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穎,葉曉華
(1.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2.菲律賓克里斯汀大學國際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3.云和縣財政局 浙江 麗水 323600)
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9.8%[1],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影響最廣泛的領域。財會行業作為商業的核心元素,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傳統會計“記賬、算賬、報賬”的核算流程已可被財務機器人替代,會計的職能領域也從核算逐步向內部控制、投融資管理、戰略決策等高端層面拓展,財務工作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作為為財會領域輸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如何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構建“政府主導、行業引領、校企聯動”的產教融合新生態,挖掘和調整財會育人新內涵,確保培養出適應新商科時代的會計人才,已成為當前會計職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技術賦能重塑了企業的財資價值鏈、財務供應鏈和交易關系鏈,通過構建“數智技術+網絡協同”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不但能實現財政、金融、稅務的集成,還能實現客戶、合同、采購等業務系統的集成。
財務軟件的普遍應用已使會計職業領域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報稅等內容。隨著業財融合的深入發展,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與企業經濟業務進一步融合,內部控制、績效管理、財務預測、財務分析、財務決策支持等管理會計職能進一步凸顯,會計人員的工作從重核算輕管理,朝著為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方向轉變。
2016年,德勤與Kira Systems聯手推出的“德勤財務機器人”H5吹響了會計行業革命的號角。通過設計自動化、智能化流程,財務機器人可迅速處理需耗費大量人力的重復性操作,既提高了會計數據的質量,又解放了會計部門的生產力。“數智技術+網絡協同”的財會管理新模式,使得財務信息更趨向數字化,財務核算與分析更趨向智能化,從而使財務共享服務成為發展主流。
傳統會計工作嚴格遵守財務準則,合理準確地對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披露對利益相關者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履行受托責任義務。而在新商業背景下,面對不斷涌現的新業態,財務人員業務處理的環境變得復雜,決策的不確定性增加。現在的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財務、審計、稅務等專業知識,還要熟悉財經法規、內部控制、金融等其他知識,更要知曉企業業務特點、生產流程等方面的內容,向復合型財務人才轉變。
數字經濟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新技術的應用,能熟練使用先進技術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或解決財務實務中面臨的難題,還要深刻理解新技術給企業運營和財務工作帶來的巨大影響。例如對機械重復性的工作進行流程再造,利用RPA技術替代人工勞動,這樣不僅可提高質量還可提升工作效率。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從海量信息中快速挖掘數據內部特征和規律。
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使各城市、各國家之間的距離被縮短,新商業背景下的共享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企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擁有足夠競爭力,首先要提升對自身資源的利用率,保障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會計作為管理的重要分支,需要有足夠高度的大局意識和協作意識,加強自身和其他部門的溝通協作,為企業發展賦能助力。
面對新商業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好產教融合,提升專業教學實踐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會計專業群人才培養的重點。
會計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在新商科背景下,對教師、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有了更高要求,有效的產教融合對教師能力提升、學生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數院校會計專業群產教融合流于形式,以我校為例,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疲于授課,沒有多余精力和時間下企業實踐鍛煉,即使安排了暑期下企業,也會有新課備課、教學能力比賽等其他事務影響下企業效果。二是崗位的特殊性使得會計能夠接觸到企業的商業秘密,而企業出于各種原因不愿透露,使得下企業師生只能從事簡單工作,達不到實習效果。三是管理部門缺失,致使企業未能向學校提供有效實踐崗位,或是學校沒有安排相應實訓引入企業師資。
產教融合中的“產”是指產業,“教”是指教育,其內涵是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但目前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態。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辦學立場和利益訴求不同,學校作為教育主體,主張相對自由、寬松的校園文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學課程,學習氛圍輕松愉快;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更強調紀律、服從以及內部凝聚力,會計工作涉及企業利益分配,內有部門審計,外有稅務監管,崗位壓力相對較大。二是部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是希望獲得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而很多職業院校的人才質量還不足以滿足企業訴求,存在實訓水平與市場不匹配,課程內容與行業相脫節等問題。
