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百年探索,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充滿內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不僅讓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也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原創性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廣泛而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為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貢獻中國智慧,為加快國際減貧事業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中國作用,為實現全球的生態文明治理樹立中國樣板。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 D6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2)01-0011-09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譜寫了彪炳千秋的壯麗史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時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黨領導人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開辟的,是對充滿內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不僅讓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項世界歷史性事業,只有在世界歷史坐標中,才能科學揭示其世界歷史方位和本質特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是原初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模板的跨界平移,也不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一條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原創性道路,因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從學理上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歷史意義,對增強“四個自信”、進一步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促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和人類文明轉型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內在矛盾
在世界歷史坐標中考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然要以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為參照系。從起源上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最初是由資本主義開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也肯定了資產階級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2]33,包括沖破封建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開辟世界市場、形成市場經濟體系等。正是由于西方較早開啟現代化進路并進行全球布局,從而占據世界的支配地位和現代化的話語權,這種原發現代化優勢產生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意識形態霸權,這種霸權長期以來統治著世界,強制將廣大發展中國家納入其霸權版圖。問題隨之而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是不是有且只有無條件、無差別地延續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一條道路?那么,能否找到一條既能加快自身發展又能保持民族獨立性的道路,就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雖然經歷不斷的自我調整,但以資本邏輯為核心建構起來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其深刻的內在矛盾,因而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走向反動[3],包括對國家內部人民的殘酷剝削、對自然資源的無限榨取、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侵略戰爭等,必然導致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全面分裂[4]。因此,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給人類帶來的并不是無限光明[5],而是嚴重的現代危機,人類已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導致社會關系的分裂。馬克思曾對資本邏輯進行過深入的批判,不僅揭示了資本自我增殖的本性,還揭示了資本邏輯引發的社會矛盾。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雇傭勞動制度,必然導致富裕的資產階級和貧窮的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和斗爭,“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2]34。資本自我增殖的本性會無情地“扯斷人的一切類聯系,代之以利己主義和自私自利的需要”[6],并逐漸向人類社會生活領域侵入,形成原子式的個人,造成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疏遠,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等,從而撕裂社會共同體最后的紐帶。二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分裂。資本邏輯是造成自然資源被瘋狂榨取、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的主要推手。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曾批判不同地區的人們為獲得耕地而毀滅森林最終自食其果的現象,提醒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7]。事實上,正是由于資本無限追逐增殖的貪欲,驅使人類對自然界進行無限度的資源掠奪,而這種掠奪的過程還伴隨著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并逐漸演化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資本邏輯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其本質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基礎的根本性否定,這種同生態文明背道而馳的現代化道路也必然是不可持續的,最終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瓦解。三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加劇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引發國與國關系的分裂。自我增殖是資本的本性,“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8]269,這就決定其必須突破地理疆界,實現自我增殖的不斷“前進”。回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西方列強,進行侵略戰爭和長期大規模殖民主義掠奪是其最顯著的共同點之一,盡管他們將其自詡為輸出“文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資本全球擴張開啟其世界歷史的同時,逐步建立起“中心—邊緣”的世界格局,“使東方從屬于西方”[2]36,逐漸喪失民族獨立性。中國近代遭受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和掠奪,致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9],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是在久經磨難和奮起抗爭中,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和危害有了最深刻的認識,從而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獨立自主地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人類應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困境、走民族獨立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中國智慧。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
發現、探索、選擇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是對道路規律性的客觀把握,更是對其內在價值體系的認同與追求。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奮斗主題和根本追求,就是找到一條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溯以往,前人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屢遭失敗。實踐證明,想當然地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不可能迎來現代化的中國。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新生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百年奮斗征程中帶領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外國列強在建構世界霸權時,將“文明—野蠻”二元對立論表達為人類社會最合理的現代文明邏輯。在他們眼中,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侵略和殖民,是所謂的先進“文明”對“野蠻”的“解放”,這一話語表達的實質就是以資本邏輯主導的進化論文明觀。然而,這種進化論文明觀在指導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之路上卻屢遭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撕碎了西方現代文明道路的一切偽裝,特別是“巴黎和會”上列強罔顧中國利益的丑陋行徑,再一次拆穿了西方現代文明道路的“西洋鏡”,警醒國人必須在指導思想上實現新的重大轉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不僅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送來了走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希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受到極大鼓舞,得出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中國共產黨,才能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結論。同時,歷史證明,將馬克思“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10],并簡單跨界平移用以剪裁中國實踐,依然不能救中國,中國兩次大革命的失敗就是證明。只有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徹底反思“洋教條”,指明唯有實踐才是一切認識發生的根源和基礎,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真正開啟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征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1954年,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明確提出,要“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1]。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論述,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2],這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原初表達。此后,毛澤東同志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作了較為完整的表述,“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3]。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4]至此,“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完整呈現,為實現這個目標,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兩步走”的方略。這一時期,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也經歷了曲折,但總的看來,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迅速轉變,基本建成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用“改革開放”這個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開啟了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明確強調,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搞現代化建設”,他提出,爭取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并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黨的十二大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兩步走”的構想,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更明確地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5]29。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康弘時指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15]54。全體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憤圖強,1987年基本實現了原定于1990年達到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黨的十三大概括了鄧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第三步目標稱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第一步,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步,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六大重申了新“三步走”戰略,并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界定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書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壯麗史詩。一是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開創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治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中國共產黨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大國經濟基礎,讓中國人民富了起來,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發展奇跡。
第三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這一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更高目標,更明確了走向這一目標的戰略安排,即從2020年到21世紀中葉分成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6]22-23;不僅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客觀規律,更展示出百年大黨道路創新的使命在于通過道路創新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至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程,才完整呈現。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前進、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規避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弊端,是對充滿內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17],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廣泛而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為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貢獻了中國智慧、為加快國際減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了中國作用、為實現全球的生態文明治理樹立了中國樣板。
