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春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黎 青/圖
我從小愛玩冰玩雪,在家鄉浯河的冰面上,在雪野里、雪夜里、雪屋里、雪嶺上,都留下了我童年的印記。直到現在,看到冰雪我就興奮,就靈感迸發。但在電視上、網絡上看了北京冬奧會的冰雪,我才發現,我的喜歡也僅僅是止于喜歡,那格局跟北京“冰雪”有著天壤之別。
這次北京冬奧會“冰雪”的魅力震撼了我。要是真到了現場,我還不知道會高興成什么樣子呢。
北京冬奧會給我結結實實上了一課,它告訴我“中國故事”原來可以這樣講。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在老家的熱炕頭上,我陪八十多歲的母親一起看了開幕式。識字不多的母親,開心地說:“真俊。還沒看夠,就演完了。”我問母親是看著演員俊,還是看著升旗的小伙子俊、外國運動員俊?我母親說:“就跟神仙在畫畫,都俊。”我逗她:“您見過神仙?”她笑了,說沒見過,但知道神仙會畫最俊的畫。母親不會說文氣的話,比如“這是中國人的審美”之類的,老人家不會說,我替她說吧:“每個瞬間都那么溫暖,直抵人心,中國的浪漫在其中,中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在其中。”
還沒看夠,就演完了,母親表達的意思是“意猶未盡”。開幕式整個過程既簡約,又唯美,既空靈,又浪漫。我也覺得短,起碼得有幾個演唱節目吧?沒有,就一朵雪花,一朵大大的雪花,穿越了歷史,直接走向了未來:二十四節氣用來倒計時,雪白的“迎客松”綻放在空中,冰立方中五環破冰而出,普通的中國人將國旗托著手手相傳,各代表團的運動員代表“化”成了雪花,匯聚成人類潔白與晶瑩的一大朵。最后,中國隊員身披紅衣點燃冰雪……
一切都很東方,很中國,很美妙。裝飾的每個細節,接待的每個細節,都是用心的。冬奧會的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用書法表現出起伏的賽道以及冰雪運動員的矯健身姿。火種傳承,是冬奧會的一大看點。火炬接力所使用的火種燈,源于“中華第一燈”——2000 多年前的西漢長信宮燈,代表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與向往。冬奧會在北京,中國元素多得數不勝數。
一切都很自然,很巧合,很順暢。開幕式這一天恰逢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在2月4 日的20:04,倒計時隨著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流轉。倒計時歸零時,蒲公英種子散落空中,鳥巢上空升起了“立春SPRING”字樣的焰火。春回大地,萬象更新。這一景觀,讓整個鳥巢春意盎然。
一切都很藝術,很完美,很震撼。新華社新媒體專電播發了德國《世界報》網站2 月6 日發表的題為《“一個建筑藝術的奇跡,終極水平”》的文章,文章指出,德國老牌雪車教練格爾德·利奧波德對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發出了贊嘆,稱它是“超凡之作”“雪車運動中的終極水平”。文章說,讓利奧波德目瞪口呆,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不尋常的事情,特別是當這件事與他的職業相關時。在雪車運動中,沒人能騙得了這位63 歲的德國人。
利奧波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雪車教練。40年來,他一直在培養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他一絲不茍地考察冰道,總是試圖找出每條賽道能夠決定成敗的特點。他驚嘆于全球的每條賽道,并且認為瑞士圣莫里茨的天然賽道是最壯觀的。然而,他可能錯了。利奧波德在北京西北80 公里處看到的景象讓他一度說不出話來。當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展現在他眼前時,他簡直“目瞪口呆”。利奧波德贊嘆道:“這條賽道絕對是超凡之作。世界上再也不會有第二條這樣的賽道了。”它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雪車運動中的終極水平”。
