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 張 寧 邢世利
(昌黎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昌黎 066600)
為了解決生產中過度施肥、施肥不平衡等問題,利用化肥減量配施生物有機肥增效技術,在昌黎縣新集鎮崖上村進行田間試驗,研究化肥減量配施生物有機肥技術在春甘藍上的應用效果。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用肥料。三元復合肥,總養分≥45%,氮磷鉀配比為15-15-15;粉劑型生物有機肥,有效活菌數≥0.20億/g,有機質≥40%。
1.1.2 試驗作物。春甘藍,選擇近年來種植面積比較大的品種中甘21。
1.2 試驗地點。試驗地點位于昌黎縣新集鎮崖上一村,該地甘藍種植歷史悠久,也是甘藍種植的主要村莊。該村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為輕壤土。在該村核心種植區選取試驗田0.12 hm2,試驗田土壤養分情況:有機質12.6 g/kg,堿解氮74 mg/kg,有效磷45 mg/kg,速效鉀113 mg/kg,pH值為7.3。
1.3 試驗設計。試驗設4個處理,4次重復,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24 m2(4.8 m×5 m)。小區間不留空隙,區組間留50 cm空道,便于田間管理及農事操作,四周圍設保護區。各處理施肥水平:處理1:常規施肥,復合肥50 kg/667m2。處理2:復合肥45 kg/667m2(常規施肥減量10%)+生物有機肥50 kg/667m2。處理3:復合肥45 kg/667m2(常規施肥減量10%)+等量基質50 kg/667m2。處理4:不施肥,空白對照。
1.4 田間管理。試驗田于2021年3月22日整地施肥,處理肥料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3月24日定植,大行距70 cm,小行距50 cm,株距41.2 cm,定植后扣膜并澆水,生長期間澆水2次,追肥1次,667 m2追施復合肥(31-0-9)40 kg。各處理及保護區的病蟲害防治及農事操作保持一致,采用綠色防治大處方,定植前土壤地面殺菌消毒,667 m2用金雷60 g兌水30 L噴施地面殺菌消毒;定植時,隨定植水根施阿米西達,防治黑根、死棵;連作期或包頭初期,噴施度銳1500倍液+阿米多彩1000倍液1次,直至收獲。5月25日收獲,測產驗收,取樣進行性狀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甘藍的生物學性狀的影響。試驗田處理2常規施肥減量10%配施生物有機肥的甘藍植株生長旺盛,植株發育較快。收獲期對各處理每個重復選取有代表性的甘藍5株,進行甘藍重量稱重,取平均值,4個處理4個重復稱重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常規施肥(減量10%)+生物有機肥(處理2)較常規施肥(處理1)、常規施肥(減量10%)+等量基質(處理3)、空白對照(處理4)的單棵甘藍重量分別增加117.75 g、124.25 g、229.75 g。

表1 甘藍單株重量測定結果
2.2 不同處理對甘藍產量的影響。甘藍產量測產調查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田甘藍在常規施肥減量10%的基礎上底施生物有機肥50 kg/667 m2(處理2),比常規施肥(處理1)667 m2增產308.34 kg,增產率10.32%;比常規施肥減量10%+基質50kg/667m2(處理3),667m2增產270 kg,增產率8.92%;比空白對照(處理4)667 m2增產571.67 kg,增產率20.97%。

表2 小區產量統計表
2.3 試驗數據統計分析結果。將小區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經計算,F值>F0.01(F0.05),說明處理間產量差異極顯著,進一步用SSR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處理2與處理3、處理1、處理4相比,產量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3、處理1與處理4相比,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與處理1相比差異不顯著。

表3 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表

表4 差異顯著性測驗(SSR法)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田甘藍在常規施肥減量10%的基礎上底施生物有機肥50 kg/667 m2(處理2),比常規施肥(處理1)667 m2增產308.34 kg,增產率10.32%,增產效果極顯著;比常規施肥減量10%+基質50 kg/667 m2(處理3),667 m2增產270 kg,增產率8.92%,增產效果極顯著;比空白對照(處理4)667 m2增產571.67 kg,增產率20.97%,增產效果極顯著。
通過本試驗充分說明,化肥減量10%配施生物有機肥增效技術在甘藍生產上效果明顯,切實可行。使用生物有機肥不但可以提供一定量的氮、磷、鉀速效養分,用以補充減少的化肥養分;使用生物有機肥還可以提升地力條件,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解決過度施肥、施肥結構不平衡等生產問題;同時,使用生物有機肥不但可以提升甘藍產量,還可以提升甘藍品質,進而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因此,化肥減量配施生物有機肥增效技術在春甘藍種植上可以在全縣范圍大力推廣,首先通過有影響力的種植大戶做示范,引領、帶動周邊種植戶的積極性,通過現場會、培訓會展示試驗效果,提升種植戶對該技術的認識程度,并逐步開始應用,進而改變傳統的施肥方式,解決生產難題,提升地力、保護耕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