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浪
(北京語言大學 中華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在以志怪傳奇為特征的文言小說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其獨特的內容和“用傳奇法,而以志怪”[1]214的筆法,成為最富有創造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早已得到公認。但是,蒲松齡作為一個塾師,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者,“無庸置疑,在中國文化史上,蒲松齡是一個文學家。又無庸置疑,同時他又是一個教育家”[2],他以教育家的眼光,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觀念。《聊齋志異》中,教育性與文學性水乳交融,呈現出蒲松齡的教育思想①關于蒲松齡的教育觀,吳九成、牛蒙剛、常青、胡小芳、林植峰、龐云鳳、張宗業、杜松柏等有論文或專著討論,可參看。,閃耀著獨特的光輝,理應得到更多關注。本文試圖通過小說管窺蒲松齡積極的教育觀念和其形成原因,以期引起對其人其作的教育意涵進一步關注和發掘,并期待著批評和指正。
(一)挫折教育,積極抗爭。后天的教育培養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俗話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細柳》篇即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細柳的繼子長福“嬌惰不肯讀”①本文蒲松齡《聊齋志異》原文皆出自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雖一再責打仍無效果,于是細柳讓他與僮仆共同勞動,冬天甚至無衣無履。后來長福離家出走,細柳也不追問,直到“乞食無所,憔悴自歸”,經過苦苦哀求,細柳才讓他歸家讀書,從此“勤身銳慮,大異往昔”。親生兒子長怙更惡劣,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細柳雖將之“杖責瀕死”也不改其行。后來,長怙想借做生意的機會出游,細柳將計就計,給他假銀子,讓其受盡苦難,終于改掉了惡習。
不經歷一番刻骨銘心的苦楚,積習難改的兩個兒子很難回心轉意,熟諳教育規律的細柳把握了挫折教育的精髓,并且因材施教,不給他們設定人生路線,而是根據資質的不同加以引導。對于長福,走的教育路線是使其讀書求貴,對于沒有讀書天賦的長怙則是引導他經商求富,這正是因材施教的典范,雖然中間走了許多彎路,但也正是這些必要的挫折,最終使“二子一貴一富,表表于世”。由此反觀如今的家庭教育,似乎正從“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極端走向“有愛無教”的另一極端,少有家長會將子女置于必要的艱難困苦之中進行教育磨煉,且一味限制合理懲戒權,“保護”其不受任何挫折和懲罰,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
自古以來,抗爭精神都是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需要。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魯迅先生一直大力鼓勵青年人要挺起脊梁骨來。《聊齋志異》絕不鼓吹逆來順受,相反,當遭遇不公、壓迫或傷害的時候,蒲松齡都主張奮起抗爭:于江勇斗惡狼報殺父之仇,胡氏弟弟救兄于巨蟒之口,少女商三官喬裝潛入惡霸家手刃殺父仇人,霍桓從小敢于蔑視封建禮教……小說清楚地告訴讀者,只有抗爭,才有出路。這些藝術形象還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青少年絕不是幼稚無知的,他們有志向抱負、智慧勇氣和能力本領。青少年具備了抗爭精神,才能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在今天,抗爭精神更多地表現為競爭意識,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探討和研究《聊齋志異》中傳達出的抗爭精神,對當今的青春期教育、青少年教育具有尤為深遠的意義,那些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家長和老師,對此是否應當重新深長思之?
