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學科發展邏輯的新文科建設理念與路徑

2022-03-13 17:05:37阮倩
學術論壇 2022年6期
關鍵詞:學科研究

阮倩

自“新文科”概念提出以來,所有的人文社會學科都對相關問題展開了積極探討,新文科建設工作從策劃布局快速推進到具體實施階段。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認定的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覆蓋了全部的人文社會學科門類,標志著新文科建設研究全面啟動。有學者指出,我國新文科建設的一大特點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國家工程”①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5-83.,即由國家倡導和整體謀劃,動員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協同推進。然而,不應忽視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必然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新文科的產生其實兼具內在動力與外在導向。人文社會科學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不論是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及其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還是社會的結構與運行機制等都在嬗變之中。時代的變遷不斷賦予人文社會科學新的使命,對文科的研究、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各學科也必然需要不斷發展。為適應時代要求而啟動的新文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知識生產模式創新、課程教材體系設計、教學方式變革、先進技術手段應用、師資隊伍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科研教學評價體系調適等諸多相互聯系的內容。其中,創新知識生產模式尤為重要,因為新知識的生產是課程教材體系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方式變革、先進技術手段應用的前提,師資隊伍建設、科研教學評價體系調適等工作也要圍繞其展開,故而創新知識生產模式在新文科建設中居于基礎和核心位置。鑒于此,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模式的演進進行歷時性考察,從中發現學科發展的邏輯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深刻認識了學科發展邏輯,才能據之確立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理念,合理選擇新文科建設的可行路徑,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的方向。

一、研究回顧

(一)國外的相關研究

新文科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紀80年代,其背景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遭遇瓶頸,眾多學者深刻感受到“文科的危機”①古爾迪,阿米蒂奇.歷史學宣言[M].孫岳,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而此時正值計算機應用技術浪潮的興起,因此一些學者倡導文科給予數學和計算機技術更大的重視。例如,斯蒂芬·懷特(Stephen White)認為,“如果忽視數學和計算機語言,文科教育就不再完整”②New ways from the liberal arts?[J].Nature,1982(298):107.。1980年,美國斯隆基金會首次提出“新文科倡議”(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并在此后10年間出資2000萬美元,用于推動旨在將定量和技術素養納入傳統文科研究領域的課程和項目。斯隆基金會的新文科項目報告(The Sloan Foundation’s New Liberal Arts Program)指出,“現代素質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應該熟悉他們所生活的技術世界,并在廣泛的領域中對定量方法、數學和計算機模型以及技術思維模型的應用有經驗和適應能力”③GOLDBERG S.The sloan foundation’s new liberal arts program[J].Change: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1986(2):14-15.。斯隆基金會的“新文科倡議”本質上是倡導將一些理學、工學的知識與技術融合到人文社會科學之中,不僅具有鮮明的跨學科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夠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模式的改變。此后,眾多學科都依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致力推動較為具體的跨學科研究。雖然文理學科間的融合性發展一直很受西方學界的重視,但“新文科”概念卻較少被提及。

2016年,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新文科模式”。作為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學院,希拉姆學院當時正陷入辦學困境。其原因則在于這類學校所能獲得的政府補貼與社會捐贈日益減少,導致學生不得不承受越來越高的學費,而畢業時他們還會面臨不確定的就業形勢,這勢必使入學人數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小型私立文理學院逐漸關閉。為走出困境,希拉姆學院院長洛里·瓦洛特(Lori Varlotta)提出新文科改革計劃,從2016年開始籌劃制定《2017—2020年戰略計劃》。該計劃的四大目標是增加學生總數、吸引更多來自更好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創建以綜合性和體驗式學習作為每位學生學習經歷關鍵部分的結構、確保學生展示出適應21世紀的專業技能和思維方式的能力。具體的舉措主要包括讓新生擁有共同的第一年經驗、設置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連貫的核心課程、實行綜合的專業課程、安排高影響力的體驗活動,這被稱為新文科改革四大要素④VARLOTTA L.Designing a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J].Liberal education,2018(4):44-51.。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希拉姆學院的“新文科模式”與斯隆基金會的“新文科倡議”是有區別的,這項改革的初衷并非出于創新知識生產模式的考慮,而是為了使人才培養更適應社會需要,進而提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以此擺脫小型文理學院的生存困境。希拉姆學院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種在小型文理學院內部實施的革新項目,社會影響力非常有限⑤張燕,陳良棟.新文科:從希拉姆模式到中國模式[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75-82.。不過,“新文科模式”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交叉,并把新技術融入文科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復合型知識結構,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二)國內的新文科建設研究

