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苡萌
國慶假期正值秋收季節,我回到鄉下幫奶奶曬玉米粒。在與奶奶閑聊時得知:盡管玉米粒曬得很干,裝玉米粒的塑料袋袋口扎得緊實,但時間一長也會生蟲子,好多玉米粒被蟲子啃食造成了浪費。
通過查找資料我了解到,玉米象是中國儲糧的頭號害蟲,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儲糧害蟲。玉米象屬于鉆蛀性害蟲,成蟲食禾谷類種子以及面粉、油料、植物性藥材等倉儲物,以小麥、玉米、糙米及高粱受害最重。為了防止玉米粒被蟲蛀,奶奶常使用農藥“熏”的方法,然而效果并不好,還容易造成農藥殘留。
后來,我跟著叔叔到果園采摘花椒時,發現花椒果實和花椒葉都有一股濃烈刺鼻的氣味,便有了靈感:可不可以用花椒葉驅殺玉米粒中的害蟲?于是,我對此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一、實驗材料與過程
1.實驗材料
干玉米粒、花椒葉、玉米象、塑料編織袋。
2.實驗過程
2020年10月5日,我在野外采集了一些新鮮的花椒葉,并將其曬干。接著,我從奶奶家儲藏的玉米粒中捉了數只玉米象備用。在五個同樣大小的塑料編織袋中分別裝入曬干的玉米粒25 kg,之后在每個塑料編織袋中放入10只玉米象活蟲。再將其中四個塑料編織袋分別放入20 g、15 g、10 g、5 g花椒葉,另一個塑料編織袋中不放花椒葉,作為對照組。將五個編織袋扎緊,置于同一個房間。一天后,打開塑料編織袋統計玉米象的活蟲數量。之后,每24小時后觀察一次,記錄活蟲數量。觀察結果如表1。
由表1可知:相同時間內,塑料編織袋中玉米象的活蟲數量隨著放入花椒葉數量的增加而減少,未放花椒葉的塑料編織袋中的玉米象仍正常生存。當放入的花椒葉數量達到20 g時,玉米象的活蟲數量在第三天的時候降為0,這說明20 g以上的花椒葉數量放入到塑料編織袋,滅蟲效果最好。
三天后,我又在大米中重復了上述實驗,兩次的實驗結果基本一致。
二、結果分析與建議
從上述實驗觀察數據中可以看出:花椒葉具有驅蟲、殺蟲和防蟲的作用,且以25 kg每袋放入20 g以上的花椒葉為宜。
目前,儲備的糧食主要依靠化學藥劑滅蟲,在殺蟲的同時也有少量化學藥劑殘留其中,間接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花椒葉的防蟲、驅蟲、殺蟲功效不僅保護了糧食,還避免了化學藥劑對糧食的污染,這是任何化學防蟲方法無法比擬的。
植物活性物質對害蟲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它的作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有機合成農藥。本實驗從天然植物的應用出發,對糧食如何高效、經濟、無公害地防蟲有一定意義,也為尋求害蟲防治新途徑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指導老師:楊紅娟)
作者心聲
本次實驗研究使我深深體會到動手動腦的益處,使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本次研究證明了,花椒葉的防蟲、驅蟲、殺蟲作用效果明顯,這對于農民存儲糧食來說是一種既經濟實惠又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治蟲好方法。我要把用實驗證明的這種方法告訴街坊鄰居,向社會宣傳,讓它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創新并不難,一個個研究課題就在我們身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仔細觀察生活,去發現,去研究吧!
專家點評
小作者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玉米粒在保存時容易生蟲,而且知道用農藥“熏”的方法效果并不好,還容易造成藥物殘留。聯想花椒具有濃濃的刺鼻的氣味,這種氣味具有驅蟲和殺蟲功效,于是設計對比實驗,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實驗設計合理,用文獻法查找相關資料,體現了小作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較強的環保及憂國憂民的意識。
建議統計實驗數據時制作統計圖,因為統計圖比統計表更能形象地展示實驗結果。在第一次實驗后,當發現對比實驗變量的最高值驅蟲、殺蟲效果最佳時,可在最高值以上再設計幾個對照組,尋找實驗結果的最佳值。
22765017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