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軍 李 娟 項凱琳 湯耀林 張維鈺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種畜場,廣西 柳州 545003)
玉米螟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害蟲,它對玉米生產有顯著的影響,降低了玉米生產的質量,如果害蟲規模較大,將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這種害蟲也被稱為核蟲,玉米螟食用玉米秸稈后,營養物質的運輸渠道受到嚴重影響。此外,玉米螟幼蟲吃莖造成的傷口會成為其他病毒性疾病入侵的主要渠道,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
玉米螟會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嚴重影響,很難控制,所以很難真正消滅害蟲,玉米螟經常在個別地區爆發,對當地玉米作物造成嚴重損害,如果發現玉米螟再進行處理,將嚴重損害玉米的增長。必須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以確保玉米螟控制的主動性,隨著機械化種植在我國的不斷推廣,經常會帶來單一作物病蟲害問題,玉米螟的出現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和經濟損失。
玉米螟可以忍受極寒,生活在零下21度的環境,玉米螟的幼蟲通常藏在高糖組織中,如玉米葉,害蟲的養分攝入量顯著增加,由上往下鉆蛀莖稈,后期鉆到離地面0.2~0.3m。
晚上,玉米螟蟲會羽化,羽化的成蟲會生活在玉米地里附近的小麥、大豆和其他谷物地里。玉米螟蟲羽化高峰期是晚上19:00~22:00,從日落到午夜,此時玉米螟蟲的飛行能力和傳播能力逐漸增強。經過兩天的羽化,玉米螟蟲將卵產在玉米葉或莖的中脈上,成蟲白天會躲在雜草、麥田或豆田里。夜間,成蟲開始活動,并有很強的趨光性。它們在出生那天交配,并在一兩天內產卵,每次產卵10~20枚,共300~600枚,3~5天后,幼蟲破卵。一般來說,玉米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有時也會有二代,第二代危害源主要集中在高溫年,但第二代危害比第一代危害輕。
2.2.1 玉米螟發生特點。阜新市的玉米螟每年只出現一代。幼蟲于6月底出現,新孵化的幼蟲以葉為食,4~5齡幼蟲以玉米穗及相關莖為食,嚴重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因此,小面積種植玉米是監測玉米危害的最合適時機。
2.2.2 玉米螟危害特點。玉米螟幼蟲以玉米葉為食,當被食用的葉片展開時,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的半透明或連續的孔,大多數幼蟲鉆入莖、穗和莖尖,破壞植物組織,阻礙營養物質的運輸,降低產量。
2.2.3 玉米螟的習性。大多數成年玉米螟在白天和晚上嚴重依賴光線,成蟲的產卵是有選擇性的,它們把卵產在綠葉上,密度較大的玉米產的卵更多,損失更嚴重。
2.2.4 玉米螟發生條件。影響玉米螟的重要因素是活幼蟲的數量,由于冬季和春季的惡劣天氣條件,這些幼蟲不易繁殖。第二個因素是溫度和濕度,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旱季是玉米病害防治的關鍵時期。
2.3.1 氣候條件。一般來說,多雨、高濕、光照時間長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玉米螟生長發育,有利于羽化成蟲的生長和排卵,當相對濕度達到90%時,幼蟲的孵化存活率非常高,高達94%以上。
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法進行比較,用(%)表示率,X2檢驗比較組間,有統計意義的P小于0.05。
2.3.2 越冬蟲量。一般來說,如果玉米螟相對集中,田間第一代蟲卵的數量和被害蟲吃掉的玉米植株數量都會增加。
2.3.3 種植因素。谷子、高粱在玉米地周圍種植時,種植面積越大,玉米螟發病率越高,對玉米的危害越大,農作物的損失就越大。
以春玉米為例,葉端開花率約為10%,如果超過20%,必須預防兩次,夏玉米必須在心葉的末端防止一代玉米螟。如果穗期蟲穗率為10%,或者百穗花絲有50只玉米螟時,必須及時預防和檢查。一是心葉末期,采用顆粒,如0.1%的氯氰菊酯顆粒,每株必須使用0.16克,加水攪拌后,按1:15的比例加入2G磷顆粒;1.5%辛硫磷顆粒,每株1g;每667m2加200g農藥,與4kg細土混合,心葉加5%雙顆粒農藥,25%農藥100ml/667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劑20ml或48%毒死蜱乳劑50m。
15%氟蟲腈酰胺,阿維菌素懸浮液30ml/mu;或使用40%毒死蜱和噻蟲嗪水分散顆粒每667平方米10g,或使用20%左右的毒死蜱聯苯脒懸浮液每畝10g,或使用30%西維醚和毒死蜱乳劑每畝3ml。選擇其中一種化學品,加入45公斤水。必須注意嚴格按照保護農藥健康安全的程序保存農藥,并對農藥包裝廢棄物進行收集和處置,化工機械清洗后的液體和殘渣不得倒入飲用水源和河流,以免污染。
目前,物理防治被認為是控制玉米螟的最佳方法之一,采用這種控制策略的關鍵是關注玉米螟的生長特性和規律。例如,利用玉米螟的光化學特性,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現場管理人員必須了解燈具的工作原理,并考慮到玉米螟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控制燈的工作頻率,從而保證害蟲防治燈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與農業化學處理相比,物理處理具有成本效益高、操作簡單、重復利用等優點。
生物防治的關鍵是病蟲害的捕獲和控制。利用病蟲害天敵捕獲玉米螟是玉米種植者常見的生物學方法,玉米播種前,球孢白僵菌顆粒劑可提前在田間布施,使用赤眼蜂時,關鍵是在玉米拳手瞳孔率為20%時開始,赤眼蜂的數量必須根據玉米的實際種植規模合理劃分。從其他角度來看,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不會導致環境破壞,然而,如果不進行控制工作,生物鏈可能被破壞。