2018年后,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在我國相繼推出⑥馬陸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范式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9-11.,標志著中國式“新文科”概念的提出。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新文科由此從概念走向具體實施階段。2020年,為加快文科的創新發展,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并得到各人文社會學科紛紛響應。對于如何推進我國新文科建設,國內學界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探討,相關研究和思考呈現多視角、多層面、多維度的特點,其內涵相當豐富。從研究視角來看,不同學者從各自學科領域出發,紛紛發表觀點、看法。在知網檢索相關文獻可見,2018年以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均有相當數量的學者發表研究成果,其中教育學的論文數量尤為多。從研究層面來看,這些研究涉及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應遵循的原則、建設路徑、具體措施等各個層面。從研究維度來看,國內學界對新文科建設的思考涵蓋了學科交叉融合、理論范式變革、研究方法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改進、課程體系設計與優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學術評價體系更新等眾多維度。

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與遵循原則方面,樊麗明等人認為新文科有四“新”: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歷史新節點與文科新使命、進入新時代與文科中國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國際化①樊麗明,楊燦明,馬驍,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3.。夏文斌提出新文科建設“新”在四個層面:一是服務國家戰略上有新要求,二是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三是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四是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②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處[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33.。關于新文科的內涵定義方面,王銘玉和張濤③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04).、張俊宗④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3-17.、趙奎英⑤趙奎英.試談“新文科”的五大理念[J].南京社會科學,2021(9):147-155.認為新文科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科的轉型升級,具有創新性、交叉融合等特點。關于新文科建設路徑方面,樊麗明認為新文科建設重在建設新專業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⑥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5):4-8.;龍寶新認為新文科建設要從夯實人文靈魂、弘揚中國文化、耦合學科體系、重振文科教育等方面入手⑦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35-143.;黃啟兵、田曉明認為新文科建設要實施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適應學術研究的新范式,確立順應社會需求的新標準和探索文科管理的新方法⑧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5-83.。周毅、李卓卓以開設數字人文專業為例,提出新文科建設的具體實施和推進策略⑨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6):52-59.。還有學者探討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學、外語、教育學、檔案學、金融學等學科面臨的新形勢、發展的對策等。關于新文科人才培養方面,王銘玉提出了五種方式:一是大類招生、大類培養,走大文科的發展路徑;二是學科交叉、跨類培養;三是主輔結合、混合培養,即主修課程與輔修課程相結合,使學生兼具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理論和研究方法;四是學科重組,融合培養;五是中外結合、跨界培養,即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形成中外學科間的交叉⑩王銘玉.新文科—— 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9-22,30.。此外,張越認為要重視新文科視野下史學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張越.由史學轉型看新文科視野下的學科建設[J].探索與爭鳴,2021(10):30-33.。

由上可見,國內近年來對新文科的研究涉及面廣且成果頗豐,但相較而言,基于學科發展邏輯對新文科建設展開的研究則尚顯薄弱。在這方面,趙奎英在論述“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的關系中有所涉及?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20(7):130-135.。趙俊芳將新文科建設視為一種廣義的學科更新運動,將其置于專業主義與后專業主義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指出作為專業主義矯正者的后專業主義,在學科更新和發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給新文科建設的展開提供了諸多重要啟示?趙俊芳.后專業主義視域下的學科更新及新文科建設[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50-159.。不過,從總體上看此類研究較少,尚有進一步深入的必要。

(三)新文科建設研究的中西比較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新文科建設研究的回顧不難發現,中西方之間既有顯著差異又有共同之處。關于中西方之間的差異,首先在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并未掀起如中國新文科建設這樣的浪潮,其倡導者或是出于應對“文科危機”,或是為了擺脫辦學困境,都是從大學、學術組織各自遇到的較為具體的問題出發,更像是“各自為戰”。而我國的新文科建設則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是在正確認識、預判新時代發展形勢的前提下,有指向性地倡導人文社會科學界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正因如此,中國新文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顯示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并帶有“舉國體制”的色彩。其次,我國的新文科建設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不僅覆蓋了幾乎全部的人文社會學科,而且全面涉及大學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的提升。中西方新文科建設的共同之處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都認識到當前學科體制存在的弊端,認為當前的學科體制已不能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相適應,學科的自我更新勢在必行;二是在學科更新的路徑方面,都極為重視突破既有學科的藩籬,通過文科內部及文科與理科、工科等之間的交叉、融通來開拓新的局面,尤其是在將文科與新興信息技術相融合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學界具有高度的共識。由此可見,中國的新文科建設一方面與中國獨特的國情密切相關,故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它與西方一起面對著若干共同問題,故而在學科發展方面也具有世界學術體系的一些普遍性特征。從我國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還需要對更具普遍意義的基礎性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基于學科發展邏輯分析新文科產生的動因、新文科建設的理念與合理可行的路徑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二、分化與綜合:對學科發展的歷時性考察

