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重慶市開州區國土整治中心,重慶 405400)
積極開展土地整治工作不僅能夠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還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把土地整治工作做好。然而目前我國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到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開展[1]。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這種情況。
當前我國土地整治工作在技術方法和系統理論等方面普遍比較落后,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國家沒有對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理論方法進行升級[2]。目前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時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很多都是借鑒國外先進理念,長期下去,我國土地整治工作使用理論和實際工作就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影響到土地整治工作的進展。列舉實例分析:在進行土地整治時,會破壞當地的風景地貌,還會導致很多村民居住地荒棄,使得鄉村土地內的生態調節能力有所降低,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利于文明秀麗鄉村的建設,所以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時一定要對理論方法進行升級,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國外在進行土地整治時,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了詳細研究,并且形成過了科學的理論方法,這些科學的理論方法促進了國外土地整治工作高效開展[3]。而中國在進行土地整治時,由于土地整治工作開始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對土地整治方面沒有科學的認知,只是把土地整治工作當成一種義務,沒有充分了解土地整治的功能和性質,嚴重影響到土地整治的實施機制、系統定位等方面,導致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太過注重項目本身,不重視區域乃至國家發展規劃銜接問題,長期下去,對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質量沒有任何幫助,相關的工作人員一定要注意這點。
目前,在鄉村內進行土地整治是一項不小的工程,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必須要做好新型材料和技術的引進工作,以便形成多目標性的綜合方面技術[4]。傳統的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在鄉村的耕地土地面積上有所增加,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整治工作逐漸以土地耕地開發和周邊環境保護為主。需要大量的新型材料和技術的支持,才能使土地整治工作開展得更順利,列舉實例分析:在開展鄉村農田路面整治工作時,可以使用資源節約型的砂石;針對農業坡面可以使用友好型的護坡材料。這樣就不會對農田坡面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對已經污染的農田土壤能夠進行很好的修復。若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充分運用新型材料和技術,不僅能夠很好地保護農田耕地,而且還可以把當地農村的環境保護好,不會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另外,這些新型材料和技術還具有節能減排、減低成本等優點。然而在實際的土地整治工作中這些新型材料和技術還是很欠缺的,國內許多地區仍然在使用傳統的材料和技術,沒有引進新的技術,同時行業內的人員還不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等,所以沒有把新型材料和技術普及開來。
在進行土地整治時,目前很多人都意識不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導致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頻繁發生,使得土地整治工作開展受到了限制[5]。而且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很多人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沒有把當地的生態系統、鄉村景觀等因素考慮進去,對鄉村文化造成了破壞。具體而言,在進行土地整治時,相關工作者雖然懂得參考一些文獻資料,以及學習使用其中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但是,在實際工作時,因為為考慮到相關資料與自身所處環境的以及實際所整治土地的差異性,所以導致開展的土地整治工作不僅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還對當地的現有良好土地、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在對土地進行整治的過程中,會改變土地的格局和利用類型,所以會影響到土地整治區域內的植被、大氣、水資源等方面,從而使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受到影響。在對土地進行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要只把土地整治工作當成一種義務,要考慮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整體性,才能更好地開展土地整治工作。要做到上述要點,就需要相關工作者提高自身對于土地整治生態系統方面的理論認知。對此,相關建設人員可以進行相應的理論學習,還可以外聘相關的專家學者,組成工作小組,并在工作小組的共同勘察之后,再開展相應的工作。
在開展省域或者全國的土地整治生態建設工作時,建設人員不僅需要把綠色基礎網絡體系構建起來,而且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把土地整治工作的重點內容確定下來;在開展縣域、市域的土地整治生態建設工作時,需要注重區域景觀多樣性保護工作,將土地整治區景觀生態工作布置好;在開展村域、項目的土地整治生態建設工作時,建設過程中需要注重提高土地綜合生產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多關注景觀斑塊的生態化方面。要是土地整治工作的規模比較大,需要把生態安全保護意識樹立起來,按照實際情況和工作開展的目標來進行生態功能的優化,從而將土地整治工作的文化生產以及生態功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提高耕地產能的穩定性,讓土地整治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功能。
土地整治學科需要和恢復生態學科、景觀生態學科等學科結合起來,這對建立土地生態整治的技術體系和理論體系有很大的幫助。相關人員需詳細研究土地規劃、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領域,如此可以有效地推進土地生態整治的技術體系、理論體系的建設工作。相關人員需要把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標和內涵弄清楚,還要把土地整治的模式、理念等方面分析明白,結合相應的實踐工作,逐漸形成土地整治工作的研究體系。而在實際開展土地整治之前,相關工作人員首先需要針對所整治的區域進行充分的調研,然后基于所在地域的環境生態情況、鄉村特點,進行相應的規劃。具體而言,需要調查當地的地形、氣候、風害,然后分析所整治土地在當地的地域位置,受上述情況的影響情況。然后再基于所整治土地的土壤情況,確定可以選擇的相應植物類型,最后再基于當地的資金、人力等情況,確定科學、完整的方案。通過這樣的方式,相關人員可以構建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理論體系,進而開展相應實踐活動。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為達到工作過程符合生態文明的目的,工作者需要積極應用和探索新技術及新材料。例如,針對土壤中溶解的有害成分,若是使用化學試劑,那么不僅花費容易變大,而且化學試劑的量也難以把控,容易造成其他的化學污染。對此,便可以應用“微生物”分解、轉化的方式。即針對所整治土壤中所含有的特定有害物質,使用特定類型的微生物,借助微生物將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分解、凈化。相較于化學試劑,微生物整治法的效率相對更高,且不容易產生其他的生態污染。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微生物降解法可能因需要針對性的品種而產生較大的花費。
土地整治并進行生態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相關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適應,以此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及生態文明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參考。例如,在土地整治之后,需要對被整治后的土地進行后期的管理和維護,并記錄下整治措施在往后對土地產生的各類影響。具體如,在以微生物對土地進行整治之后,相關工作者便需要對當地的生態進行定期的取樣分析,以此分析所投放的微生物對當地生態的影響情況。在后期管護過程中,相關工作者還可以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實踐。例如,在被整治后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植被恢復等情況的研究分析。即通過控制水肥、農藥、植被類型等因素的差異,了解上述因素與被整治土地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以及當地居民對被整治土地的認知變化。在相應實驗之后,相關人員需要將觀察到的內容以及實驗得到的數據,以研究資料等形式總結出,以此支援其他土地整治工作及生態建設活動。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農村、自然的環境生態問題是重中之重。我國的土地整治相關工作者,應當對工作中現存的問題有深刻的認知,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踐行相應的策略。如增強自己的理論認知、積極引入應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在工作中著重生態文明的體現。如此,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便能夠有效、良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