類的想象和想表達的東西。從圖像感知能力和思維模式上看,它可能比創造舊石器更為復雜。5個手印和5個腳印,從大小推測,可能是兩個兒童留下的。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很可能是有成人在附近泡溫泉,而兩個孩子在軟泥里玩耍,留下了這些手印和腳印。
如果把邱桑手腳印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和視覺感知能力,與現代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相比較,操作與具體物體有關的符號及圖像,是現代人類兒童7~12歲認知發展階段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解剖學估算的手腳印創作者年齡準確的話,它們在圖像上的認知能力與現代的同齡人是相同的。這塊藝術巖板以痕跡的形式記錄了感知心理學所說的“生態自我”。
不過,盡管古人類在解剖學上與現代人類相似,他們的思維是否和現代人處在一個層面上,還有待其他證據支持。
那么,是什么人在這里留下了這些手腳印呢?解剖學證明,20.7萬~18.8萬年間在青藏高原上出現的古人類,不是現代人類智人,并非我們的祖先,因為現代人類7萬年前才走出非洲。5個手印和5個腳印的年代早于歐亞大陸迄今發現的所有智人遺跡,但與最近在青藏高原海拔稍低的地方發現的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年代(距今16萬年)非常接近。因此,不排除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出現丹尼索瓦人或其他古老人種的可能性。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尼安徳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古人種消失的關鍵是,它們和現代人的認知能力有差別,藝術是智人的專利。但西藏邱桑這10個手腳印的創作者的藝術認知與同齡的現代人并無差別,這算不算是消失的古人種對智人智力的挑戰?
認知科學是20世紀世界科學中具有標志性的新興研究門類,它作為探究人腦或心智工作機制的前沿性尖端學科,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在全球的巖石藝術中隨處可見的手模和手印,反映了手在人類進化中的必要作用。章典正在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撰寫相關論文,通過對當時人類認知能力演化模式和史前藝術創作的研究,來闡述研究手腳印藝術的重要意義。
邱桑手腳印保護迫在眉睫
邱桑溫泉現在已經是集沐浴、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那么,邱桑的地理環境和手腳印這30年來有什么變化呢?
邱桑溫泉坐落在半山坡上,最早的時候要往上爬垂直距離200多米才能到達。整片石灰巖地貌的面積大概有0.7平方千米,分布有很多古代泉眼、現代泉眼,還有幾百年前的古建筑遺跡。現在,邱桑溫泉的水量已經很少,只順著小溝流淌,溫泉邊的泉華覆蓋面也小了很多。泉華是碳酸鈣的沉淀結晶,形成的巖石就是石灰巖,一層層的很容易剝落。
2022年1月7日,章典又去了邱桑溫泉,這次去是繼續做地質剖面圖和泉水取樣等研究工作,同時呼吁社會各界對這些遠古人類的手腳印加以保護。出發前,章典與國家文物局溝通,希望邱桑的考古發現能得到積極有力的保護。到達后的幾天中,經過溝通,也與自治區各級文物局和邱桑村當地達成了統一認識。邱桑村非常重視保護工作,并建議發展旅游的同時實施保護措施,比如先用玻璃罩子把遠古手腳印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