學科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自工業革命以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逐步分化出多個學科,漸次形成了現代學科體系。此后的兩個多世紀里,為回應時代的要求,學科體制經歷了階段性的變遷。對學科體系變遷進行歷時性考察,將有助于發現學科發展的邏輯。

(一)從博物致知到分科治學

在前工業化時代,不論是亞洲的官方教育機構與民間私塾,還是歐洲的各種宗教院校,雖然對關于人與社會的知識也進行過大致的類別區分,但都未形成現代學術意義上的專業與學科。中西方都是以人文為主(哲學、文學、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社會科學尚不成體系。學科分工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首先是自然科學開始分科治學。一方面,由于人類的知識不斷積累和沉淀,一個學者的時間與精力越來越不足以學習和傳承各類知識,故而需要不同的人專注于不同的方面,以將知識生產繼續向縱深推進。于是,以研究自然現象為主的博物學開始分化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分工,對專業化人才的需要也越來越凸顯,這對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清晰的專業化要求。

隨著人類邁入工業化時代,社會的結構、功能、運行也發生著相應的改變,社會系統向更高層次演變,并且加速度越來越快,這導致在自然科學出現學科分化之后,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也開始出現分工的趨勢。例如,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體系,大約是在1850—1945年隨著人們對一系列學科進行界定而逐步形成的①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M].劉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31.。歐洲在19世紀創立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分別研究人類社會某一方面的問題。例如,政治學研究國家治理與對外關系,經濟學研究生產、交換與利益分配。盡管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從來就是不可分割的,但當時的聯系遠不及如今這樣緊密,故而“分科而學”的方式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認識社會與改造社會的需要。此后,這些早期創立的主干學科不斷開枝散葉,人文社會科學從長久以來相互嵌合式的研究轉向更為專業化、精細化、實證化的研究。隨著這種分科治學的模式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學科體系在大學里逐步建立起來。

從知識生產來看,分科治學意味著不同領域的學者分別從人與社會的不同方面展開專門的研究,這有利于其在各自領域將研究進一步深入,提高知識生產的效率,促使產量大幅提升。在這種分工體制之下,各個學科較為明晰地界定了本學科與其他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的區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研究范式,從而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學科專業分野。

百余年間,人文社會科學在分科治學的知識生產模式之下結出了豐碩果實,但也逐漸顯現出弊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各學科的學者均是在自己的細分領域中深耕,他們的知識生產主要以其學科內在的邏輯結構為基礎,注重的是知識體系的邏輯自洽性,而大多忽視與其他學科的橫向交流與借鑒。與分科治學相匹配的制度設計、組織架構、學術評價等專業化體制,使學科之間被相互隔離開來。不僅文、理、工、農、醫之間逐步形成了學科壁壘,不同學科的學者幾乎互不往來,甚至連文科內部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割裂。20世紀上葉,人文社會科學的分化呈現加速趨勢,專門學科和專題研究領域越來越多,學者們在各自領地上的精耕細作,造就了一個個專深但又狹窄的學科。然而,分科治學式的研究其實只能適用于那些對象內容邊界明確的問題,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聯系與互動日趨緊密,當研究對象與現實問題越來越不能當作一種符合學科分類的孤立存在,分科治學的局限性就日益顯露出來。20世紀中葉,人文社會科學界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對于那些具有多方面屬性的研究對象、由多個方面的因素復雜交織而形成的社會問題,任何一門學科單獨對之進行的研究都將是不充分的,難以提供令人滿意的理論解釋,更難以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從單一學科到多學科協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涉及面與復雜度超出了單一學科的邊界,這使分科治學的局限性進一步凸顯。于是,在各主干學科不斷向縱深發展并繼續開枝散葉的同時,也開始出現學科綜合的趨勢,其早期形式是多學科協作研究(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這種研究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擴大了研究的范圍,一般是由與研究問題相關的多個學科的學者通過建立能夠相互協作的研究組織來實現。例如,美國為謀求在戰后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導權,需要獲取對其他國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尤其是對于他們了解甚少的非西方世界)較為全面的認識,為此展開了旨在獲得對“所有其他土地和其他人群的精確認識”的“區域研究”。由于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的社會全貌,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意味著要生產出與此前以西方為中心截然不同的,以對象國為中心的知識體系。顯而易見,任何單一學科的學者都無法勝任這項任務。對此,美國政府加強與大學、研究機構的聯系,聚集多個學科的研究力量來從事這項服務于美國全球地緣戰略的工作。當時的美國政府與學界相信,只要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學者從各自領域展開研究,然后將他們的研究成果集成在一起,就能夠獲得對世界各國的整體認識。

