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莉/廣西欽州市浦北縣農業農村局 535300
與傳統的豬養殖模式相比,豬生態養殖不僅能降低豬養殖投入成本,還能減少豬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保證豬肉品質,從而能實現豬養殖、環境及經濟三方面的協調統一。但是,要實現豬生態健康養殖目標要求,也需要養殖人員掌握全面的豬生態健康養殖方法和豬疾病預防管理技術。然而,當前我國有不少養殖人員的豬生態養殖技術并不高,無法規范地開展豬生態養殖,也未能做好生態豬疾病預防管理。基于此,本文特探討了豬生態健康養殖方法與疾病預防管理相關問題。
1.1 合理選址建廠合理選址建廠是豬生態健康養殖的首要環節,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在廠址選擇過程中,應盡可能選擇地勢平坦或有緩坡(坡地應<25°)、地形開闊整齊、背風向陽、土壤干燥、水源豐富、遠離工業區或居民區、主要交通要道,且周圍有山林、樹林等自然隔離屏障及種植業、天然草地等配套用地的區域,這樣不僅能為豬生態健康養殖創造良好的條件,還能有效減少豬生態健康養殖投入成本。完成選址后,則需要根據所選場址地貌、地形、主導風向、水源等自然條件合理做好建廠規劃,一般情況下,豬生態健康養殖場應包含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廢棄物處理區等多個單元區域,每個單元區域均需用圍墻隔開和設置醒目的標識牌進行標識,且還需在生產區出入口和養殖場出入口位置分別設置更衣消毒室和消毒池,以便相關人員出入生產區和養殖場前接受相應的消毒處理。
1.2 合理做好豬場內規劃布局為達到豬生態健康養殖標準要求,首先,要在豬場內修建通風性良好的豬舍,豬舍通風面積應達到90%以上,且設有防止糞污、雨水交融的雨污分離排水系統和內吸對流式排濁設施,豬舍養殖密度不可過大,一般以每頭育肥豬占地3~4m2,每頭繁育母豬占地4~5m2為宜。豬舍與豬舍之間的距離保持在8~15m 左右,豬舍周邊多栽植一些高大落葉喬木,如法桐、青銅、泡桐、速生楊樹等,豬舍周邊的空地可種植一些花草或草坪等綠色植物和牧草作物等,盡可能避免地面裸露。其次,還需建設育肥豬運動場,運動場面積應為為豬舍面積的2 倍以上。若條件允許,養豬場還可利用周邊的草場、山地、林地等建設育肥豬放牧場,并在放牧場上種植一些耐踩踏的牧草,如白三葉,這樣可讓育肥豬在放牧場上一邊采食,一邊活動。最后,為良好的處理豬的糞便,養豬場還需在地勢比養豬場低,且在養豬場下風向和距離生產區50m 以外的區域修建有遮雨棚的豬糞堆糞場和在糞堆糞場四周修建排水溝,堆糞場的修建面積以能容納養殖場內3 個月以上豬糞堆儲量為宜堆糞場豬糞堆儲2~3個月后基本已發酵成糞肥,可將糞肥施用于農田。
1.3 采用合理的養殖模式進行豬生態養殖豬生態養殖有多種養殖模式,如立體養殖模式、自然放牧與種養相結合的模式,其中,立體養殖模式是以飼料作為引線科學串聯不同的動物群體形成一個人為的生物鏈,如“雞-豬-魚”、“雞-豬-沼氣-蚯蚓-雞”,這種養殖模式雖能有效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證豬肉品質,但是,其對養殖人員的養殖技術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并不常用。自然放牧與種養相結合的模式指的是利用自然資源為生態豬提供廣闊的活動場地,并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食物對其進行喂養,這種養殖模式能使豬生態養殖的原始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且豬排放的糞便等污染物可用來澆灌周圍的植物,從而能提高周圍養殖環境的生態性,進而能進一步為生態豬養殖提供良好環境與條件,且這種養殖模式也能有效保證豬肉品質,因此,建議養殖人員采用該種模式進行豬生態養殖。
1.4 嚴格管控飼料質量和飲水質量在豬生態養殖過程中,主要以豬自由采食或給其喂飼天然綠色食物為主,但是,為提高豬飼料中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糞尿中氨氣的產生,養殖人員還需在其飼養原料中添加適量的藥物和維生素,如在生長肥育豬飼料中加入5%的沸石,不僅能使其糞尿中氨氣排放量降低21%,還能促進其生長性能得到顯著提升。再如,在肥育豬飼料中添加類鏈球菌、嗜乳酸桿菌、枯草桿菌等混合藥物不僅能使肥育豬的生長性能達到最佳狀態,還能顯著降低豬舍內氨氣濃度,從而有助于豬健康生長發育。另外,在豬生態養殖過程中,做好豬飲水質量管控也非常重要,優質的水源不僅能保證生態豬更加健康地成長,還能有效降低生態豬疾病發生概率,因此,給生態豬用的飲用水要無色透明,沒有雜質,沒有異味,水質為微堿性或中性,如養殖人員可在豬飲水中加入適量的鹽,這樣可以起到良好的殺菌作用,能有效降低生態豬出現疾病的可能性。
