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黑龍江工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經濟轉型是促進教育轉型的基本動力。現代教育應始終為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而服務。現階段,我國正步入以現代產業與高新科技為引領的發展階段,為全面落實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方略,急需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最為緊密,我們要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育方式,從而實現現代職業教育與社會產業建設的充分銜接,滿足行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為充分理解產教融合下培養模式的創新“驅動力”,學校應對“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以及“職業教育”的概念有深入的認識。職業教育以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知識、職業情感為育人內容,以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為育人目標,有別于傳統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擁有較高的職業針對性。[1]結合實施場域,我們可將職業教育劃分為“社會職業教育”“學校職業教育”以及“企業職業教育”。其中學校職業教育涵蓋“應用型大學”“高職本科”“高等專科”以及“中等職業院校”等類型。產教融合是一種行業與學校結合優勢資源,以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為引領,以共贏互利為動力,以產學研開發為舉措,實現教育、產業內部各要素深度融合的實踐模式。培養模式是對培養人才過程的總體概括與表述,涵蓋管理、構建及設計等內容,通常由“評價方式”“管理模式”“課程形式”“教學形式”“制度體系”“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培養理念”等要素構成,擁有可效仿性、多樣性、開放性、中介性、目的性及系統性特點。
在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驅動力”主要由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構成。首先是外部動力。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實際情況下,知識生產逐漸從傳統的“學術范式”發展為“應用范式”。職業院校應加強與行業協會、企業、政府的深度合作,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方法及體系的創新進程。當前,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一般是建構在“知識生產”的框架下,課程建設以學科理論為抓手,教學場域擁有較高的封閉性。然而學術范式易導致企業實踐與知識生產難以獲得全面的銜接,造成人才培養規格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應用范式可以為生產要素與知識傳播的全面銜接,提供依托,讓知識充分地融入實際生產中。因此在應用范式的引領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將會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使人才培養更契合社會的發展要求。
其次是內部動力。通常來講專業建設是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到人才培養的不同環節中。但職業院校由于其辦學定位及教學理念,導致辦學類型限定了專業建設的方向。
對此,職業院校應通過產教融合,將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充分滲透到生產實踐中,以此實現專業建設與學生培育的系統統一。專業是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載體,專業設置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崗位權與職業群所要求的技能與知識著手,從而讓培養模式得到科學的、合理的變革,使其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與社會發展趨勢。[2]
職業院校要想深化產教融合,就應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參與教育的功能,培養出契合產業發展訴求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從1991年國務院頒布的《有關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到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明確了職業教育應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3]基于我國產教融合的政策指引,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應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較為成熟、形式多樣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培養更具針對性、實效性。一般來說,自2002年開始,我國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主要經歷了訂單培養、頂崗學習、產教融合等階段,在產教融合的視域下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我們應抓住以下關鍵點。首先是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應實現標準統一。為統籌資源,幫助學生考取更多優質的職業技能證書,獲得相應的崗位認證,院校必須結合技能等級標準,邀請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考核標準及認證標準。其中考核標準應包括“素質”“技能”“知識”等;考核形式應包括素質考核、技能考核、知識考核。教師應將“畢業論文”“實訓實習”“理論學習”等信息進行匯總,并經技能鑒定機構的審核,為學生群體頒布證書,從而實現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標準的有效融合。[4]其次是生產實踐與課程建設的充分銜接。職業院校應結合崗位標準,將企業生產制造內容轉變為項目任務,要求“學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實施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充分體驗項目、認識項目,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換言之,就是將崗位工作發展為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切實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再次是企業人員與專業教師的融合。在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院校應將院校所擁有的科研人員、教學名師與企業管理人員、技能大師及能工巧匠,融合起來,共同構建教學隊伍,讓教學隊伍在相互溝通、協同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最后是企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融合。職業院校應結合企業崗位需求明確并制定培養目標,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產業學院,發揮校企雙方的育人優勢。例如在產教融合起始階段,職業院校與企業可以通過訂單班的形式,結合企業需求定制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突出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中的“雙主體”地位。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創新中,緊緊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考核標準及課程建設等關鍵點,有助于實現培養模式的革新與創新,但在創新實踐中,職業院校還應緊抓社會發展實際、院校辦學特點,讓培養模式創新,更具針對性。