區域研究所采用的多學科協作是學科走向綜合的早期形式,它同時也標志著知識生產模式的一種轉變。多學科協作的特點是不同學科的學者基于各自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框架分別對同一對象展開研究,從而提供關于研究對象的多個方面的有深度的知識,這也是它最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應看到,盡管在研究過程中各學科的學者會經常性地交流,某個學科的學者常常就某一問題,通過指導、建議等方式為其他學科學者的研究提供支持,但他們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學科獨立性,相互之間仍然具有清晰的學術界線。這種研究方式依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因為當一個學者對與之協作的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及研究范式并未充分了解,他雖然能夠在研究過程中獲得臨時性的指導或幫助,但畢竟只是在借助別的學科提供的但自己缺乏深刻理解的見解來展開分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跨越學科邊界尋求全面的、有深度的解釋。這種協作雖然看起來簡單易行,但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實現深度知識的有效集成。仍以區域研究為例,該研究進行一段時間之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術分工模式:在非西方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之間劃出一條截然分明的界限,將所有涉及非西方社會的“前現代”的知識歸屬于人文研究范疇,而所有涉及“現代”的知識則被納入社會科學考察對象;社會科學家們占據了大大小小的以特定區域命名的研究中心,而人文學者則把在全美高校中先后設立的語言文化系當作自己的大本營①劉超.美國區域研究的歷史經驗與發展脈絡[J].學海,2022(2):56-61.。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生產過程仍然未能很好地擺脫細分的學科體系所造成的隔閡與割裂,研究成果往往是多個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非有機合成。正因如此,早期的多學科協作研究方法難以實現真正的綜合,或者說只能實現淺層次的綜合,其關鍵原因在于參與研究協作的學者未能對其他學科領域有深入的理解,實際上仍然是從本學科范圍的認知入手。同時,這種協作機制也未能提供一個橋梁,將所涉學科的理論、方法有效整合在一起,以使參與者超越對母學科的依賴。

(三)從跨學科研究到超學科探索

20世紀下半葉,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與工業革命催生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與相互作用愈加緊密,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的進一步綜合也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一些學者認為,盡管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能運用共同的原理、整合的范式對復雜問題展開研究。在這些學者的努力下,學科發展從多學科協作進入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階段。“跨學科”概念早在1920年代就已有人提出,但跨學科研究的真正興起是以1970年首屆跨學科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法國召開為標志,首份國際跨學科學術期刊《跨學科科學評論》(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于1976年問世,此后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是其主要表現之一。

一般認為,跨學科研究是一個提出、回答或解決某個涉及面和復雜度超過單一學科處理范圍的問題的過程,通過對多個學科的借鑒和整合,構建一個更加綜合的視角來形成見解②KLEIN J T, NEWELL W H.Advanc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M]//GAFF J G, RATCLIFF J L.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structures,practices,and change.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7:393-415.。與多學科協作研究不同,它不是簡單的結果匯總,而是試圖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跨學科研究要求學者對所涉學科都有良好的理解,能夠同時掌握運用相關知識系統的概念、理論、信息、數據、技術、工具等。這種知識生產模式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學科協作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學科的融合更深,整合程度更高。具有跨學科研究能力的學者兼通多個領域,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因而在理論建構上視野更為開闊,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相互補充,使之相得益彰,因而對問題的認識也更為全面和深刻。半個世紀以來,跨學科研究一直在改造舊學科,創建新的交叉學科,改變著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圖景。

幾乎在跨學科研究興起的同時,奧地利學者埃里克·詹奇(Erich Jantsch)提出“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ity)概念。埃里克·詹奇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必須充分考慮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多樣性(指不同學科或主體在實踐領域中的不同看法)和復雜性,故而建議政府、業界、大學要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進行創新,包括改革高等教育并使之成為教育創新的系統。他主張運用系統論來研究組織,進行知識重組使之成為分層目標導向的系統③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20(7):130-135.。超學科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整合學科和非學科的觀點,來獲得對整體現實世界的認識,通過不同學科的學者與各個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共同工作,來研究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①MITCHAM C, FRODEMAN R.Transdisciplinarity: joint problem solving among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J].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03(28):180-183.,從而將不同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比較全面的知識形式,這種知識形式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公共觀點導向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可以把超學科看成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跨學科研究,這一研究形式不僅能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還能打破學科內外的界限,對學科知識和非學科知識進行高度的整合②蔣逸民.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形式的超學科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1):8-16,125.。超學科研究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強烈的問題導向意識,其研究過程為問題解決所驅動,強調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不斷交互;二是對非學科知識的重視,主張通過整合學科和非學科(公共機構、私立部門、公民社會等)的觀點,來獲得對現實世界的整體認識;三是深刻意識到高等教育系統必須通過改革來適應創新知識生產模式的需要,并推動以問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而非以學科為中心的人才培養。