3.4.1 玉米螟生物防治的優勢。生物保護是指有效地利用生物之間的關系來控制其他生物,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原則包括在食物鏈的所有階段放置不同的物種,選擇玉米螟天敵。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術已經取得了切實的成果,選擇監測方法可以顯著提高玉米種植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4.2 赤眼蜂控制玉米螟的方法。利用玉米螟的寄生特性,破壞了玉米螟卵,達到防治的目的。在選擇赤眼蜂時必須綜合分析玉米螟的存在情況,并結合種植區的氣象條件分析玉米螟的產卵過程。
為了改進和優化玉米農戶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必要對赤眼蜂釋放后的防治效果進行監測和調查,確保防治效果不受影響。每次赤眼蜂放生后,植保站可以組織示范區專業預報員進行定期野外調查和系統分析,捕捉赤眼蜂對玉米種植戶的影響,匯總并歸還所獲得的數據和信息,在效果監測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和信息可以作為優化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依據,在未來生物赤眼蜂防治方法的應用中將更加具體和有效。
3.5.2 低越冬蟲源基數。為了減少玉米螟冬眠源的基本數量,可以在幼蟲超重前,通過解凍玉米螟的秸稈或將其作為飼料和燃料來消除大量的玉米螟。
3.5.3 種植早播誘集作物。系統播種和早期集中種子控制可降低大規模育種風險;近年來,玉米螟的發病率可以通過降低控制成本來降低,但該方法不能完全控制損失,可作為玉米螟的綜合防治措施。
3.5.4 玉米螟性誘劑防治玉米螟技術
在我國一些地區,誘導法被廣泛應用于玉米螟的控制,效果很好,但并不理想,當范圍小于小時,玉米載體移至控制室產卵,影響控制效率。
玉米螟是玉米生產中一種典型的害蟲。長期以來,許多研究者對玉米螟的危險因素和控制指標進行了研究,但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區的研究結果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用于制定控制指標的收入閾值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可能遭受不同的經濟損失,不同類型的玉米螟在不同的生長期和世代中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征。
本文選取兩種高效、低毒、低殘留、長效的新型農藥對玉米種植戶的防治效果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柳州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5.1.1 測試材料。試驗藥物為20%乙酰甲胺磷和1.8%阿維菌素乳油。
5.1.2 實驗設計。該試驗于2019年在廣西柳州市進行,試驗共7個處理:2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2500倍,1.8%阿維菌素乳油1000、1500、2500次,空白對照(CK)。每個處理區域為100m2,每次處理間隔為50m,施用時間為7月中旬。
5.1.3 調查統計數據。在9月底糧食收獲前,應當對糧食作物進行病害調查,并計算病株、害蟲數量和活蟲100只,每組測試3次,每次隨機抽取5個點,計算公式如下:
被害率(%)=(被害株數/總調查株數)×100;
減退率(%)=(對照田被害率~防治田被害率)/對照田被害率×100;
平均防治效果(%)=(被害株減退率+蟲口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
產量損失率(%)=穗上部折稈產量損失率×穗上部折稈株率+穗下部折稈產量損失率×穗下部折稈株率+穗柄受害產量損失率×穗柄受害株率+稈受害產量損失率×稈受害株率(玉米不同受害部位產量損失率設為常數,分別為11.5%、32.3%、13.2%和5.74%);
挽回產量損失率(%)=對照區產量損失率~防治區產量損失率。
5.2.1 兩種農藥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較
由表1可知,20%乙酸乳油和1.8%阿維菌素乳油處理玉米螟的平均損失率分別為82.75%和82.75%。減退率分別為82%和68%。76.09%;兩種農藥對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81.46%、76.17%(P<0.05)。

表1 不同處理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較
由表2可知,20%乙酸乳油和1.8%阿維菌素乳油玉米平均挽回產量分別為8%和88%。兩種農藥處理玉米產量損失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2 不同處理下玉米損失率比較
結果表明,20%乙酰甲胺磷和1.8%阿維菌素乳油對玉米螟均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1.46%和76.17%,挽回產量損失率分別為8.88%和7.36%。其中2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產量最高。
化學藥劑是控制玉米種植最常用的方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相關實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化學品的危害,越來越重視環境安全。本文對兩種農藥對玉米螟的防效及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比較,以促進玉米螟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