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黎海
(作者為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強調“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紛紛受挫,革命者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有人悲觀失望,有人不辭而別,有人叛變投敵。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經過“三灣改編”到達井岡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由于敵軍頻繁的軍事“會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加上“左”傾盲動主義思想的影響和干擾,1928 年根據地遭到了兩次失敗,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一些人開始懷疑“紅旗到底打得多久”。在井岡山茅坪村“八角樓”,毛澤東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闡明紅色政權的產生、存在并且日益發展是必然無疑的,極大激發了大家的革命斗志。紅軍指戰員在脖頸上系有“犧牲帶”,宣誓“為主義而犧牲”。在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中,近4.8 萬人犧牲,平均每天近60 人獻出生命。明明知道這是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他們卻毅然決然,義無反顧,用熱血和生命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
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因為信仰,革命先輩甘愿拋頭顱灑熱血。據保守推測,到2014 年,全國至少有2000 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而這些烈士中,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留下姓名。在脫貧攻堅戰中,全國有1800 多名黨員、干部犧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有近400 名黨員、干部獻出寶貴生命。生命有限,信仰永恒;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的回信中強調,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
大革命的失敗證明,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國根本走不通。革命之路,何去何從?放棄攻城市,轉戰井岡山!這一步成了中國革命嶄新的起點。1930 年1月,基于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毛澤東在福建上杭古田賴坊村揮筆寫下6000 余字的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封黨內通信,圍繞“理論、實情,主觀、客觀,現象、實質、矛盾”等關鍵詞,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觀力量的盲動主義和看不到革命力量發展的悲觀思想,闡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必然性,對“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作出了偉大判斷。它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形成的標志。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的存在與發展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它既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又不同于我國國民革命時期“城市武裝暴動”,而是要“工農武裝割據”。歷史表明,這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通向革命勝利的光明道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領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
那時的井岡山根據地“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紅軍官兵每人每天5 分錢的伙食費也難以為繼。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寫道:“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平淡的語氣背后,是當時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朱德軍長率先垂范,挑糧上山;為解決食鹽緊缺的困難,把老房子的墻根土挖出來熬硝鹽;白手起家,創辦起紅軍被服廠、造幣廠、印刷廠……中華民族歷來有艱苦奮斗的精神,而井岡山時期我們黨把艱苦奮斗上升為自己的政治本色,并發展固化為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
中國工農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關鍵在于堅持“支部建在連上”和黨代表制度,經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和分配土地、建立政權與武裝工農等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革命根據地之所以在艱難險阻中“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根基在于推動了土地革命運動,頒布實施《井岡山土地法》《興國縣土地法》等,形成“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今日中國,面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以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龍頭推動農村經營體制改革,釋放農村活力;以“有恒產者有恒心”為中心推動產權保護制度改革,為創業投資者吃下定心丸;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引領各族人民再啟催人奮進、勇往直前的壯闊征程。
井岡山時期,為了解決部隊存在的紀律和作風問題,毛澤東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用通俗易記的語言、具體細致的規定,讓紀律觀念慢慢走進戰士心里,贏得群眾的交口稱贊。毛澤東再三強調要發動工農群眾,“在農村要找那些滿腳泥巴、滿腳都是牛屎的人交朋友”。朱德也曾說,“我們要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這些質樸而又深情的話語,不僅鐫刻進光榮歷史,更鐫刻進人民心中。緊緊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重要法寶。無論時光流轉,始終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是共產黨人不變的本色。
中國共產黨誕生百年來,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規定,到“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從“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的誓言,到“當好人民公仆”的號召;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宣示,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標尺,以人民“看得見”的初心使命、“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信得過”的黨群關系、“能管用”的監督機制,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壯闊,大道光明。傳承永放光芒的井岡山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先輩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