(二)師德為先,師友為范。師生關系歷來是熱門話題,師者,不但傳道授業解惑,更是要行為世范,把道德品質放在第一位。王海燕指出,《聊齋志異·愛奴》篇把書生與花妖狐魅的愛情故事和尊師重教結合起來,從而使這個主題在另一個領域得到了詮釋,雇主對塾師的尊敬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在人格和情感上,這與蒲松齡的自身經歷有密切關系。[3]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不但表現了塾師的可憐,更表現了他們的可敬。蒲松齡筆下描寫的塾師大都有良好的品德,恪盡職守,對學生愛護有加。如《褚生》里的呂老先生就是一位德才皆備的優秀塾師,他不但學識深厚廣博,而且愛護關心學生,特別是對于穎慧勤奮的學生尤為器重,當得知褚生因經濟困難而致求學艱辛后,不但將學費全數歸還,還免費為他解決食宿問題,其實,呂老先生自己都已處于甕牖繩樞的境況了。《張誠》篇中的塾師被張誠對兄長的愛護關心所打動,對于張誠逃學助其兄砍柴的行為,“師嘆其賢”而不再加干預。他們都是典型的儒家倫理道德的維護者,也是師德的彰顯者。
關于師生關系,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小謝》篇描寫陶生設鬼帳的故事。陶生面對小謝和秋容的挑逗嬉戲,不但不為所動還一直不露痕跡地引導二女學習,最終二女學業頗有進步,待陶生也從一開始的輕佻戲弄轉變為以師禮相事。陶生心誠意正,遵循著師嚴道尊的要求,最終使小謝秋容心悅誠服。《小謝》通篇都彌漫著師嚴道尊的氣息,但明倫曾在《小謝》篇的評論中說:“師嚴道尊,心悅誠服。豈惟莫于敢侮,如此其忠且敬也。祗立而師事之,至于抓背按股而爭媚之,鬼且敬人,人何畏鬼。”[4]539陶生不怕鬼,其人“夙倜儻,好狎妓,酒闌輒去之。友人故使妓奔就之,亦笑內不拒”,看似輕浮,“而實終夜無所沾染。常宿部郎家,有婢夜奔,生堅拒不亂”。小說從一開始就對陶生的品性做了定性評價——一個風流但是并不淫亂的讀書人。在借姜部郎的房屋被拒后,“生因作《續無鬼論》獻部郎,且曰:‘鬼何能為!’”陶生自覺一身正氣,自己的內心不被邪祟所誘惑,因此覺得“鬼何能為”!蒲松齡對陶生的塑造,頗有出場定型其正直品質的意味。
在《胭脂》篇的末尾,蒲松齡更是直接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師生關系——亦師亦友,塑造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師施愚山“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抑,必委屈呵護之”的形象,不但以寄托自己的自我慰藉之心,也是對師友關系范式的向往和推崇。
(三)終身學習,深思力學。蒲松齡一生的追求和努力,儼然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模范,這集中體現在科舉應試與筆耕不輟上。且不論八股制藝的利弊何如,單就從蒲松齡刻苦學習這一行為來說,他一生對科舉情有獨鐘,又一生都在仕途失敗的陰影下,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以科舉入仕為明確目標的引導下進行著持續學習,在《葉生》《司文郎》《于去惡》《考城隍》等篇目中,他塑造了眾多才華橫溢的“鬼秀才”形象,他們魂留人世只為繼續舉業以完成前世夙愿,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這種塑造是對科舉毒害的揭發和暴露,但何嘗不正是這種對科舉的癡迷和刻骨情感,讓他歷經磨難卻始終沒有中斷學習、放棄科舉呢?可以說,對科舉的一心追求,奠定了蒲松齡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對科舉的批判反思,形成了蒲松齡終身學習的堅定信念,這突出表現在創作上。蒲松齡今存大量詩作、文賦、俚曲,且著有《農桑經》《日用俗字》《藥祟書》《傷寒藥性賦》等,當然,最大的成就莫過于《聊齋志異》——這部他歷時四十多年不斷搜集材料、持續學習創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擱筆的巨著,這也是蒲松齡堅持學習、終身學習的碩果。
與終身學習的觀念和實踐相對應,蒲松齡特別強調深思力學,贊揚刻苦用功的精神,諷刺批判淺嘗輒止的態度。他在《子笏》一詩中寫道:“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智慧皆從致志生,功名要自讀書始。”[5]545期望自己的孩子養成專心致志和深思力學的治學精神。《禇生》篇之禇生,是一位奮發向上的鬼青年,他雖生活艱辛,但學業卻“攻苦講求”,他“之二日,可當人三日”,蒲松齡對這種學習態度大加贊揚,并將之凝練為一“癡”字。《阿寶》篇末“異史氏曰”:“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滿招損,謙受益,相較于深思力學,《勞山道士》就對功利淺嘗的學習態度大加諷刺:王七自信滿滿地入山學道術,老道以其“恐嬌惰不能作苦”而欲婉言將其勸退,但王七仍不死心,果不其然,幾個月后因不能忍受學道之苦楚而自求離山,臨行前請求老道傳授他穿墻之術,老道告誡其“歸宜潔持,否則不驗”。然而王七歸家后得意忘形,定要炫耀一番,結果碰得額頭“如巨卵焉”。可見,僅僅學得一點皮毛便自以為得道且得意忘形者,必定失敗出丑,世人當以王七為殷鑒。
