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構
(上海僑邁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200051)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物質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不斷變化,傳統以單一住宅為主的社區模式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多元復合社區對于房開企業來說已是一個新的賽道,很大可能未來也會變成一個主流的賽道。作為地產相關行業從業者,在以市場為導向高速奔跑了幾十年之后,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曾經給城市制造了哪些問題,又能提供哪些幫助。
雅居樂中匠金陵花園項目基地位于淮安市洪澤區政府旁,屬于寸土寸金的絕版地段。項目總用地48739.63m2,容積率3.2,建筑限高不小于40m且不大于80m,地上總建筑面積約15.6萬m2。
規劃要求本項目商業建筑比例不小于20%,因此本社區除了12.2萬m2的住宅,還包含24000m2的星級酒店以及7200m2的商業街區。
在城市設計方面,要求尤其注重城市的整體效果以及室外環境的美化,形成城市景觀的地方特色;建筑立面設計體現時代特征的同時,能夠反映地域文化,注重細節,并與周圍建筑相協調。
本項目用地西側為洪澤區政府所在地,配備有環境優美的大型市民廣場;南側為政府相關行政辦公建筑群;東側教育資源密集;北側為大型居住區,由于建成時間較長,區域內建筑老舊,景觀環境普遍較差,對高端居住社區有較高需求,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區位
項目周邊1.5km范圍內現狀商業配套多為住宅底商,立面形象平淡缺乏特色,僅限于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及低端餐飲,迫切需要升級商業環境。
同時,作為周邊短期內唯一可供出讓的地塊,本項目肩負著為區域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周邊市民的幸福指數等多重使命。
本項目以洪澤都市生活新中心為目標,定位為城市更新屬性的時尚型“多元復合社區”,展示未來都市生活模式,整體設計構思上我們提出“鏈接,生態,開放,多元”的4大規劃策略,具體如下:①以提升區域品質形象為己任,縫合新老建筑,延續城市記憶,有態度,有溫度。②整合區域生態景觀資源,與地塊內部景觀形成互動。③開放共享,創造城市公共景觀,激活社區活力,促進城市發展營造。④多種功能和多樣人群融合,為片區的城市發展打造示范樣板。
(1)關于住宅和商業選址,地塊南側與洪澤湖大酒店園林景觀相鄰,景觀資源優越,居住價值較高;地塊東側、北側與道路相鄰,人流量大,展示性好,且對面有現狀商業街,新建商業可與現狀商業產生聯動,進一步提高商業活力和價值。因此,我們將住宅整體布置在基地南側,商業沿北側道路展開,兩者分離設置,避免相互干擾,如圖2所示。

圖2 土地價值分析
(2)關于酒店位置選址。地塊東北角兩面臨路,展示性較好,紅線外規劃有一個交通綠島。同時我們還和政府爭取到了允許本項目將紅線外用地作為酒店的消防車道以及登高場地,為營造高品質酒店的景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酒店設置于此可利用東北角景觀資源,打造開闊的酒店前場空間,增加入口儀式感[1]。
秉承“功能協調、有機融合、共享均好”的原則,規劃形成“一帶”“兩軸”“三心”的整體結構。
“一帶”為基地北側沿徽山湖路的區域商業活力帶;“兩軸”分別為聯系南側園林和北側居住區的中心空間軸、貫通項目東西的景觀軸;“三心”分別為東北角的街角花園、社區主入口的中心花園、以及社區內部生態花園,最終形成有序的多景觀中心的空間體驗[2],如圖3所示。

圖3 規劃結構
項目強調小區資源的公共性、共享性,不僅為本小區住戶提供良好的景觀環境,而且顧及沿街的視線廊道,注重組團開敞空間的布置。在總體上,形成從城市—小區—中心景觀—鄰里空間的景觀層次。在基地東北的街角花園,將項目展示區結合酒店前場設計,利用生態修復、文化感知、活力營造等手法,打造一個多元化的綠色空間來融合周邊場地,提升居住品質,激活商業價值,為城市創造一個開放的、可持續的綠色板塊,如圖4、圖5所示。

