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菁菁

《草原套馬》 劉鳳鳴制磚雕
天津城市的發展軌跡和獨特的人文精神是天津民間藝術得以發展和揚名的沃土。天津衛地處九河下梢,自隋代大運河開通后,水陸碼頭陸續建起,至元朝時已成為重要的軍鎮和糧運中心。明代永樂元年始設天津衛,此后往來天津的軍人及隨軍人員漸多,也帶動了當地物流、商業的發展。清中期,天津已發展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業中心和第一大港口。這一時期,天津的民間藝術茁壯成長,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有魏記風箏、“泥人張”彩塑和“刻磚劉”磚刻藝術。
“三月三,楊柳青,放風箏”是天津人熟悉的童謠。津沽素有風箏之鄉的美譽。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天津手藝人魏元泰的風箏一舉獲得金獎,從此,“風箏魏”成了天津風箏的名片,享譽中外。
京畿之地有春日放風箏的傳統活動,風箏在當地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曹雪芹寓居京城時曾撰寫《南鷂北鳶考工志》:“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幼病殘,皆可自食其力。”魏元泰出生于1872年,自幼家貧,起初學做風箏,也不過是為了糊口。他16歲起便在津門北門外蔣記天福齋扎彩鋪學做扎彩、風箏等紙活。4年后手藝學成,其父在東門里大街給他開了個長清齋扎彩鋪,此后便專注于做風箏。他制作的風箏手藝精湛、樣式新穎,人送稱號“風箏魏”。
魏記風箏傳承了楊柳青風箏“扎、糊、繪、放”的制作工序,同時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魏元泰創造出的新型風箏,在保有傳統風箏外形的基礎上,骨架可脫卸,箏面可折疊。一只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折疊后可放入匣中,便于收納和攜帶。“風箏魏”還有幾個絕活,其一叫“蒲繃”,即用蒲草做成弓弦,放風箏時能發出聲響。另有“活鷹眼”也很具代表性,常用在飛禽、蝴蝶、知了等動物造型的風箏上。風箏上的兩只眼睛迎風翻動,軟翅震顫,憑風高飛時栩栩如生。

魏元泰風箏
魏記風箏的圖案主題汲取了楊柳青年畫的養分,把民間傳說、人文信仰、地域民俗等年畫常用題材巧妙地融入了風箏繪制。如“麒麟送子”“麻姑獻壽”“仙女思凡”“八仙過海”等。另外,魏記風箏還通過設計表現時事。如盧溝橋事變后,魏元泰創作了“抵羊”風箏,以強勢的羊角形象來“抵抗”日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創作了“百花齊放”風箏,在第26屆世乒賽時創作了“銀球傳友誼”風箏。1959年,87歲的魏元泰為建國十周年創作了“彩龍”風箏,寓意祖國騰飛。
“風箏魏”從一個民間藝人走向國際工藝品大師的歷程,也是民間工藝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魏記風箏的出彩,不僅是技術工藝上的革新,更有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的融入,讓這一輕盈的民間玩物有了厚重的內涵。
清代初年,天津由衛改州升府,地方經濟空前發展,富商萃集,在此修建園林別墅。嘉道年間,天津“八大家”等富豪陸續興建豪華宅第。他們的宅院在面積和等級上不可與皇親貴族相比,但在裝飾上極盡繁縟華貴。當時宮廷內墻面的通氣孔都使用磚刻,牢固、美觀又通透。官吏、富豪仿照宮廷,在宅院的廳堂、大門、照壁、祠堂、戲臺、山墻等建筑上大量使用磚雕作為裝飾。起初,這些刻花的細活由泥瓦工兼做。道光年間的回族磚刻藝人馬順清發明“貼磚法”,從此把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于建筑之外的一門行業。
馬順清在從事刻磚創作的過程中,將技法傳授給族人,培育出一支專業隊伍。其子馬少德、馬少清,外孫劉思甫、劉鳳鳴,徒弟穆成林、何寶田等,都繼承和發展了馬順清的刻磚技藝,并形成了天津刻磚淳樸、豐滿、細膩的風格。其中最杰出的磚刻藝術傳人是馬順清的外孫劉鳳鳴,被譽為“刻磚劉”。
劉鳳鳴15歲就跟隨外祖父和舅父馬少清學習磚雕技藝,后將“貼磚法”進一步創新為“堆磚法”。技藝的革新使他的作品內容更加充實,具有層次豐富、氣勢雄渾的裝飾趣味。1900年“庚子之變”后,天津租界先后出現大批西洋建筑。天津磚刻融入了近代西式建筑,形成了獨具地域風味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郭沫若的這首詩,贊美的正是天津“泥人張”。“泥人張”稱號始于清道光年間的泥塑藝人張明山。張明山少年時隨父到天津。那時的天津市井繁華、貿易發達,廟會上常有名角來唱外臺戲。張明山善于觀察現實人物,他為名角余三勝所塑的戲裝《黃鶴樓》神形兼備,因此揚名,那時他年僅18歲。坊間傳說張明山看戲只當臺上的角色為模特,“端詳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終,而伶工像成”。張明山塑造過的京劇名伶有譚鑫培、楊小樓、汪桂芬、程長庚、田桂鳳等。“泥人張”聲名遠播,也因此被召入宮。慈禧太后七十大壽之時,張明山的八匣子泥人作品作為壽禮進貢。

張明山制彩塑少女
“泥人張”自得名至今,已傳承六代。每一代傳人都肩負著不同的使命。第二代張玉亭的作品主要取材古裝仕女和民俗風情,他擅長塑造人物動態,把市井生活表現得活靈活現。張玉亭繼承了父親的“塑古齋”,培養子孫輩加入泥塑制作,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極大提高了產量。在張玉亭的主持下,“泥人張”的金字招牌名聲日隆,產品遠銷國外,還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名譽獎”。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在抗戰期間被聘為國立藝專教師,當時商業凋敝,“泥人張”生意慘淡。第四代傳人張銘、張鉞本應繼承祖業,也只得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泥人張”彩塑作坊進行了工商業改造,并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泥人張”彩塑也有了新主題。
縱觀天津民藝的發展,傳承與創新是其保持藝術生命延綿的動因。民間藝人用智慧與巧思把民間小物打造成傳世經典,記錄了城市風貌和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津民間技藝,如今已成為中華藝苑中的一支,有了更廣闊的創作天地,必能在當代中國迎來新的黃金時代。
投稿郵箱: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