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紅 孔素娟 潘進軍
(河南省濟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南 濟源 459000)
濟源東部平原區是濟源示范區糧食主產區,該區域土質以粘土為主,土壤保肥能力強,但透氣性差,適耕期短,耕作質量差,種子不易出苗,容易出現缺苗斷壟。多年來,在小麥生產上,農民習慣于大播量播種,有的甚至畝播量達20 kg以上。播量偏大,不但浪費種子,增加農業生產成本,而且群體大、個體長勢弱,小麥抗病蟲、倒伏能力差,最終影響到小麥的產量與品質。自2017年起,濟源示范區農技部門連續在粘土地開展小麥播量試驗,以探索出粘土地最佳播量,培育健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為今后指導小麥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地情況。2020~2021年小麥播量優化試驗田設立在梨林鎮大許村,由濟源市新大地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實施。試驗田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水利條件良好,土壤肥力均勻,土壤種類為淤土,質地類型為粘土,耕層有機質含量24.7 g/kg、全氮1.4 g/kg、有效磷18.7 mg/kg、速效鉀191.0 mg/kg、pH值7.6。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試驗品種。供試品種為濟源種植面積較大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新麥26。
1.3 試驗設計。試驗田小麥播種方式采用機械寬幅勻播,播幅5~8 cm,行距24 cm。共設置5個處理:處理1,播量10 kg/畝;處理2,播量12.5 kg/畝;處理3,播量15 kg/畝;處理4,播量17.5 kg/畝;處理5,播量20 kg/畝。每處理1畦,面積約1畝。按由南向北順序排列。
1.4 田間管理。試驗田按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草害防控、統一機械化作業的“五統一”技術路線,各項農事操作完全一致。2020年9月29日玉米收獲,隨即進行深耕細耙,每畝底施配方肥(N-P-K含量為20-20-5)50 kg;同時,結合整地用3%辛硫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10月24日播種,播前用奧拜瑞+蕓苔素+吡蟲啉對種子進行包衣,播種時土壤墑情良好;返青期畝追尿素15 kg左右;2020年12月20日澆越冬水,之后根據土壤墑情沒再進行澆灌;翌年4月19日、30日分別進行一噴三防;6月5日收獲。
1.5 調查項目
1.5.1 記載檔案。包括土壤類型、質地、土壤養分狀況、前茬作物、整地情況等,以及冬前、春季苗情長勢,成熟期測產情況,不同時期田間管理措施等。
1.5.2 調查時間。基本苗調查時間2020年11月25日,越冬苗情調查時間2021年1月13日,拔節期苗情調查時間3月31日,測產時間5月31日,6月4日采收麥穗,曬干后稱取粒重。
2.1 不同播量對生育期的影響。通過田間調查,小麥生育進程不受播量的影響,各生育期主莖葉齡完全一致(見表1)。
2.2 不同播量對基本苗和群體動態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播量對田間基本苗影響明顯,隨著播量增大,基本苗增多,各生育時期的群體也增大。在一定播量范圍內,隨播量增大,各生育期的分蘗數、次生根條數增多;當播量增加到15 kg/畝之后,隨著播量增加,單株分蘗數、次生根條數則呈下降趨勢。

表1 不同播量小麥群體動態比較
2.3 不同播量對產量構成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當年氣候及栽培條件下,在一定播量范圍內,隨著播量增大,畝穗數增多,千粒重降低;但當播量超過17.5 kg/畝時,播量增加,畝穗數減少;當播量超過15 kg/畝這個臨界點時,穗粒數呈遞減趨勢。在播量為15 kg/畝條件下,單產最高;之后增加播量,單產降低。

表2 不同播量小麥產量結構比較
綜合不同播量小麥群體動態、產量結構及最終單產等因素,濟源示范區新麥26在10月24日播種,播量15 kg/畝時單產最高,個體發育健壯,群體結構合理,為最佳播量。當播量超過15 kg/畝時,單產雖沒有明顯下降,但播量過大,生產成本增加,群體過大易造成倒伏、病蟲害加重等,種植效益下降,不建議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