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在整個北京冬奧會的成本投入中,場館建設和改造是一個實實在在重頭項目,所以社會公眾都非常關心,在賽事結束后,這些場館將作何用途,是就此閑置,還是會得到妥善而充分的利用呢?
不用擔心,北京冬奧場館規劃建設之初,就為每座場館描繪了未來的發展藍圖——國家速滑館1.2萬平方米的冰面可以根據需要分區域分標準制冰,賽后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首鋼滑雪大跳臺將打造成為以冰雪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廣場;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同步建設大眾雪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也在比較平緩的賽段設計了大眾體驗道……
注重長期收益,共享奧運成果
讓全民共享奧運成果,始終是北京冬奧會致力實現的目標。因此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產,為主辦城市和人民群眾帶來長期、積極收益,是北京冬奧會在籌備以來一直關注的重要內容。
作家曾哲在《覺建筑》一書中寫道:業內人士認為,辦一個奧運會,最后從整個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兩條來衡量,第一條就看這個城市或這個國家是不是積累了相當殷實的財富,基礎是不是強,而不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第二就是看這個城市或這個國家老百姓的社會福利是不是真正提升。
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工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賽前報告》在會上發布。對于冬奧會場館賽后利用的世界難題,相關負責人透露了解題的中國方案。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表示,北京冬奧組委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會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關方面聯合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確定了“可持續·向未來”的愿景,以及“創造奧運和地區可持續發展新典范”的目標。
2月9日,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際奧委會企業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利亞·塞洛斯說: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利用有三個特點:“既可以舉辦體育競賽,也可以成為訓練場所,還可以在賽后面向公眾開放。盡管這種模式在往屆奧運賽事中一直沿用,但北京冬奧會將場館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全部體現了出來”。
談到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師張利有一個形象比喻,就是如何將“超人”設施“常人”化。無論是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還是首鋼滑雪大跳臺,張利都致力于把普通人休閑活動結合在賽場的設計之中。
北京冬奧會是我國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后的首次國際體育盛會。能否創造和有效利用賽后遺產,彰顯著我國的責任擔當。
“北京冬奧會將實現碳排放全部中和。從我國建筑行業的角度看,建筑界在冬奧場館建設服務碳中和戰略的過程中,也已經在同時享受冬奧帶來的遺產。”在張利看來,北京冬奧會在低碳場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多方面開展了完整的碳中和實踐,這些經驗為后續建筑場館的碳中和打造了良好范本。
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也持有同樣觀點。“從行業角度來說,北京冬奧會不是簡單的一場運動會,更為我國制冷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開啟序幕。可以預見,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促使制冷行業快速落實低碳、高效理念,這些技術將反饋回來提升我國制冷工業整體水平,從而促使我國冷鏈包括冰雪產業取得可持續發展。”馬進說。
延慶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紅寰表示,在北京冬奧會籌辦階段,延慶賽區就已經提前同步謀劃,統籌考慮“后冬奧”發展問題。
“圍繞‘后冬奧’時期冬奧遺產利用和產業發展,在冬奧會運行保障指揮部(領導小組)下設三處12組,其中就包括賽后利用和產業發展組,專門研究冬奧會后如何利用冬奧資源,推進后續發展,推動延慶綠色發展邁向未來。比如延慶冬奧場館有9條索道和2條拖牽,如何利用纜車來發展后冬奧的旅游觀光業,如何利用冬奧村的酒店組織游客接待工作,包括將來還要建幾條大眾的滑雪賽道,夏天怎么引進體育賽事等等,全部在謀劃和推進中。”馬紅寰介紹道。
今后,越來越多的北京冬奧會場館也將投入到為大眾體育發展的服務中,真正實現“冬奧場館賽時服務賽事,賽后服務城市民生和發展”。屆時,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冬天不再“貓冬”“窩冬”,而是積極投入到冬季運動中,“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正從愿景走向現實。
場館延伸利用,豐富市民生活
北京冬奧會期間,位于國家游泳中心南廣場地下空間的“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已經作為唯一的體育體驗中心向公眾開放。
“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運營負責人吳念說:“‘冰立方’面向觀賽觀眾以及一些特定的客戶群,開放體育體驗內容,在這里不僅將展示北京冬奧會七大項目的知識和內容,還將通過VR沉浸式體驗和互動小游戲等形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冬奧的各個項目。在冬奧會賽后,這里將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遺產永久保留下來。屆時將成為集冰上賽事、專業培訓、大眾健身、冰上演出、冰壺推廣以及冬奧文化普及等七大功能為一體的冰上綜合體。”