(一)為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貢獻中國智慧
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模式,更沒有唯一的發展道路[18]。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史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各國發展道路選擇的多樣性。但近代以來,并非所有國家在道路選擇上都是正確的,我們看到,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相繼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19]。那么,各國究竟應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踐表明,只有走適合自身歷史條件和現實國情的發展道路,走符合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道路,才能成功,“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15]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話,向世界證明,人類通達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并不是唯一通道,一切民族國家都可以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現代化道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決不能進行簡單的跨界平移,用以剪裁本國人民的實踐。近代以來,我國許多仁人志士為實現民族復興,提出過各式各樣的學習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方案,但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他們的一腔熱情被冷酷的現實接連澆滅,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歷史條件和現實國情決定了西方現代化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但摒棄西方現代化道路,并不意味著不學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回溯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和解決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問題,在充分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贏得了比較優勢,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開辟了一條新道路,證明發展中國家只要找到正確的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為加快國際減貧事業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貧困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是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的頑疾。人類原初的現代化進程,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但并沒有解決收入不平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難題。進入近代以后,由于腐朽的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的入侵,貧困成為困擾中國人民更為嚴重的夢魘,擺脫貧困成為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但是當時的中國,人口基數大、發展基礎薄弱,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較多,解決貧困問題難度很大。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42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在百年奮斗征程上致力于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致力幫助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為中國減貧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擺脫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組織實施扶貧開發,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團結帶領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20],形成了系統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從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總量方面看,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10位,1999年仍處于6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后,位于世界第7位,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2010年超越日本,此后穩居世界第二位。在人口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90美元[21],增長到2020年的72447元人民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歷史性消除[22],中國成功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消除本國貧困的同時,中國還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貧困的挑戰,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2019年9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在持續開展對外援助的60多年來,中國曾向全球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經濟援助近4000億元人民幣,派遣60多萬名援助人員,700余人為他國的發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先后7次宣布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積極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2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減貧目標,為加快國際減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中國作用
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從生產方式的變動結構中展開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決定性批判,這一道路的歷史前提和歷史限度從根本上被揭示出來,而這些歷史限度在今天的國際紛爭和沖突領域正以各種方式顯現在我們眼前,如金融危機陰云不散、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區沖突與戰亂時有發生等。馬克思曾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偽善本質進行批判:“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2]690與此相反,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就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和平、和睦、和諧已成為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這決定了中國沒有也決不會走西方弱肉強食的資本擴張之路。實踐已經證明,封閉沒有前途,開放才能贏得發展。中國共產黨直面人類的共同挑戰,從歷史尺度和價值維度等方面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弊端進行深度剖析,從理論上透視了資本邏輯主導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導致的國與國關系的矛盾,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堅決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倡導不同國家發揮自身優勢共同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順應全球化趨勢,大膽實行對外開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時至今日,中國已從一個近代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為今天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11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共簽署了201份合作文件[24],對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25]。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資本邏輯主導的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限度,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把自身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擴大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的基本面,紓解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利益沖突,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方法論借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中國作用。
(四)為實現全球的生態文明治理樹立中國樣板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主要對資本主義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產業革命引發的生態惡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引起環境污染,中斷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導致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而這些問題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邏輯是全球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爆發的最終根源。他認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8]714,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資本家之間相互競爭的外在壓力,驅使資本家為實現資本自我增殖的功能,而不顧一切地開發、占有自然資源。例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拓展世界市場、掠奪資源能源,將污染嚴重的產業、“洋垃圾”等廢棄物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對這些國家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26]。從人類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看,工業化一直被各國視為現代化的標志之一,當前信息化、智能化又被當作現代化的新標桿。可見,作為后發國家,中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27]。因而,中國不可能亦步亦趨地跟著西方走,必須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既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做好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反之就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勢力攻擊我們的借口”[16]360。中國共產黨以西方現代化道路面臨的生態危機之困為鑒,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8]。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實現全球的生態文明治理樹立中國樣板。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楊金海.從世界潮流看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及其世界意義[J].江海學刊,2020(3):42-46.
[4] 林于良.論中國道路的文明邏輯[J].理論導刊,2021(10):47-51.
[5] 陳學明.從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論看中國道路的合理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6):153-161.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11]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2]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13]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83.
[1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 林于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觀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34-37.
[18] 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N].光明日報,2016-09-07(13).
[19] 歐陽康.“中國之治”及其世界意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31-134.
[20]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2).
[21] 徐崇溫.中國道路的國際影響和世界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1):15-27.
[22]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1-03-01(10).
[23] 秦宣.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J].前線,2020(5):4-8.
[24] 榮鑫.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創造與生動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21(5):39-44.
[2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4.
[26] 侯衍社,葛數金.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百年探索的重大意義[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7.
[2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9.
[2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責任編輯:楊? 彧]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趨勢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19ZDA02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社會思潮網絡傳播背景下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2019SJB484)
[作者簡介] 林于良,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蘇州,215009)。
304750033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