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忠 陳琴 熊濤 訾玲










摘 要:從CNKI數據庫獲取數據,檢索農業信息服務相關文獻,運用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方法,以CiteSpace、Excel、SPSS為數據分析軟件,從論文的文獻增長規律、文獻被引情況、期刊分布情況、作者分析以及研究熱點等方面展開研究分析。結果表明:農業信息服務文獻研究較多,但作者缺乏機構間合作,研究熱點集中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及建設、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等方面。
關鍵詞:農業信息服務;文獻計量;CiteSpace;SPSS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4-0105-05
Abstract: Obtain data from the CNKI database, retriev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use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 analysis methods, use CiteSpace, Excel, and SPSS as data analysis software, from the paper’s literature growth law, literature citation status, journal distribution, Author analysis, as well as research hotspot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literature, but the authors lack inter-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 hotspots are concentrated 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Document Measurement; CiteSpace; SPSS
1 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標志著農業信息化迎來發展機遇[1]。5G技術商用的逐漸普及將推動新一輪的產業變革[2]。農業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
中國是農業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業總產值為71748.23億元。國家出臺了眾多政策,致力于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有力地推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4]。各界學者對農業一直有著長久且深層次的研究,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從事農業研究相關學者也開始關注信息對于農業的影響,比如,韓成吉等學者對國內外農業信息服務研究進行了對比分析。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中國知網獲取最新年限的中文文獻,以文獻計量學方法,綜合運用CiteSpace、SPSS等工具對國內農業信息服務相關文獻展開針對性研究分析。
2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在2021年8月16日在CNKI數據庫,選擇“期刊”數據庫,選擇檢索字段為“主題”,對“農業信息服務”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期刊2707篇。然后對文獻進行篩選,去除重復、低相關、無效文獻,共得到有效中文期刊2202篇。
2.2 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法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通過研究文獻的各種特征,以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5]。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和可視化分析法,以CiteSpace、Excel、SPSS為數據分析軟件,從論文的文獻增長規律、文獻被引情況、期刊分布情況、作者分析以及研究熱點等方面展開研究分析,探討農業信息服務的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
3 文獻計量分析
3.1 文獻增長規律 文獻發表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界學者對該領域關注度的高低,通過文獻增長趨勢的變化可以看出該領域研究趨勢的變化。從圖1可以看出,農業信息服務在2006—2017年這十來年達到研究頂峰期,受到廣大學者密切關注,這與我國信息化高速發展是高度吻合的。2017年之后,該領域研究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受到研究趨于飽和亦或是信息技術發展處于穩定期等部分因素的影響。
3.2 文獻被引數量分析 農業信息服務被引排名前10位的論文的被引頻率都在70以上,最多的是陳威、郭書普在2013年發表的“中國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一文,被引211次,可見信息技術發展是農業信息服務領域研究的重要地位。期刊《農業經濟問題》占據3篇論文,是該領域的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各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農業信息化模式、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3.3 期刊分布情況 運用Excel在導出文獻中制作透視表,得到表2農業信息服務載文量前10位的期刊排名。由表2可知,《農業圖書情報學刊》載文量排名第1位(192篇),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的期刊;排名第2位的《農業網絡信息》也是由該機構主辦,以上2個期刊的載文量超過前10位的期刊總載文量50%的論文數量。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農業信息服務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3.4 作者
3.4.1 高產作者 表3是農業信息服務2707篇論文中論文數量前10位的的作者排名。由表3可知:排名前2名作者論文數量在10篇以上,排名第1位的是郭作玉,其發文量為15篇,該作者在該研究領域深耕多年,提出實施“互聯網+”重構農業現代化有了清晰的路線[6];排名第2位的是孫素芬,孫素芬關注的領域是信息服務、農業信息服務、信息化等方向。通過前10位的名的作者單位可以發現,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共有5位作者,該單位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3.4.2 合作者 科研工作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工作,科研中的交流是以促進學術研究為目的[7]。作者合作是科研的重要方式,各領域學者各有研究重點,合作可避免重復性研究工作,減少學術資源浪費。筆者運用CiteSpace數據分析工具,得到作者共現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