在跨學科、超學科研究不斷探索、推進的進程中,邁克爾·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知識生產新模式”(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他們將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稱為“知識生產模式1”,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知識生產以單一學科為基礎、在大學的學術背景中形成研究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應用相分離、主要接受學術標準的評判等。以上特點使其在全球化趨勢引發的社會變遷中難以勝任知識生產的新要求,進而陷入無法與社會應用情景相適應的困境,但這也預示著一種新的知識生產模式的來臨。吉本斯等人把新模式稱為“知識生產模式2”,這種模式不局限于對現有學科的理論、概念和方法的簡單借用,而是超越了原有學科的理論和范式,并且往往受到實際使用、社會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問題將不同學科關聯在一起,新知識的生產不是在某一專業學科背景下進行,而是以跨學科、超學科的方式在應用背景下進行③GIBBONS M,LIMOGES C, NOWOTNY H, 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1994:97-102.。

“知識生產新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對超學科研究的深入闡釋,但這種新模式的真正實現還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有效整合不同學科(尤其是將文科與理、工類學科整合)絕非易事,如何將非科學知識整合到科學知識之中則是更大的挑戰。因此,超學科研究當前尚處在探索階段。

三、學科發展的核心任務與深層邏輯

通過對學科發展的歷時性考察可以發現,人文社會科學經歷了從博通到分科,再從學科分化到學科綜合的過程。學科由合到分再到合的過程,并非簡單地向原點回歸,與之相伴隨的是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沉淀,對人類社會的認識不斷走向全面和深刻。而學科發展的動力首先來自科學知識體系的內部,是源于人們對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強烈意愿。因此,對新知識的不懈追求是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它也受實際應用要求的驅動,這種外在導向也一直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社會變遷與學科的發展

人文社會科學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服務于人的發展與對社會的認識、改造。不論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動態演進的,知識的增長也在推動其進程,這就決定了學科的發展與社會進步、時代變遷息息相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課題是不斷變化的,不論是學科分化還是學科綜合都有其時代背景。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知識積累過程。在這一階段,社會進步相對緩慢,知識生產也相對緩慢,有限的知識量使得學者有相對充裕的精力來博通諸學,因此沒有細分出眾多學科。隨著18世紀自然科學的歷史性突破,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獲得巨大提升,科學進步帶來的新技術顛覆了人類傳統的生產模式,工業大生產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深刻改變了社會的結構與運行機制。伴隨著社會分工,這一階段的知識生產開始出現領域分化。雖然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社會各方面一直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其相互之間的作用關系在工業化早期階段較為明晰和穩定,于是對各個領域的深入成為知識生產最迫切的需要。隨著各個領域的知識量越來越大,一個學者的精力越來越難以使之博通諸學。為了提高知識生產的效率,人文社會科學劃分出一個個專業。此后百年間,分化成為學科發展的主要特點,隨著主干學科的不斷開枝散葉,龐大的現代學科體系逐漸成形。

然而,分科治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階段性形式。20世紀中葉,隨著戰后新秩序的建立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各方面的聯系日趨緊密,相互之間原本較為明晰的作用機制也日趨復雜多變。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這意味著研究對象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創新知識生產模式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科發展呈現出分化與綜合并進的態勢。一方面,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專業學科還需繼續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如何獲得對現實社會的整體性認識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重大問題的涉及面超出了既有學科的邊界,學者們開始努力克服分科研究的局限。于是,從早期的多學科協作逐步發展到跨學科、超學科研究,一些學者致力將多個學科知識融合成一個整體視角,在此基礎上為復雜社會問題找到合理充分的研究框架。

在跨學科研究蓬勃發展、超學科研究積極探索之際,人類邁入了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借助互聯網實現的世界性信息聯通,使社會各個方面的聯系前所未有的緊密,相互之間的作用前所未有的廣泛和頻繁,尤其是新一輪信息通信技術革命,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呈現出新的樣貌。在社會系統動態性,互聯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同時增強的歷史階段,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面對一系列更加“令人生畏”的問題,如應對氣候變化、消除貧困與不平等、保持生物多樣性、構建新的全球治理體系等。這些問題的涉及面之廣、復雜度之高,不僅遠遠超出任何單一學科的知識邊界,并且從現有的任何交叉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也是不充分的,對人文社會科學再次形成了嚴峻的挑戰。正是基于對這一趨勢的準確預判,我國把新文科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科教戰略大力推動。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是通過學科體系的更新發展,為新時代生產出新的知識體系。

