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夕,王浩
(湖南科技學院傳媒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6)
瑤族服飾是瑤族文化的一種載體,人們可以從服飾中領略到瑤族獨特的文化。瑤族的男子服飾沉著大氣,具有樸實、精干的陽剛之美,象征著男子精悍剛強的個性。而女子服飾多姿美麗、柔和華美,襯托著瑤家女子俏麗多姿的面貌和賢惠能干的品行。瑤族服飾文化絢麗多姿、異彩紛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瑤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1]。瑤族服飾文化,于2006 年5 月20 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繪本的數字化和交互化成為一種趨勢[2]。與傳統繪本相比交互繪本的表現形式更豐富,閱讀體驗感更好,能帶給讀者沉浸式體驗。兒童交互繪本通過手機、iPad 等移動端設備實現兒童圖畫內容數字化呈現,并通過兒童用戶發布指令完成閱讀的推進,給兒童用戶帶來沉浸式游戲體驗,增強兒童的閱讀興趣。本文探索瑤族服飾文化在數字媒體時代下的數字化傳播、產業化發展,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兒童繪本主要依靠圖形圖像來傳遞和表達主體信息,交互式的兒童繪本呈現出多維度的敘事空間,打破原本純靜態或者動態的表現形式。從兒童的生活中進行取材,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并且在故事中加入轉折,滿足兒童的好奇心。繪本文案的設計和故事角色的設定應該符合兒童的心智發展階段及情感需求,對兒童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兒童具有獨特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鮮明的故事主題和純粹的故事內容更容易被兒童接受[3]。
本繪本的故事創作主要以小男孩阿蠻為媽媽準備禮物為故事線,通過“為媽媽準備什么樣的禮物”為問題引出后續的故事發展,體現瑤族服飾文化中的圖案紋樣。故事人物角色有:小男孩阿蠻、媽媽、奶奶。通過對瑤族服飾文化中紋樣的研究,最終歸納出六種動物放在繪本中,分別是蜘蛛、蝴蝶、青蛙、雞、鳥、狗。
故事梗概:在湘南瑤族的小山村里,有一個小男孩阿蠻,阿蠻想送給媽媽一件生日禮物,于是和自己的好朋友小動物們商量,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制作出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給媽媽。
在視覺設計制作前,根據文本故事情節和韻律,確定配圖頁數和布局的變化以確定閱讀節奏,并且進行交互形式的合理分配。在閱讀習慣中,畫面信息量的多少能夠控制閱讀節奏,想要加快讀者的閱讀節奏時,對應的畫面可以簡略一些;想要放慢讀者的閱讀節奏時,對應的畫面可以復雜、細致一些[4]。根據這樣的閱讀規律,綜合上述文案將繪本分為八個畫面,根據交互繪本的特點,在腳本設計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適合的交互形式。分鏡頭具體內容安排如下表(表1)。

表1 分鏡頭安排
兒童交互繪本在內容設計上需要考慮兒童獨特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使其符合兒童發展認知規律,畫面內容的分配以及畫面與畫面銜接的關聯性和連貫性也是繪本畫面創作前非常重要的制作環節。
兒童交互繪本的閱讀者主要是兒童,根據皮亞杰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研究,兒童對圖形的認知是從簡單到復雜,發展經歷從“點-斜線-弧線-垂直與水平線-亂線-渦線-圓”的過程,到了兒童中期,圓形被認為是一種基本的的圖形。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順序是: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橢圓形、梯形。
繪本中角色的形狀設計以橢圓、弧線為主,圓弧的造型能增加形體親和力,增強兒童對畫面的認知力。繪本的人物角色和動物角色都是較為圓潤的外輪廓,搭配Q 版五官,簡化四肢。明快的色相可以幫助兒童精細地把握各種事物,鮮明的顏色可以使作品呈現出歡樂、愉快的氛圍,增加兒童的閱讀興趣[5]。根據兒童對色彩的認知原理,繪本以低飽和度且活潑明快的色調為主,背景以綠色系為主,突出瑤族久居山林的生存背景。
繪本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瑤寨,主要有室內、室外兩個場景。以樹木為主要背景,根據美術風格統一的原則,對背景的刻畫做了簡化。在色彩上室外以綠色色調為主,室內以棕黃色色調為主,在最后給媽媽的禮物設計在室內,搭配窗戶結合小動物的表情以示趣味性。根據分鏡頭設置,將繪本角色與場景相結合,搭配交互會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