確定核心作者。普賴斯公式:M=0.749(Nmax)1/2,其中Nmax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論文數量,當作者的發文量大于或等于M時,該作者即視為核心作者。根據文獻,郭作玉發文量最多,為15篇,由普賴斯公式得到M為2.9,取整為3,即發文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為核心作者,共56位。
從圖2可以看出,作者間連線較多反映出存在廣泛的合作,但缺乏合作,郭作玉和李道亮2位核心作者均獨立研究未參與合作。合作科研的有以下幾位:(1)形成了孫素芬、羅長壽、張俊峰、鄭懷國、趙靜娟的研究團體,從作者單位可以看到,以上人員均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成員,屬于同機構內合作密切,該機構作者研究領域集中在農業信息化、農村信息服務、信息技術方面,重點分析了云計算技術在農業科研創新中的應用與實踐[8];(2)陳誠與吳華瑞、秦向陽、廖桂平,其建立了一套評價農業網站信息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9] ;(3)文竹與多位作者有過合作,分別是楊林、姜萍、楊曉容、陳沫、雍春玲、馮偉、聶克艷、王海,以上作者都是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成員,其指出對于農民需加強系統使用培訓[10];(4)王軍和楊文偉、唐義軍,其在村級信息服務站等信息進村入戶服務,提供便民服務方面頗有研究[11]。從以上合作團體科研明顯看出,大多數合作屬于機構內合作,機構間合作較為缺失。
3.5 研究熱點
3.5.1 獲取關鍵詞 關鍵詞是一篇論文的高度概括,可以傳達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2]。運用CiteSpace軟件得到關鍵詞頻數,根據總體情況,將詞頻大于等于15的視為高頻次,共得到46個高頻詞,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信息服務”和“農業信息服務”詞頻最高,分別為479、405。
3.5.2 構造矩陣 運用Excel工具對高頻關鍵詞進行整理統計,得到共詞矩陣,如表5列出了部分高頻關鍵詞共詞矩陣。共詞矩陣是一個對稱矩陣,指的是2個關鍵詞在同一篇論文中出現的頻次,例如,“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化”在同一篇論文中共同出現頻次為49次。
為了下文多元統計分析,將共詞矩陣轉換為相似矩陣,利用ochiai相關系數Oij=Aij/[AiAj]進行轉換,Ai關鍵詞Mi出現的頻次,Ai關鍵詞Mj出現的頻次,Aij代表Mi和Mj在同一論文中共同出現的頻次。為了使數據統計分析減少誤差,將相似矩陣轉換成相異矩陣,即1減去相似矩陣得到相異矩陣,如表6所示。數值越大,表示關鍵詞之間越不相關。
3.5.3 多元統計分析 運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高頻詞相異矩陣以組間聯和平方歐氏距離作聚類分析,得到高頻詞聚類圖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高頻詞主要分為6類。
多維尺度分析是通過某種非線性變換,將高維空間數據轉換為低維空間數據,對數據進行定位、分析和歸類,同時變換后的數據仍能近似地保持原數據關系的一種技術[13]。運用SPSS對高頻詞進行多維尺度分析,得到歐式距離模型,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關鍵詞類別和聚類圖分析結果大體一致,可分為A~F共6類。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文獻增長規律、文獻被引情況、期刊分布情況、作者以及研究熱點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文獻增長規律、文獻被引情況。我國信息化建設暴發期,也是農業信息服務研究領域文獻增長頂峰期,國家信息化政策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了重大引導作用。核心期刊在研究內容和方向上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2)期刊分布情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的2個期刊的載文量超過前10位的期刊總載文量50%的論文數量。期刊分布上有待優化,其他期刊在該領域研究有待突破。
(3)作者。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有諸多高產作者,各學者在研究領域有較強合作意識,但是研究機構間合作非常缺乏,不同機構間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探討學術發展,技術創新。
(4)研究熱點。發現各界學者在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上研究頗多,以及注重農業信息服務現狀、問題分析,尋求解決對策,同時關注氣象信息服務、圖書館在農業信息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
相較于國外,我國學術界對農業信息服務的研究較晚,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各界學者仍在不斷探索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和體系建設,相信在未來幾年,農業信息服務研究將會取得更深層次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瀠文,蘇騰,張晶, 等.新時期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戰略目標、關鍵任務與政策路徑[J].農業經濟,2021(06):9-11.
[2]南農.5G時代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J].南方農機,2021,52(12):6,1.
[3]陳誠,袁玲,吳華瑞,等.農業信息服務重點、難點、關鍵點和發展對策[J].農機化研究,2014,36(08):232-236.
[4]董躍民.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法律應對[J].農業經濟,2021(06):20-22.
[5]朱亮,孟憲學.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06):64-66.
[6]郭作玉.看“互聯網+”如何重構農業現代化?[J].中國信息界,2016(03):68-72.
[7]唐恒,戚筠.近十年我國口述史研究現狀——基于文獻計量與可視分析[J].圖書情報研究,2019,12(3):80-86.
[8]魏清鳳,羅長壽,孫素芬,等.云計算在我國農業信息服務中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04):151-155.
[9]陳誠,吳華瑞,秦向陽.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的農業信息服務質量評價[J].農機化研究,2014,36(09):11-17.
[10]楊曉容,聶克艷,雍春玲,等.“12316”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思考——Ⅲ.服務系統的搭建[J].農技服務,2013,30(12):1384-1385.
[11]王軍,唐義軍,楊文偉,等.江蘇省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范工作經驗談[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52-53.
[12]肖暢,王敏,彭婷.基于文獻計量學的世界柑橘研究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果樹,2021(08):36-42.
[13]曹玲,楊靜,夏嚴.國內競爭情報領域研究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情報科學,2010,28(06):923-925,930.
(責編:張宏民)
348550033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