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全達,吳江壽,水澤楠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電機是應用十分廣泛的執行器件,它們遍布于各類產品,從工業領域到農業領域,從航空航天到家用電器,從大型機械到兒童玩具,處處可見電機的身影。電機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電機,電機有大有小,有輕有重,種類繁多,型號復雜,所以研究電機的選型和算法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主要研究電機的控制算法和電機在典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電機是一種把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的動力裝置,電機的最根本原理是電磁感應定律,電磁感應定律是科學家法拉第首先發現的,世界上第一臺電機的產生距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在這200年間,電機取得了飛速發展,從最初的直流電機到交流電機,從動態電機到靜態電機,從動力電機到控制電機,電機的種類越來越多,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控制電機的結構和普通電機基本一樣,主要由定子、轉子和氣隙三部分組成。一方面,氣隙是最簡單的一部分,它是電機的定子和轉子之間的縫隙,這個縫隙一般零點幾毫米到幾個毫米。氣隙的存在主要是利于轉子的轉動,減少定子和轉子之間的摩擦;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空氣產生磁場,這個磁場稱為空氣磁場,空氣磁場和電機的主磁場疊加起來產生電機旋轉需要的磁場。定子的結構主要由定子鐵心、定子繞組和機械支撐組成。定子鐵心的作用是產生磁場,定子繞組的作用是通電加強磁場,機械支撐是固定電機的結構,這三部分構成了電機定子的主要部分,當然,電機的定子部分還有其他的一些小部件,如電刷,當然,無刷電機是沒有電刷的。電機的轉子主要由轉子鐵心、轉子繞組組成,轉子的作用主要是旋轉,通過電機軸輸出機械能,轉子繞組的作用是產生電磁轉矩。
電機的控制結構有很多,大的上百米,小的可能只有幾個厘米,應用范圍也是十分廣闊。雖然電機的控制系統有這么多種,但是其基本的結構組成確是有規律可循的,電機的控制系統結構主要有三部分組成,控制輸入、控制器、控制輸出,當然,有的系統還有反饋部分,如果算上這部分,就是四分部組成。這就是典型的電機控制系統結構,當然不同的控制系統有的會增加一些模塊還有的會減少一些模塊。電機的控制電路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順序控制電路、時間控制電路、星-三角控制電路、繼電器控制電路等。根據電機的種類不同,所使用的控制電路也不同。對于控制類電機而言,控制的是精度,所以對控制電路的設計要求也就更高。現在電機的驅動電路使用比較多的是MOS管構成的橋電路,有半橋控制電路,也有全橋控制電路。根據電機種類的不同,控制電路還有一些別的電路,比如,對于現在比較流行的無刷電機,無刷電機是沒有電刷和換向器的,對于交流電機來說,如果沒有電刷和換向器,電機就不會朝著一個方向轉動,所以這時候,電機就需要一個整流電路,這個整流電路的作用就是換向,把不同方向的交流電換成一個方向的交流的,這個電路可以用4個或者6個MOS管來實現,單相電是用4個MOS管,三相電是用6個MOS管,我們給4個MOS管取名T1、T2、T3、T4,通過這4個MOS管的不同時間的導通和關閉,可以實現單相電的整流。這樣就完美地替代了有刷電機的電刷,精簡了電機結構。但是,同時增加了整流器,相對來說,增加整流器可以提高電機的可靠性,因為電刷在使用過程中會有磨損。當然有刷電機也有自己的優勢,因為它結構簡單,成本低。實際的工業應用系統中,使用有刷電機還是無刷電機,要根據具體的項目要求來進行選擇。電機的控制電路圖如下面圖1所示。

圖1 電機的橋控制電路圖
要想控制好電機,尤其是實現電機的精確控制,現在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微控制器控制,在設計好硬件電路后,就需要對微控制器進行設計軟件算法,現在的控制方法很多,大多數是使用PID的比例微分積分控制,這種方法設計簡單,控制算法成熟,對于一般的控制場合很實用。但是,要想實現更精確的控制,這種方法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本文介紹了兩種具有精確控制的電機算法,一種是滑模變結構方法,一種是蟻群算法。對于滑模變結構控制算法,它是根據控制對象的具體要求首先反推控制路徑,根據控制路徑進行函數的抽象,最終形成分段式函數,這樣在控制系統的不同時間段就會有不同的控制曲線,我們根據不同的控制曲線段分別對不同時段的電機進行控制,這樣就可以對電機實現精確控制。比如,初始階段,由于啟動力矩比較大,我們所需的啟動電壓就比較高,但是啟動電流又不能太大,所以可以讓電機以曲線的形式啟動;在長時間運行階段,負載和電機的力矩基本呈線性關系,這個時間段,就可以用線性算法控制電機的運行;在停機階段,由于電機的慣性很大,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微分積分控制,既保證了反向力矩的強度,又可以保證停機的速度。把三個時間段的控制算法根據時間分別寫成代碼,燒入微控制器中,就可以實現按照時間精確控制電機的運行。當然滑模變結構算法也不是沒有缺點的,這種算法的缺點就是缺少反饋,一切以已經設計好的算法進行控制,如果出現了偏差,不容易及時矯正,這樣會影響控制精度,不過,這個缺點可以用蟻群算法進行修正。滑模變結構控制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電機的滑模變結構控制框圖
蟻群算法是一種仿生學的算法,這種算法是1992年由意大利學者首先提出的,算法的靈感來源于螞蟻覓食。大家都知道,螞蟻是一種簡單的生物,單個螞蟻的行為也比較簡單,但是,一群螞蟻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簡單,尤其是在覓食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螞蟻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總是能找到一條最優的路徑,這條路徑其實就是問題的最優解。通過研究發現,螞蟻在前行的過程中,會釋放一種信息素,每只螞蟻在行進的過程中,都會釋放自己的信息素,繼續行進的螞蟻就會選擇信息素多的道路前進,這就是一種正反饋,根據這種反饋的不停疊加,經過一定的時間,就能找到最優解。電機的控制可以使用這種算法,在電機的不停的啟動、運行、停止的過程中,將參數進行記錄,電機運行的時間越久,參數就會越精確,從而對電機的控制也會越來越精確。利用蟻群算法控制的電機,具有反饋機制,可以實現很高精度的控制。但是,蟻群算法也有缺點,就是尋找最優解需要一定的時間,電機的前期運行控制不會很好。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運行會越來越好。當然電機除了滑模變結構控制算法、蟻群算法,還有很多別的算法,例如,神經網絡算法、模糊算法、遺傳算法等。這些算法各有優劣,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控制場合和控制系統的要求,合理選擇算法,這樣就能對電機實現精確的控制,從而滿足控制系統的要求。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紹了電機的結構組成和各部分功能,然后重點介紹了電機的硬件電路組成和結構,最后介紹了電機的軟件算法,利用這些軟件算法,可以對電機實現高精度控制,保證電機在指標要求很高的系統中達到很高的精度,雖然每種控制算法都有其優缺點,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工況,用心去設計軟件算法,電機就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要求運行,最終生產出完美的工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