(一)基礎教育:識字普及、鄉土教育。蒲松齡沒有離開過生養他的農村,他一生都在農村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熱情和責任,除了坐館授業和指導兒孫練習作文外,他還從實際出發,向廣大鄉民普及教育知識,這一切都源于他濃厚的農民情結。蒲松齡生于農村,長于農村,他理解農民的思想,了解農民的需要,更有熱切為民創作的意識。科舉不第使他永遠留滯農村,而貧困的生活又使他親近農民,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蒲松齡的基礎教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編寫鄉土教材,推進掃盲教育。總計一萬多字的《日用俗字》是這方面最大的成就和貢獻,這本字書搜羅了農村生活中常用的字詞,并加以解釋,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書。蒲松齡在序中道出了他編寫的目的:“每需一物,苦不能書其名。舊有《莊農雜字》,村童多誦之。無論其脫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點畫,率皆杜撰。故立意詳查《字匯》,編為此書。……雖俗字不能盡志,而家常應用,亦可以不窮矣。”[6]1明確說明此書是為村民認識字詞以提高文化而編寫的家常應用之書,不但可以作為蒙童的初級讀物,還可以使農民接受最基礎的識字教育,方便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有效地推動了農村掃盲運動和基礎教育的普及。
其二,輯錄醫藥知識,總結農業技能。蒲松齡收集民間的土方偏方,診治山村村民常見的疾病,還編寫醫學著作向民眾普及醫藥知識,他編寫的《藥祟書》共收錄藥方259個①參考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藥崇書》,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治療疾病兩百多種,其序云:“疾病,人之所時有也。山村之中,不惟無處可以問醫,并無錢可以市藥。思集偏方,以備鄉鄰之急。志之不已,又取《本草綱目》繕寫之。不取長方,不錄貴藥,檢方后立遣村童,可以攜取。”[5]6“1不取長方,不錄貴藥”,這是多么實際而又直白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見蒲松齡急民眾之所急的親切情感。他還以韻文的形式撰寫了《傷寒藥性賦》,介紹張仲景的《傷寒論》,以作為初學者的輔助性教材,促進了鄉村醫藥知識普及。晚年時期,蒲松齡潛心研究農業,在實踐基礎上編著了《農桑經》,系統地總結生產經驗,具有實用性和理論指導意義。
編寫常用字書,推動掃盲運動,輯錄醫藥知識,總結農業技能,無一不體現出蒲松齡作為教育者的熱心腸和社會責任感。
(二)倫理品德:恪守孝悌、善良感恩。家庭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是家庭倫理關系的理想狀態。蒲松齡非常看重孝悌之情,從《述劉氏行實》中可以了解到,蒲松齡眾兄弟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分家時爭搶家產,唯獨蒲松齡與妻子不爭不搶,最后只得到破敗的場屋和薄田,但是蒲松齡并沒有因此而記恨其他兄弟,相反還時時接濟他們。因此,他對兄弟不和的現象痛心疾首,對真摯的兄弟親情則極為贊揚。
《聊齋志異》的首篇《考城隍》就樹立了一個孝子形象,其他如《張誠》篇中本是同父異母卻勝似至親的張誠兄弟,《賈兒》中為保護母親最終用計毒死狐貍的商人兒子等,他們都是恪守孝悌的人物代表。最典型的孝子莫過于《促織》篇中成名之子,他因不慎放走要上貢的促織而畏錯投井,但是為報父親的養育之恩,魂魄化為促織,最后不但救了一家人的性命,還使父親“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幾歲的孩童,竟被逼得化魂救父,這其中當然蘊含著“天子一跬步,皆關乎民命”的諷刺與批判成分,但卻沒有掩蓋成名之子作為孝子的光輝形象。
蒲松齡所處時代的封建禮教規范,對家庭成員的約束力已經大不如前,“兄弟鬩于墻”的情況是很普遍的,蒲松齡在《仇大娘》《二商》《胡四娘》《曾友于》等篇中都描寫和批判了家庭成員間的種種沖突不和,但在這些篇目中作者又都無一例外地塑造了一個受盡磨難卻仍善良對待他人的形象。《二商》中,大商對家境不好的二商冷眼旁觀甚至加以迫害,自己家破人亡時二商卻不計前嫌接濟他們,并幫助大商撫養兒子,作者在小說中大力批判大商的為富不仁,置骨肉親情于不顧,同時也贊揚了二商對兄長的寬容和照顧。《曾友于》則描繪了一幅因嫡庶問題而引起的同室相殘的畫面,曾老先生一共有七個兒子:原配夫人生了長子曾成,繼妻生了曾孝、曾忠、曾信,妾生了曾悌、曾仁、曾義。但諷刺的是,兄弟之間并不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忠信孝悌仁義,而是相互殘害。小說圍繞著復雜的嫡庶關系,描寫曾家一代又一代兄弟相侵,經常拳腳相加甚至拔刀相向,最終落得一家四死的慘劇。兄弟當中曾悌品行最為端正,謙讓守禮,但是他的謙讓并沒有消除其他兄弟間的仇怨,不愿看到兄弟相殘的他干脆搬家遠離。