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依托地方資源,而欠發達地區工業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制約了產教融合的發展。以我校為例,麗水位于浙西南革命老區,產業相對薄弱,2021全年GDP僅占杭州的9%。企業類型大多為小型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對人才的需求也不迫切。同時地方政府對產教融合的支持力度也有限,有的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是為了應對政府完成任務,有的是為了緩解用工不足,并沒有把促進職業教育發展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同時,出于逐利性本質,一些企業在與學校的溝通洽談中,還會要求學校無償派遣學生充當免費勞動力,違背產教融合本質。
產教融合是教育全過程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是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技術支持等方面互相支持的長期過程[2]。我校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產教融合。
政府既是辦學者,又是管理者,是連接校企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學校通過積極參與地方政府項目,結識更多企業,拓寬合作渠道。以我校會計專業群為例,與政府的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積極參與政府項目,例如在市財政局領導下,牽頭組建教師團隊參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每年指派專業教師參與財政審計檢查,建立良好口碑;二是積極承接人才培養項目,例如從2014年開始,我校受財政局、人社局等單位委托承擔麗水市會計領軍人才的選拔及培養工作,共培養近200名會計專家,通過鼓勵在校教師跟班學習,參與論壇,入企調研,與當地會計專家建立深厚友誼,為產教融合的進一步拓展打下基礎。今年4月,我校與云和縣財政局合作成立產教融合工作室,依托云和縣會計專家庫,建立了“教師+會計專家導師“的產教融合聯通機制,在制度上打通了產與教的邊界,保證了產教融合的有效性。
科研是產教融合的深度體現。近年來,我校會計專業教師與會計實務專家組成課題研究小組,先后完成了麗水市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云和縣會計人才培養使用路徑研究、管理會計應用試點以及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化建設研究等課題項目。合研課題不僅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還使教師深入了解了產業的發展趨勢、技術的應用情況以及企業的用人需求,增強了職業院校對勞動力市場和產業技術技能變化的敏銳度。有了深入的市場調研,教師在后續的課程建設中更能做到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對接、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將課程內容與典型工作任務相對接。同時,在課題調研過程中,還會組建學生團隊參與其中,使其有機會面對面接觸到會計專業人士的思想和建議,既能使學生在后續學習中用企業的用人標準約束自己,也有助于拓寬其知識層次,開闊眼界。
為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效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高職院校應積極與地方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企業用人情況及經營困境,謀求與其開展合作。麗水地處浙西南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數量、規模和層次存在先天不足,加上財會專業自身崗位的特殊性,企業接受實習生的規模有限,使得我們更應主動出擊,維護好與行業龍頭企業以及事務所的合作關系。
產教融合不僅體現在每個項目的合作層面,更要深入到組織系統的交叉融合層面[3],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組建由行、校、企專家構成的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打通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應用、職工培訓等關鍵環節的合作,把更多社會資源轉換為育人資源。此外還應主動邀請企業參與學校的協同育人,例如共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確保育人目標不偏離;共同構建課程體系,確保人才對應企業需求;共同制定課程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融入工作環節,體現行業發展趨勢;共同建設生產實訓基地,確保教學情境真實化等。
學校與企業各有優勢,高職院校有具備科研攻關能力的教師,企業則面向市場,對前沿科技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雙方應注重優勢互補,成果轉換,增強企業獲得感,形成區域效應。例如,做好課程開發,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從傳統財務分析向經營管理數據分析拓展,通過校企合作開發新商科背景下的財務技能在線課程,推動課程市場化,助力教師成長;強化教學改革,把傳統的基于學科體系灌輸專業知識轉向基于行動體系培養學生勝任未來產業新工作的能力[5],將財會崗位的關鍵技術和真實任務轉化為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設計和實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