圖4 酒店區總體環境效果

圖5 街心花園效果
項目景觀設計不僅體現綠化環境空間的豐富多樣和鮮明的層次感,還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在地塊內設置透水硬質廣場、休閑綠化及亭臺水榭等豐富多彩的游憩設施。通過對空間有意識地壓縮和開放、私密和公共,以及對景觀路線的精心組織,形成了步移景異的感覺,打造優美的建筑空間形態[3]。兩大中心景觀,以外部自然湖景以及內部景觀為核心,充分考慮每個住宅與景觀的視線關系,營造宅中有園,園宅相互襯托的生態社區。
本項目基地東西長南北窄,加之用地紅線不規則,可供建設的用地極為緊張,加上項目周邊現狀建筑復雜,北側小區現狀住宅建筑日照情況惡劣,本項目的建設不能對其產生惡化。解決日照問題是本項目順利推進的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平衡多方關切必然導致推進受阻,一方面嚴重影響項目節點,另一方面將導致團隊帶來反復修改。
因此,在接到設計任務的第一時間,我們就安排設計團隊到當地編研中心充分了解類似項目的日照標準及審批流程;同時要求甲方團隊即刻著手安排對現狀進行精準測繪。在取得以上基礎資料的第一時間,我們將方案根據實際情況做了徹底的調整,使之具備落地性。
項目外部噪聲源主要為來自北、東、西側道路的交通噪聲,項目設計中商業布置在外側,是為住宅社區的第一道屏障;其次采用喬灌木布置在臨街面,形成第二道屏障,另選用隔聲性能優良的建筑材料,這樣交通噪聲對噪聲敏感房間的干擾較小[4]。
(1)建筑布局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合理設計建筑朝向、樓距,使建筑獲得最佳的日照、通風和采光,并根據需要設遮陽設施。
(2)項目嚴格控制建筑體型系數,圍護結構采用優質的保溫材料。
(3)主要功能房間室內進深較小,且有較大側窗,可以保證房間擁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4)建筑平面布局及門窗位置合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風,對降低建筑能耗有利。
(5)適當增大外窗可開啟面積比達到35%,使建筑獲得良好的通風。
(6)外墻主要采用淺色反射隔熱材料,可以減少能量損失,提高節能效率。
(7)不設計玻璃幕墻,不會產生光污染,降低周邊居民抗性。
(8)住宅部分停車采用地下車庫,且地面交通采用人車分流的設計。
(9)商業部分機動車停車場采用生態停車,車位采用植草磚,間隔區域種植綠化,達到遮陰效果。
(10)環境友好,項目場地內人行通道采用無障礙設計,設置有無障礙車位,建筑入口設置無障礙坡道,電梯采用無障礙電梯,并設有無障礙住房,滿足殘疾人的使用要求。
項目由7棟27層、2棟17層高層住宅和1棟16層酒店以及多棟沿街商業建筑組成,商業建筑沿北側道路布置。
根據市場調查結果和市場需求,本項目住宅部分規劃設計以90~144m2為主力戶型,部分190~230m2大戶型,均采用全明戶型空間;酒店建筑主體層數為16層,附2層裙房,高度60.8m,250個標準間規模,5星級標準打造,為一類高層公共建筑;商業部分主要為2~3層小體量建筑,如圖6所示。

圖6 項目總平面圖
項目住宅共設兩個出入口,北側微山湖路設一個出入口,東側渤海路設一個出入口;酒店沿東北道路設置獨立出入口。項目內設養老服務用房、社區活動用房、物業管理用房、商業、公廁、服務用房等多種公共服務設施,且相關設施集中設置位于小區北入口處,能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務,并向周邊居民開放。
酒店外立面形象設計上我們在“洪澤湖風景”中尋找靈感,提取帆船的帆影元素,象征著一帆風順的美好寓意,如圖7所示。

圖7 酒店立面生成分析
通過建筑體量的錯落與穿插咬合,架空與退臺的設計手法,將建筑完美的融入景觀體系,形成統一的整體。主入口的兩層架空,形成了開闊的入口空間,強調酒店的入口開敞性與儀式感,體現了大氣的立面形象。在有限的成本控制下,主體采用真石漆;通過在設計過程中對形體尺度的把握與細節的推敲,打造出只有石材和鋁板幕墻才能呈現出的精致效果。以具有時代前瞻性的新視界,打造現代“城市會客廳”,如圖8所示。

圖8 酒店立面效果
酒店裙房我們做了分離式體量設計,便于先期作為售樓處,方案造型簡潔且富有細節,同時采用漸變圖案穿孔鋁板,有一定的深化難度。
在造型還原度方面,首先我們用草圖大師軟件進一步深化設計造型細節,并根據模型中各構件的具體尺寸精確反映在施工圖中,同時與結構專業緊密配合,通過懸挑、退臺、斜墻等手段去實現各種造型,并且與幕墻公司緊密配合,局部結構設計不好處理的地方由幕墻外掛來實現,最終達到了極高的還原度。
住宅和商業外立面設計上,我們提出“現代都市,江淮風格”的設計理念,提取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的立面設計手法,強調豎向線條,比例纖細含蓄。結合簡約干凈的現代線條,打造有別于常規的立面形式,形成輕奢的立面形象,演繹出完美的“公建性”建筑效果,如圖9所示。

圖9 商業立面生成
本項目綠色建筑星級目標為一星標準。項目居住建筑節能類別為被動建筑,公共建筑節能類別為甲類建筑。在綠建設計方面我們緊密配合集團技術部提出的綠建策劃方案,分別從交通流線、總平面布局、建筑內部平面布局、設備用房隔聲降噪、詳細的節能構造設計等方面在施工圖逐一落實相關措施,到達綠色建筑設計要求。
在多元復合社區項目中,優質資源的分配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課題,開發商、政府、周邊原住民三者任何一方都無法做到將其全部占有;同時,如果將項目置于整個區域的背景中來考慮,各方所追求的價值點則具有高度重合性,完全可能創造出多方共贏的局面。
通過雅居樂中匠金陵花園的設計實踐,充分證明了以開放的心態,做到資源共享以及利益相互讓渡,是取得項目成功的有效手段。在前期設計和后期建設的各個環節,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多方關切,做到“取于城市,還于城市”,方為可持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