善良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蒲松齡教育思想的基本出發點便是以求善求真為本意,強調道德修養,以期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聊齋志異》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教育便是懲惡揚善,教人善良感恩,學會感恩就是學會如何立世。儒家講究知恩圖報,常懷感恩之心是人所必備的品質,也是教育的重點之一。《聊齋志異》中有許多知恩必報的形象:《雷曹》中夏平子轉世為樂云鶴的兒子,以報其對自己家人的照顧之恩;《于去惡》寫方子晉投生為陶圣俞的弟弟,以報其深情;《褚生》寫褚生千里奔馳,投生為老師的兒子等。在《考城隍》中,蒲松齡直接提出了自己對于善惡的思考:“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認為刻意為善即是虛偽,無意作惡可為過失,這也是他對人的行為動機的思考和塑造人物的依據,對于引導樹立正確的善惡觀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三)人格塑造:誠摯友愛,有情有義。人格的塑造貫穿于一生,但最重要的階段無疑是青少年的求學時期。作為老師,蒲松齡自然也承擔起了引導學生人格塑造的責任。
友情自古屬于“五倫”之一,被視為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相對于家庭關系的孝悌,蒲松齡竭力倡導朋友之間友愛誠摯交往,對交友不慎或是黨朋狼狽為奸的行為大加鞭撻,《聊齋志異》中有許多悲劇就是由于交友不慎引起的。《云翠仙》中,梁有才娶了漂亮的云翠仙,但他為了賭資居然在狐朋狗友的慫恿下賣妻做妓,后只能行乞度日,終因人命官司下獄而死;《仇大娘》中仇仲與魏名兩家是街坊,魏名與仇家長期不睦,但他面善心惡,經常請仇家的大兒子仇福去家里喝酒,借機挑撥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還引誘仇福賭博,最后自己也淪為乞丐。毋庸置疑,雖然悲劇的根源在于自己,但他們又都是因結交惡友而導致了自身的劫難和家庭的敗落。
蒲松齡極為看重情義,在《為人要則·急難》中明確提出了對朋友關系的看法:“友為五倫之一,平居可與共道德,緩急亦可與共患難。其人在,我扶其困厄;其人不在,我撫其兒孫,此之謂石交。設華堂之上,瀝血傾心;一旦風波四起,哄然盡散,坐視顛危,而漠不一置念也者,五倫中亦何貴有朋友哉?故古人擇友,友則兩相關切。若酒肉飲博,相與往還,此黨也,非友也。”[5]291認為朋友之間要真誠相待,在朋友有困難時應相互扶持,他欣賞的是重情重義、急人之難、同甘共苦的朋友之道,“蓋一日定交,則生死以之,勞何辭、怨何避焉?”[5]291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塑造了許多這類正面人物形象,《王六郎》寫漁夫與王六郎的陰陽相交,在“異史氏曰”中又講了一則小故事:一個潦倒的人去投奔他小時候非常要好而后來做了高官的朋友,朋友卻裝作不認識他,而他盤纏用盡,最后只好以唯一的坐騎抵錢歸家,還被族弟嘲笑了一番。一篇之中兩個故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種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作者批判了一旦發達就忘記和拋棄貧賤之交的小人,贊頌了王六郎那種即使“置身青云”也“不忘貧賤”的高尚品質。又如《成仙》中的成生和周生是“少共筆硯”并“定為柞臼交”的好朋友,周生經常接濟家庭貧困的成生,成生也極為尊重周生,后周生與人發生矛盾沖突,不聽成生的勸告而深陷囹圄并被誣陷為強盜,“難而不急,烏用友也”,成生于是“銳身自任”,不辭勞苦為周生四處奔走伸張鳴冤,最終將周生從監獄中解救出來。又如《雷曹》中樂云鶴與夏平子二人的患難之交等,都可看作是蒲松齡對朋友關系情義的看重,他對損友間互相坑騙進行鞭撻,提倡與贊揚諍友間誠摯的交往,這種友誼觀對于引導學生人格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生活經歷。這主要表現在生活艱辛、科舉磨難和辛勤教書三個方面。蒲松齡一生中衣食無憂的生活很短暫,后來就被迫終止游學生活轉而自謀生路,坐館的收入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于是他還賣文為活,但經濟始終拮據,因此常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在《日中飯》中寫道:“午時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中男尚無力,攜盤覓箸相叫爭;小男始學步,翻盆倒盞如餓鷹。”[5]501生活的艱辛可見一斑。甚至于母親逝世時,“兄弟相癡對,枯目以倉皇。思欲貸知己,所識無膏粱”[5]531,根本無力操辦母親的喪葬,處境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貧困正是他走上塾師道路的直接原因,也是他一生主動或被動從事教育事業的基本現實基礎。