采用豬生態健康養殖方法進行養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豬疾病發生率,但是,并不能完全預防豬疾病發生率,因為引發生態豬患病原因有多種,如:(1)豬自身抗病能力不足,若豬自身抗病能力不足,在同等養殖條件下,也會導致其疾病發生率高于體質強、自身抗病能力強的豬;(2)養殖環境和衛生條件較差,主要是因養殖人員未全面做好養殖場及豬舍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工作,導致這些環境中滋生了大量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受這些病原體的侵襲就會顯著增加豬染病的幾率。
3.1 嚴選豬品種由于生態豬養殖不會對豬進行防疫處理,為保證生態豬健康養殖就需要養殖人員盡可能選擇抗病能力的種豬進行養殖,在選種過程中,養殖人員需根據地方養殖環境和條件,從種豬抗病能力和養殖經濟效益兩方面進行慎重選擇,且還需行嚴格規范和監管種豬引進過程,才能實現豬生態健康養殖和最大限度地預防或降低豬疾病發生率。二元種豬、長白山種豬等種豬抗病能力較強,且肉質良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豬生態養殖經濟效益,因此,在養殖環境適應的情況下,可將這些品種作為選種方案。
3.2 全面做好養殖環境的衛生清潔管理養殖環境衛生狀況的好壞對生態豬疾病發生及疾病預防管理均有直接的影響,若養殖環境衛生狀況不佳,就會滋生大量細菌病毒,從而會增加豬個體或豬群染病風險。因此,就需要養殖人員全面做好養殖環境的衛生清潔管理,如每日清理豬舍,及時將豬舍內的豬糞便和其他排泄物、污物清除干凈,確保舍內干凈衛生,定期對整個豬舍外的區域進行清理,并定期對豬舍及豬舍外區域開展消毒工作,在消毒過程中,盡量選用綠葉護舍安進行消毒,綠葉護舍安不僅能有效殺滅細菌、病毒,還能除氨除臭,給豬群提供芳香空氣,并能促進豬舍內有益菌大量增殖,從而能給豬群提供安全舒適的生長、生產環境。
3.3 飼料中適當添加營養物質營養不良也會增加豬疾病發病概率,因此,養殖人員可在豬飼料中適當添加營養物質,以育肥豬為例,在養殖過程中,除了要給其喂飼20%左右的蛋白飼料(如豆粕)及75%左右的能量飼料(如玉米),還需在其飼料中添加3%左右的鈣元素、磷元素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以確保豬機體營養充足,將能有效降低其疾病發生概率。
3.4 加強豬群監管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需加強豬群監管,密切監測豬群生長情況和定期檢查豬機體健康狀況,以便及時發現患病豬,一旦發現患病豬,需及時對患病豬進行治療,若豬患有傳染性疾病,還需立即對患病豬進行隔離,以免引發豬群染病。
3.5 常見豬疾病預防技術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豬會出現多種類型的疾病,常見的有豬腹瀉病、豬瘟疫等,因此,養殖人員還需掌握這些常見疾病的預防技術,如為預防豬腹瀉病的發生,需要養殖人員合理控制豬場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一般情況下,養豬場的養殖規模以2000 頭為宜;為預防豬紅細胞體病的發生,可在豬飼料中添加強力霉素、血蟲凈等藥物進行防病;為預防豬瘟病的發生,養殖人員可給豬肌肉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干擾素、板藍根、頭孢噻呋吶等藥物。另外,還需定期做好豬虱、疥螨等吸血害蟲清除工作以及做好豬舍的鼠害、蟲害防治工作,避免鼠、蟲身上的病毒傳染到生態豬上而導致其染病。對于已經病死的生態豬,需及時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以免疫病擴散而對整個豬群健康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豬生態養殖是一項較復雜且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豬養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還涉及到豬飼養管理及疾病預防管理相關的知識與技術,因此,其對養殖人員的養殖技術與疾病預防管理技能均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就需要養殖人員掌握豬生態健康養殖方法,如合理選址建廠、合理做好豬場內規劃布局、采用合理的養殖模式進行豬生態養殖、嚴格管控飼料質量和飲水質量。另外,還需掌握豬生態健康養殖疾病預防管理措施,如嚴選豬品種、全面做好養殖環境的衛生清潔管理、飼料中適當添加營養物質、加強豬群監管、掌握常見豬疾病預防技術,才能促進豬生態養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