首先是創新組織治理結構。現階段,產教融合在推進職業院校培養模式優化與要素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直接作用于現代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與治理結構。其一,職業院校應從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視角出發,創新治理結構,將企業納入院校的管理架構中,重新塑造職業院校的組織結構體系。其二,將組織治理與產教融合進行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治理結構中的作用,為形成產教融合共生的運行機制來奠定基礎。其三,構建協同共生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包括構建聯系制度與治理機制,以此突出校企雙方在職業教育中的雙主體地位。[5]其四,構建聯動的治理結構評價機制,著重評估運行機制的效用與功能,突出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責任,持續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其次是完善育人機制。為實現行業需求與培養目標的充分對接,需要職業院校從以下兩方面出發,完善育人機制。其一,完善制度體系。職業院校應通過構建體制機制的方式,全面實現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目標”。其二,構建目標調整機制,增強院校服務企業的功能。行業專家、專業教師應組成“調研團隊”,進一步調研當地企業的“用人需求”,并對培養目標進行靈活性調整。其三是構建網絡教育平臺,通過征集人才培養需求、企業發展動態等方面的信息,深化課堂教學與企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實現校企雙方的協同發展。
產教融合要求校企雙方共同承擔起人才培養的責任,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優化并改進職業教育體系,使學生能夠在“學練結合”的前提下,獲得“知識”“經驗”及“技能”的三重提升。而雙導師制度是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育人功能的現實表征,要求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同實施教育活動。在理論傳授的過程中,學校教師既要“指引”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到生產實踐中,提升理論知識應用的質量。兼職教師應負責實踐實習活動,通過開展各項實踐課程,指引學生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增強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并且通過反復的實踐訓練,提高青年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論應用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與知識,契合時代發展需求。
此外,在雙導師制度下,校企雙方應注重教師溝通交流平臺、機制的搭建,或者構建網絡溝通體系,讓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各項教學工作充分融合起來,使其得到充分溝通和交流,進而通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合作交流等方式,共同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達成“教學相長”的目標。當然,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也可以通過共同構建教師評價標準的方式,讓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的評價目標統一起來,使其自覺、積極地加強對彼此的聯系和交流,從而在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例如兼職教師可以在專職教師的幫助下,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專職教師可以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首先是優化培養標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為強化校企交流,滿足企業員學校的發展訴求,應從“綜合能力”“專業能力”“基本能力”等角度,優化培養標準。一是綜合能力。學校與企業應在突出主體地位,履行主體責任的前提下加強資源共享,盤活辦學活力,進而通過制訂“學分轉換標準”,實現專業學分與技能學分“互認”,提高學生獲取專業技能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二是優化專業能力的標準。學校應結合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企業專業技能與學生專業能力標準的有效銜接。三是優化基本能力標準。職業院校應積極調整并優化專業課程的內容體系,強化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通用能力。
其次在專業建設層面,學校應根據社會企業的經濟發展趨勢及行業發展動態,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和學科結構,實現生產實踐和專業建設的有效銜接。一是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突出職業特性。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專業結構是依據學科體系劃分的,缺乏鮮明的職業導向。對此,學校應通過職業分析、崗位調研,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科專業。二是將“崗位訴求”“企業需求”與“專業建設”融合起來。職業院校應面向區域行業企業,構建出動態的調節機制;應明確行業及企業的最新發展訴求,推動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的深度融合。此外,職業院校還應發揮產教融合在專業建設中的促進價值,通過校企共同構建專業,實現生產過程與培育過程、崗位標準和教學內容、產業與專業的有效對接。
在產教融合的視域下,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需要突出校企雙方的主體地位,使其形成命運共同體,進而通過“標準優化”“專業建設”“雙導師制度采用”“治理結構創新”及“育人機制完善”等措施,創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院校的健康發展,為我國職業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