19歲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的蒲松齡,顯然沒想到這將是他科舉路上最輝煌的成績,甚至成為他一生不斷學習前進的動力,但此后四十多年里他參加的鄉試均以失敗告終。蒲松齡認定科舉就是自己獲取功名和報效國家的唯一路徑,因此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即使到了晚年臥病之時仍然備考。他在科舉道路上掙扎了一輩子,年逾古稀才援例取得了一個“歲貢”的虛名,不幾年也就駕鶴西去了。科舉試業使蒲松齡堅持終身學習,也使他始終筆耕不輟。
蒲松齡可以說是一位標準的窮書生,一生科考失意,與教書育人結緣,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塾師,他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教育的意義和方法,以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行之有效的實際行動與方法去勸誡、規范、教化他人,也就成為蒲松齡的教育原則,他以身作則的典范和所宣揚的正確教育觀念,都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教育他人、指導自己的重要依據。
(二)信奉儒家。儒學是入世的哲學,蒲松齡是堅定的儒家思想奉行者,他強調修身養性、明心見性,重視人格的培養,在觀念上以傳統儒家思想為指導,在生活中老實本分,這種處事原則和價值觀,使其一生都在學習、教學,他教育東家的子弟,也教育自己的兒孫,把自己的希望延續到他們的身上,盼望自己的弟子也能夠高中——雖然最終他的愿望大都落空,但是,這并不能掩蓋他對于教育工作所付諸的心血和精力,他仍然是奮戰在“教學一線”的辛勤教育者。
信奉儒家在蒲松齡身上還體現為一種傳統士大夫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感。固然,他是為了家庭生計而坐館教書,但同時,他所倡導和實踐的一系列教育原則和理念,作為“人民教師”“鄉村教師”的“園丁”,他也在培養著后進人才。這種家國情懷還表現在他對于鄉村教育的重視,他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并且愿意將之教給他人的底層知識分子,識字教育、掃盲運動、輯錄藥方、總結農桑經驗,無一不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由此可見,蒲松齡為己、為家、也是為國,他希冀著人生理想的實現,希冀著家庭的溫飽富裕,也希冀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希冀著國家的文明強盛。
《聊齋志異》近五百篇小說,勸懲的教育功能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忽視。其倡導的知恩向善的教育理念、強調才德雙重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對于師生關系構建的看法,以及從欣賞的角度肯定青少年的反抗叛逆而不是一味壓制和刻板教育等等,都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蒲松齡宣揚和踐行的終身學習精神、基層教育實踐也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值得學習和追攀。當然,小說中許多落后陳腐的觀念,如宣揚“唯有讀書高”、提倡體罰、宣傳迷信等觀點,應該予以果斷地批判和摒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聊齋志異》的教育精神已沖破了舊制度的樊籠,至少,從蒲松齡一生的教育經歷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聊齋志異》也如于天池所說:“在中國古代的文言小說中,《聊齋志異》是最具有教育意味的文言小說集,同時也是文學上最成功的具有教育精神的小說集。”[2]
總之,蒲松齡擔負起了中國文人“文以載道”的歷史使命,以教育家的身份積極履行著教育責任,《聊齋志異》也彌漫著濃厚的教育氣息,體現出中國古代小說以故事育人的鮮明特點,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內涵是教育史長河中的一支支流、一朵躍起的浪花,值得我們不斷深入發掘和思考,且使之發揚光大而澤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