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坤
2021年12月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把“下大氣力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作為做好2022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求以“六新產業”為主攻方向,以“四新設施”為建設重點,著力打基礎、抓攻關、促轉型,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加快建設“雙廊”,持續建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這為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構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勢在必行
產業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既是推動我省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又是增強我省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實現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環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我國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要以“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就是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
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是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有利于促進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標志著我省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有利于我省搶占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在加快建立現代經濟體系中爭創發展的新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
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是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現實需要。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首先體現為科技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國家、區域和城市競相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層次和水平、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作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著力點。針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都及時對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作出了戰略部署。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積極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必須牢牢把握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規律,用足用活中央各項政策,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才能為實現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基礎保證。
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是破解發展難題的迫切要求。產業是經濟建設的核心,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緊緊抓住新時代世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爭取優勢、贏得主動,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2021年,我省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布局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全省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但也要清醒看到,我省高質量發展基礎還不穩固,新興產業支撐力仍顯薄弱,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沒有充分釋放,經濟穩增長壓力較大。要破解這個難題,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必須加快構建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為特征的現代產業新格局,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下大氣力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
加快構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產業新格局,關鍵在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抓住重點,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下大氣力改造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我省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的主體力量。要充分挖掘吉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和潛力,以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核心,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提高效益,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上規模;以“數字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深化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延伸產業加工深度,拉長產業鏈條,構建產業間的良性循環體系;大力推進各領域配套、產能、排產、結算、創新、人才“六個回歸”,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下大氣力培育“六新產業”。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農業、新旅游、新電商“六新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它對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引領帶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大意義。要加快建設西部“陸上風光三峽”,系統布局東部“山水蓄能三峽”,規劃實施“全域地熱三峽”,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要大力發展現代汽車、軌道裝備、光電裝備、衛星制造等產業;要圍繞新能源、新裝備產業發展需要,發展碳纖維、電池、電子和環保等新材料;要圍繞種子技術、耕種技術、黑土地保護等,形成產品系列、產業規模和品牌效應,發展新農業;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豐富旅游產品,拓展旅游體驗,做精東西旅游“雙線”,重要發展冰雪旅游、生態旅游等新旅游;要圍繞我省商品特點、功能與形態,分區域、分領域打造若干地區性和專業性的新電商平臺。培育“六新產業”,就是以創新能力建設作為著力點,通過技術平臺解決產業重大技術問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增強創新主體實力。
下大氣力完善“四新設施”。新基建、新環境、新生活、新消費“四新設施”是“六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抓緊優化和完善。要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智能化、安全化、便利化改造;要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系統謀劃推進網絡化、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要針對三孩政策落地、人口老齡化等趨勢變化,加快完善普惠托幼服務體系、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要聚焦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加快構建“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為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全面賦能。
下大氣力優化支撐體系。現代產業新格局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構成,完善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在內的支撐系統才能有效保證現代產業新格局成功運行。一是繼續優化政府職能,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好有關產業政策,加快清理和廢止有違創新規律、阻礙“六新產業”“四新設施”培育發展的產業政策條款;二是大力推動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設立現代產業發展創新引導資金,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融入產學研創新平臺,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勵企業努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改造升級;三是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六新產業”“四新設施”中去;四是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產業人才隊伍,加強企業家人才的培養力度,優化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環境,發展職業教育,完善實訓基地,培育更多“吉林工匠”“吉林農匠”;五是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充分發揮開放平臺帶動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內外結合的現代產業新格局建設態勢。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雷 ?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