一切都很周到,很細致,很溫馨。與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一樣,此次北京冬奧會的678 道菜品中,中餐和西餐的比例為3 比7,以便讓所有運動員都能享受到中國的特色美食。據北京冬奧組委介紹,冬奧會期間,冬奧村的餐廳設置了多個國際美食餐臺,以滿足每位參賽運動員的口味和需求。這些餐臺包括世界餐臺、亞洲餐臺、中餐餐臺、清真餐臺、披薩與意大利面餐臺、面包和甜品臺、鮮果臺等。
根據冬奧會官網可以看到的部分菜單顯示,其中的中國特色美食包括浙江名菜西湖牛肉羹、川菜代表宮保雞丁、魯菜四喜丸子、粵菜蝦餃等。此外,由于冬奧會恰逢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菜單上還增加了很多以春節為主題的特色美食。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從北京冬奧會的點點滴滴看,“中國故事”越講越有經驗,越講越精彩。
一是越來越懂得傳播規律,講得可親、可近、可學、可愛、可敬。故事不能硬講,講得生硬、死板、教條,效果適得其反。過去,我看一些電視劇,在劇情中,劇中人物空喊口號,一點不走心,這樣如何打動觀眾?北京冬奧會的節目,只要你看到,就拿不下眼來,黏合度特別高。用視覺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冰墩墩”憨態可掬的藝術形象已然于寒暖交融間深入人們心中。從遍布各地的冬奧吉祥物到方寸咫尺的熒屏、銀幕,冬奧題材歌曲、影視、紀錄片、綜藝節目等閃耀屏幕,都講得有聲有色。
二是越來越會營造“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氛圍。我看到某報報道,不久前,在人民大會堂,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體驗面塑制作,在完成一個面人“冰墩墩”后,他請求工作人員:“能不能……能不能再捏一個,因為我家有一對雙胞胎,要是我只帶一個回去,就不好‘交代’了。”視頻一經發布,便有網友酷評:“沒人能拒絕可愛的‘冰墩墩’。”
中國故事,應該能夠在經驗與情感上觸及當代中國的真實與中國人的內心真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項靜認為,講述中國故事應該是鮮活的交談,是伸出一只手,期待另一只手去握住。交談不是獨白和片段,而需要時時調整自己的語調、情緒,并聆聽外界的回響,所以整體性的認知、真摯的表達、真實可信是首要的。鮮活的生活和當下人民真實的所思所想是最重要的“中國”元素,需要從流行觀念和狹隘意識的挾持中解放出來,對當代中國社會情感結構進行切實的觀察和體悟,當然還需要與之匹配的新的敘述方式和當代價值觀的介入。
北京冬奧會,是一場體育與藝術相融合的全球盛會,是一場中國與世界同行、傳統藝術與當今科技融合的文化盛會。藝術家們在以不同藝術形式向大眾普及冰雪文化、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時,靠的是真心真情的“講述”,講述出了兼具中國范兒與世界風的冰雪氣派。
閉幕式一如開幕式一樣的令人難忘。2 月20 日,正值中國傳統元宵佳節剛過,以花燈開篇,顯得十分應景。孩子們手提雪花花燈,在場地上歡快地跳躍旋轉、盡情嬉戲,點亮2022 北京冬奧會會徽;然后是十二生肖造型冰車駛入場地,在場地中央畫出線條,組成了一個巨大的中國結;富有詩意的莫過于“折柳”送別,用獨具東方韻味、含蓄而又浪漫的方式送別來自世界的友人。帶上柳枝,帶走友誼,祈愿友誼長存。當然,最讓我感動的是志愿者們,他們的辛勤付出,贏得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點贊,他們手里提的紅燈籠,好像是一顆顆大大的火熱紅心。
很遺憾,我沒有到北京冬奧會現場,但我又有一直在場的感覺,一直在跟蹤,在閱讀精彩故事。冬奧冰雪,向我敞開了無盡的可能性、復雜性、完美性,我看到了深邃和優雅,看到了飛翔和沉潛,看到了異乎尋常和不可思議。行筆至此,突然想起了南宋詞人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中的兩句,“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我還想到了意大利現代詩人翁加雷蒂的短詩:“我用無垠/把我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