(二)知識生產模式創新與科學方法論的演進

學科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推動知識生產模式創新,而從更深一層次來看,知識生產模式創新進程的背后是科學研究方法的演進。伴隨著學科的分化與綜合,科學方法論經歷了從還原論到整體論再到復雜適應系統論三個階段。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科學研究方法論處在傾向于還原論假設的分析階段,即認為復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部分的組合來加以描述和理解。還原論的內核是認為世界的本質在于簡單性。科學界對還原論有兩個角度的理解:一是組合的有效性,即認為分別理解了復雜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將其匯總在一起,就能獲得對其全貌的認識;二是各學科之間的化約性,例如在自然科學諸學科中,生物學可以通過化約歸結于化學,化學可以通過化約歸結于物理學;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政治學可以通過化約歸結于社會學,社會學可以通過化約歸結于心理學,甚至心理學可以通過化約歸結于生物學。基于這種科學思想,分科治學的知識生產模式不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而且能夠最終實現統一性。換言之,只要把社會科學分成一個個專業的學科,讓每個學科分別去研究社會的某一組成部分,當這些研究獲得了足夠的知識,就可以集成為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并且還能夠通過化約將它們銜接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20世紀40年代,生物學家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創立一般系統論,對還原論提出了強烈質疑。貝塔朗菲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組成、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指出生命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等復雜系統不等于各個組成部分機械、簡單地相加,其整體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系統中各要素在系統結構中處于特定的位置,相互關聯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分離出來,它可能會失去原有的作用。例如,手在人體上是勞動器官,但離開了人體就不再是勞動器官。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對科學方法論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把復雜事物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從整體出發來研究系統整合各要素的相互關系,認為那種將復雜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來認識,然后再將部分的性質匯總起來去描述和理解整體的方法,只適合于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無法勝任對復雜問題的研究。這實際上是在方法論上指出了還原論的缺陷。在系統論的影響下,社會科學從還原論走向整體論,從分析階段進入綜合階段,于是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眾多學者都認為整體論高于還原論,但基于還原論的分析方法目前仍然一直在科學研究中使用。貝塔朗菲忽視了系統構成要素可能存在的積極作用,過度強調了整體性原則,乃至認為系統會通過“中心化”而形成一個越來越統一的“個體”①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66.。在貝塔朗菲之后,眾多卓越的科學家一直在豐富和發展系統論。到20世紀90年代,圣塔菲研究所提出了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論,整合了整體論與還原論,標志著系統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復雜適應系統是由用規則描述的、具有相互作用的適應性主體(adaptive agent)組成的系統。作為關鍵構成要素的主體具有目的性與主動性,能夠與其他主體及環境進行交互作用,并且在持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變換其規則、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從而體現了主體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②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周曉牧,韓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9-10.。例如,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由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人組成,個人能夠與他人與環境互動,并且通過學習和實踐來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持續相互作用是系統演化的基本動因,它使系統產生自組織現象,向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方向演化。顯然,這種描述更為貼近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基于這種認識,復雜適應系統理論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線,其思路是從微觀層面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其如何通過“涌現”生成宏觀層面的復雜性現象,從而使系統不斷演化。其研究方法的特點是微觀分析與宏觀綜合相結合,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科學推理與哲學思辨相結合③成思危.復雜科學與系統工程[J].管理科學學報,1999(2):1-7.,追求依據研究對象的復雜特征建構新的學術范式。

由上述分析可見,隨著人類社會這一復雜適應系統向更高層次演化,以其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社會科學也在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通過不斷創新知識生產模式來更好地回應眾多時代課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也在不斷演進之中,這是學科發展的深層邏輯。此外,方法論的演進也必然帶來研究方式、具體研究技術和手段的改進與豐富。

四、中國特色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理念與主要路徑

明確了學科發展的核心任務與深層邏輯之后,可以據之對當前中國的新文科建設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分析和回答。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的當下,人文社會科學界需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價值引領,自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此,必須從以學科為中心轉向以問題為中心,以知識生產服務于社會需要為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理念;以融通整合多個學科以及非學科知識來創新知識生產模式、改進和豐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新文科建設的主要路徑。

(一)基本理念: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更新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信息通信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對社會結構和運行形成又一次巨大沖擊,人類的價值理念、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等正經歷一次全方位變革。一些學科既有的知識體系與知識生產模式已經落后于時代,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地推動學科自我更新,勢必使知識生產脫離社會現實而“自成體系”,最終淪為空洞過時的形式化學術。當前,新文科建設的歷史使命是使人文社會科學能夠更好地回答時代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