與傳統紙質兒童繪本不同,兒童交互繪本帶有數字化特征的感官表現,還有數字化視聽效果,能為兒童提供更為逼真的沉浸式體驗。在觸感體驗上,現代移動端借助技術升級提供了更多的觸覺感受[6]。交互體驗主要是指通過發布指令,以手指觸摸、語音控制等形式實現畫面效果變化的過程,綜合聽覺、視覺、觸覺這三感的體驗效果,通過豐富的交互體驗開拓讀者想象空間,極大地提升了兒童閱讀時的參與感。在交互形式上,除了已普及的點、劃、搖、移動、多角度變換外,又出現了震動、語音反饋、力反饋等體驗,為兒童通過聽覺和觸覺進行體驗和交互提供了可能性。在繪本的交互設計上還是需要遵循故事發展和兒童認知的規律,設置合情合理的交互情節。
繪本故事情節從小男孩和奶奶的對話開始,通過點擊的形式播放阿蠻和奶奶的對話,這樣的交互設計主要是通過生活化的場景模仿和簡單操作拉近繪本和兒童的距離,有效激發兒童對繪本的探索欲。故事從動物們的討論展開,不同的小動物在說話之前先發出動物的叫聲,如繪本中較熟悉的雞叫、蛙叫和狗叫聲,以刺激兒童大腦中對應的動物形象,從而獲得更強參與感與樂趣。接下來故事的發展由動物根據自身的屬性進行滑動交互,例如通過滑動模仿蜘蛛織布時經緯紗交織在一起的技法;接著蝴蝶、雞、青蛙、狗、鳥通過對瑤族刺繡工藝的模仿,運用滑動的效果來完成紋樣的呈現,在每個紋樣制作完成后都會配有一段語音素材,解說在瑤族服飾文化中該紋樣的寓意。在最后結尾的時候媽媽把阿蠻的禮物穿在身上,通過點擊播放媽媽對阿蠻的夸贊,接著是四個小動物的叫聲。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增強繪本的趣味性,提升兒童閱讀興趣和想象力,以此提升繪本交互的價值。
兒童對視覺影像的觀察力和對未知事物探索欲是兒童繪本創作的先決條件,在兒童交互式繪本設計之前需要綜合考慮兒童的身心特點,本設計主要面向的是學齡期的兒童,這個時期的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已經開始從僅僅停留于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過渡到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相對抽象的概念。根據學齡前兒童認知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特點,在進行兒童交互繪本設計時需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在繪本內容的制定上,應考慮兒童獨特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學齡前的兒童正處于早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根據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和語言理解能力,鮮明的故事主題和單純的敘事內容更容易被兒童接受和理解。在前期繪本的策劃中,就應該考慮文案的敘事性是否是閱讀對象能夠接受的。根據故事情節發展變化,考慮故事在畫面中的分配是否符合閱讀節奏,分鏡頭的設置中交互形式是否符合故事內容。運用簡潔明了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表達出愉快的情感,借助明朗的色彩和有趣的交互形式展開豐富的畫面。
學齡前兒童的智力雖然還未發展成熟,但對相對抽象的概念已經開始理解。產品畫面的設計應注重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以及啟迪兒童智慧和塑造兒童個性等方面。在視覺元素的繪制中建議使用圓潤的外輪廓,搭配Q 版五官,簡化四肢。通過明朗的色彩對情景氛圍進行烘托,簡單明了的構圖使繪本畫面的表達更為直觀,拉近繪本和兒童的距離。
兒童交互繪本用戶的主要活動形式從游戲逐步轉換為學習,在設計繪本交互時需要使用該階段的兒童容易接受和使用的方式,有目的、有規劃地開拓兒童的想象空間。根據兒童思維發展和接受程度的特點,設計適合兒童交互繪本的交互形式,除了已普及的點、劃、搖、移動、多角度變換外,又出現了震動、語音反饋、力反饋等體驗,為兒童通過聽覺和觸覺感進行體驗和交互提供了可能性。
兒童交互繪本是數字時代的產物,在前期策劃中就需要考慮兒童的心智及情感需求,文案的敘事內容應該對兒童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鮮明的故事主題和純粹的故事內容更容易被兒童接受。在文案設計的同時應該考慮,故事內容在畫面中的分配設置,其中包括了畫面的基本構圖和交互形式。在視覺風格和交互形式上通過明朗的色彩對情景氛圍進行烘托,簡單明了的構圖和交互形式使繪本畫面的表達更為直觀,拉近繪本和兒童的距離。通過瑤族服飾文化在兒童繪本中的應用研究,以豐富和創新非遺文化在數字作品中的表現形式,為數字時代下的非遺活態傳承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