“北京冬奧會后,國家速滑館將逐步打開大門向社會開放,為群眾健身提供場地設施,并通過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經營業態,在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努力建成以冰雪運動為核心,全面促進全民健身、體育消費的新型城市文體綜合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冬季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坐標。”國家速滑館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久林說。
在延慶賽區,延慶奧林匹克園已經正式命名,并計劃于2022年“五·一”期間正式開園。
按照北京冬奧組委會的規劃,未來冬奧延慶賽區將成為綜合性滑雪度假區,有效提升和豐富北京市民冬季體育運動內容品質,助力北京冬季群眾體育發展。冬奧、世園、長城三張“金名片”將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引領延慶高水平打造國際滑雪度假旅游勝地,當好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組織者、引領者、推動者,成為冬奧遺產利用的典范。
而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將用于舉辦中國國家隊和國內外專業隊的訓練和國際賽事,同時賽區內還將建設多處大眾滑雪道。在非滑雪季,將開展山地徒步等戶外活動。
“北京冬奧會后,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除用于國家隊、國外運動員訓練、舉辦世界杯等高水平賽事外,部分區域將改造成商業運營和生態恢復研究中心。賽道預先設計建設了青少年出發口,培養青少年滑雪運動。同時,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屋頂還設有步道游廊,使游客在觀賽之余還可沿長長的賽道回環攀升,登高望遠。”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副設計主持人、建筑專業負責人張玉婷說。
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則采取了不同策略。這里通過在頂部增設活動空間,兩側增加連續臺階,底部做平體育場等手段,使普通人能夠在冬奧賽場的游歷中獲得2.5小時的連續慢行體驗,頂端較大的空間也可提供大型活動或餐飲等服務。跳臺賽道兩側各有近八百級臺階,可開展徒步登山活動。
同時“雪如意”的結束區也并未像其他跳臺滑雪場地那樣設置便于運動員減速的“反坡”,而是設置成了平地。6000人看臺的中間是一個標準足球場,可舉行球類項目比賽,還能舉辦文藝演出。在瑞士設計團隊啟發下,古楊樹場館群還建有一座連接“雪如意”、冬季兩項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的環形奧林匹克步行平臺“冰玉環”。“冰玉環”周長3千米,高7米,寬15-24米不等,賽后將用于休閑、健身、公共活動等。步道預留了自行車道的寬度,賽后可組織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場館建設二處副處長、古楊樹場館群設施經理王敬先認為,充分挖掘“雪如意”在后奧運時代的價值,十分契合北京冬奧會“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特別是,通過體育服務業帶動消費,以更加綠色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本身就是一道重要課題。
同時延慶賽區內還規劃設計了大眾雪場,在賽后與北區高山滑雪賽道形成互補和聯動。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在保留舉辦國際高水平高山滑雪比賽和滿足專業運動員訓練的前提下,將適度改造為高山滑雪訓練基地、滑雪學校等。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繼續作為比賽場地,同時為國家隊提供專業的訓練場地,也可以面向大眾開放,提高該項目普及度。
冬奧各位“大哥”,做出優秀示范
自冬奧會舉辦以來,對于世界各國來說,冬奧場館賽后如何利用始終都是一個納入考慮的問題,此前不少舉辦國都探索出可行之路,做出了優秀示范。
加拿大人對冰雪運動的熱愛由來已久。自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起,爭得主辦權的夢想就讓他們魂牽夢繞。但蒙特利爾兩次申辦都鎩羽而歸,直到1988年,第三次申辦冬奧會的卡爾加里終于成功。
為了更好地籌備冬奧會,卡爾加里大興土木,修建了一批現代化場館。這些場館也支撐了卡爾加里對冬奧會比賽做出多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包括將冰上項目全部移至室內場館舉行等。
盡管此屆冬奧會上東道主選手一金未得,但留在卡爾加里的高水準體育設施,成為加拿大冰雪運動重要的培訓基地,為加拿大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冬季項目運動員,成為“明星的搖籃”。
以2006年都靈冬奧會為例,加拿大四分之一的運動員來自卡爾加里地區,四分之三的獎牌獲得者來自卡爾加里所在的艾伯塔省或曾在艾伯塔省受訓。
兩次代表加拿大參加冬奧會并獲得雪車世錦賽亞軍的林賽·阿爾科克,就曾在卡爾加里的冬奧場館里做過暑期導游。他說:“在此之前我從沒聽說過鋼架雪車,如果不是這樣一份工作,我也不會取得這些成就。”
而此后,更是有一個又一個像林賽·阿爾科克一樣的運動員從卡爾加里走向世界。22年之后,當加拿大再次舉辦冬奧會時,已經充分彰顯出一個冰雪強國的風范,獲得了14金7銀5銅的佳績,從當年的一金未得變為了金牌榜第一。
1960年冬奧會在美國斯闊谷舉辦,賽事閉幕后,斯闊谷經過場地擴建和設施更新,可滑雪面積達3600英畝,擁有了北美最大的纜車網絡,每年吸引75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滑雪者,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滑雪勝地之一。
1968年冬奧會在法國格勒諾布爾舉辦,格勒諾布爾以冬季奧運之城聞名遐邇。城市周邊遍布著36座滑雪場,其中12座為國際等級。據統計,這里擁有460個滑雪纜車、2500公里高山滑雪坡道及1800公里越野滑雪平道,每年冬季都有世界各地的冬季運動愛好者慕名而來。
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總投資達到510億美元,創造了紀錄。他們新建了10多座大型比賽場館和綜合設施,為大家奉獻了一屆夢幻般的冬奧會。但大量體育設施集中在這樣一個中小城市,也給賽后利用帶來了巨大挑戰。
索契的一大亮點是引入重大賽事。冬奧會一結束,索契奧林匹克公園就立刻進行了改造,建起跑道與擋墻。幾個月后這里成為一年一度的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俄羅斯大獎賽(簡稱“F1俄羅斯站”)場地。
2014年10月,F1在索契開賽。菲什特體育場、冰山體育館、曾經熊熊燃燒的奧運火炬塔成為賽道最大彎角的標志,俄羅斯人近20年的“F1之夢”終于圓夢。F1的到來攪熱了整個俄羅斯。看臺上滿滿當當的車迷讓第一次來到這里的車手們倍感驚喜。普京親臨現場觀賽,賽后還為冠軍漢密爾頓頒獎。如此高的規格,在F1的歷史中還從未有過。
32745003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