科技進步引發的時代變遷,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迫切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界對后信息時代的新問題作出回答。例如,網絡空間綜合治理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重大課題。互聯網是世紀之交才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的新生事物,但其發展極為迅猛,在短短20余年時間里已經成為主流生產力。同時,它也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或放大了一些既有問題,如有害信息傳播失控、網絡欺詐、數據安全等。互聯網具有多重屬性,它既是通信工具,又是技術平臺和商務平臺,還是傳播學意義下的新媒體、經濟學意義下的生產要素、社會學意義下的公共領域。因此,回答如何用網管網這一時代之問,超出了當前任何學科的能力邊界。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1).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迫切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界對中國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例如,數字經濟與數字治理是當前及近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是決定中國在21世紀新一輪世界產業競爭中成敗的關鍵變量,是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賽道。而數字經濟不僅僅是經濟學、管理學的課題,其本質是運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塑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不論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還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都涉及信息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等諸多方面。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明顯出現實踐超前于理論的狀況,數字治理則尚未將新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因此亟須依據我國現實國情和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建設,但學界在這方面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相關研究具有極大的學科跨度,既要融通文科內部諸多學科,又要準確深刻地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這一數字經濟與數字治理的底層邏輯架構,而從分科而學成長起來的人文社科學者往往科技素養不足,難以具備如此大跨度的知識結構。然而,這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回答的中國之問。

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逆全球化、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世界正面臨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這四大赤字”②當前世界面臨著什么四大赤字[EB/OL].(2021-03-01)[2022-03-01].https://www.yebaike.com/22/2974973.html.。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迫切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界對全球治理等世界性問題作出回答。例如,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盡快實現碳中和已達成世界性共識。然而,應對氣候變化、協商全球碳減排方案、尋找合理可行的實現路徑、制定相關政策、落實具體措施等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對氣候變化原因、現狀、趨勢的認識,涉及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等理學學科;在生產端實現碳減排涉及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計算機等工學學科,以及作物、畜牧等農學學科;在消費端實現碳減排涉及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以及林學、生態學等學科。協商確定全球性的行動計劃涉及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等學科;每個國家依據具體國情選擇和制定相關政策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這一個學科跨度極大的世界性問題涉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不僅不可能納入單一學科,甚至遠遠超出了當前所有交叉學科的邊界。此外,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還涉及很多的利益主體,因此要回答這個世界之問,還需要將眾多公共機構、私立部門、社會群體等的觀念和訴求納入研究范圍,這意味著還要將大量的非學科知識納入研究。

要承擔回答時代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的歷史使命,人文社會科學界尤其要注重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聚焦新時代重要而緊迫的重大課題,通過創新知識生產模式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對策,并在研究實踐中逐步發展完善。新文科建設應秉持這一基本理念來思考和推進學科的自我革新。

(二)路徑選擇:學科內的縱向深耕與學科間的橫向融通

研究那些涉及面廣、復雜度高的社會事物,需要根據問題的具體特點將所涉及的學科關聯起來展開研究,以獲取對復雜研究對象的全面深刻的認識,進而尋找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合理可行對策。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跨學科還是超學科,都不是要消滅傳統學科。如前文對復雜適應系統研究方法的論述,其科學方法論是整合還原論與整體論,通俗地說就是對能夠分析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應當綜合的問題進行綜合。因此,新文科建設中的學科發展有縱向深耕與橫向融通兩個方向。縱向深耕指的是在專業學科的范圍內繼續向深入發展,橫向融通指個人或團隊具備運用研究問題所涉及的多個學科的知識的能力。在這兩個方向上,學科內的縱向深耕相對易于實現,真正困難的是學科間的橫向融通。

我國當前的學科體制是在現代以來科學研究、高等教育的持續分化下形成的,但從總體上看,分科治學依然支配著我國高校的研究制度和規則,很多學科還是以自我控制的方式運作。我國的跨學科研究起步晚于西方,首篇跨學科論文發表于1985年,同年召開了全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此后雖然也發展出了一些交叉學科,但不少跨學科研究實際上還處于多學科協作的水平。有的跨學科研究團隊中,各學科學者對合作學科的了解不夠,尤其是在與理學、工學等外部學科合作研究時,一些學者難以真正理解合作學科的原理、方法、觀點,交流存在較大障礙。有些學者嘗試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或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和研究范式,但受限于自身的知識基礎,容易對相關知識、理論、方法產生嚴重的誤解,導致研究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近年來的數字人文與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由于有些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數學、統計學、計算機技術基礎薄弱,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的認識陷入誤區而不自覺,為數眾多的研究難以保證質量①郝龍,羅俊,劉存地,等.計算社會科學:數字時代社會研究的新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71-72.。對于西方學界尚在探索的超學科研究,國內學界還少有人問津。

學科間橫向融通涉及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互動和整合,缺少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人才一直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因此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性問題。目前從事知識生產的學者大多是從傳統的分科治學的細分體制中培養出來的,他們要在錯過最佳學習年齡階段后再繼續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意味著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時間、精力方面的條件往往難以保證。對于在單一學科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能夠在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兼通多個學科已屬不易,兼通文科、理科、工科則更為艱難,這是世界學術界共同面對的最大難題。雖然西方跨學科研究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但具備跨學科研究能力的通才依然處于缺乏狀態。此外,新技術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地滲透到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之中。在復合型人才建設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就是提高人文社科學者的科技素養,而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也無法支持這項工作的推進。例如,傳統文科的項目申報、職稱評審等,必須首先確定學科歸屬,這無疑對跨學科研究形成制約,不利于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例如,計算社會科學的倡導者大衛·拉澤爾(David Lazer)等人在回顧計算社會科學十年發展歷程時,曾帶著些許無奈地指出:“計算社會科學的學科訓練大多是孤立的,將計算科學融入社會科學與將社會科學融入計算科學的進展一直十分緩慢。例如:訓練社會科學家學習如何編程,計算機科學家研究設計這些方向。跨學科合作往往得不到鼓勵,甚至遭遇重重阻礙。計算研究人員和社會科學家通常在大學不同位置的不同單位工作,幾乎沒有相關機制將他們聯結在一起。分散的編制模式,不利于各單位之間的協作,常常導致低效的重復。”②LAZER D M J, PENTLAND A, WATTS D J,et al.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J].Science, 2020(6507):1060-1062.此外,科研評價通常也都側重于單一學科內部,使融通多個學科的研究可能得不到認可和獎勵。正因如此,融合計算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計算社會科學,雖然在十余年前就受到社會科學界高度重視,甚至掀起過研究熱潮,但所取得的成果并未達到當初人們的期盼。

大衛·拉澤爾指出的這種“高校的失調”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也意味著改變當前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需要經歷較長的時期。一方面,目前從事研究的學者需要在相互協作中加強相互學習,在研究實踐中逐步拓寬知識領域;另一方面,要注重后備人才的培養,采用擴寬本科基礎課程,研究生采用雙導師、多導師制等方式,復合性地運用“專才”來培養“通才”,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經驗①劉賢偉,馬永紅,馬星.美國超學科人才培養的實踐——以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社會生態學院為例[J].高教探索,2014(6):52-57.。此外,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去引導、激勵高校更新現有的科研模式和教學模式,因此在評價機制上進行新的探索,構建既適合學科內部縱向深耕,又有利于學科間的橫向融通的多元性學術評價體系也非常重要。

五、結 語

自19世紀現代學科體系建立以來,人文社會科學在社會進步與時代變遷的背景下,歷經從學科分化到學科綜合的多階段演進,從中可以發現學科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不論是分化還是綜合,都是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即人類社會的嬗變,及其帶來的研究問題特點的變化,通過不斷創新知識生產模式來適應服務于社會的需要。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促進的社會結構與運行機制的深刻變化,就已經使一些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者意識到,分科治學的學科體系需要自我更新。正如伊曼努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人所言:“我們正處在現存學科結構遭到質疑、各種競爭性的學科結構亟待建立的時刻。”②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M].劉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10-111.于是,多學科協作、跨學科研究、超學科研究相繼興起,交叉學科不斷涌現,豐富和改變著學科的版圖。與此相伴隨,社會科學方法論也經歷了從還原論到整體論再到復雜適應系統論的階段性演進。時代變遷要求創新知識生產模式,創新知識生產模式要求改進和完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要使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充分發揮作用,要求學科體制作出與之相適應的更新與重構,這構成了學科發展的深層邏輯。

世紀之交,人類社會從工業化時代邁入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前所未有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引領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全球化與借助互聯網實現的實時性信息連通,將世界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之間的互動日益復雜多樣。面對21世紀的復雜形勢,在面對涉及面極廣、復雜度極高的時代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傳統學科體制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對諸多現實問題的研究更迫切地需要從以學科為中心轉向以問題為中心,繼續創新知識生產模式;需要人文社科學學者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科技素養,掌握運用新技術、新工具來創新研究方法。在國家大力倡導,人文社會科學界積極響應之下,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基于對學科發展深層邏輯的認識,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建設應秉持自覺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愿景,為中國和世界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對策這一基本理念來思考和推進學科的自我革新;應以學科內的縱向深耕與學科間的橫向融通相結合為主要路徑選擇,將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關鍵突破口,以相應的制度安排去引導、激勵高校更新現有的科研模式和教學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1世紀的學科體制革新正開啟人文社會科學的一次“換道競賽”,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應把握這次可能實現“換道超車”的機遇,充分發揮和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通過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建設,在回答當前重大的時代問題、中國問題、世界問題上交出優秀的答卷。

猜你喜歡
學科研究
學科新書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视频中文| 免费不卡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a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91丝袜| 欧美色99|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91网址在线播放|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91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成人精品18|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99在线| 全裸无码专区|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免费一级片| 高清不卡毛片|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不卡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www色视频| 亚洲男女在线|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网站免费看|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91亚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