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茗,夏 雪,郭曉菲,涂 坤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已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1]。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求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各行各業發揮其重要作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同時,黨中央國務院將“穩就業”“保就業”列為“六穩”“六保”之首。而“十四五”規劃則進一步強調了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1]。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階段,要求結合產業需求,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結合技術發展,更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結合學生志趣,創新工程教育方式方法等[3]。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這必將帶來高校人才培養的變革,要求高校培養出一批專業基礎牢、實踐能力強、創新素質高、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同時,這也為畢業生就業帶來新的機遇。
我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不論規模還是增量,均不斷創歷史新高,且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出行生活。在當前的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經濟社會發展雖逐步復蘇,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不少企業面臨著生存和發展困境,招聘崗位大幅縮減,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就業形勢嚴峻。
不少畢業生感到茫然、焦慮,沒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往往帶著試一試、碰運氣的心態“撒網式”地投遞簡歷,有的甚至以“等、靠、撿、要”的心態遲遲不肯付出行動。有的畢業生不能準確定位,不能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和特長優勢,制定科學可行的求職目標,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職狀態,這不僅會消磨自身的求職激情和自信心,還容易錯過優質企業和崗位,最后成為“就業困難戶”。
許多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大環境和形勢認識不充分,對自身無清晰長遠的規劃;部分學生隨大流,選擇考研,也不考慮這個選擇是否符合自身實際情況;有的則是家里親朋好友希望自己讀研,也就聽從建議,缺乏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這些都是造成首次考研失利后選擇“二戰”的學生越來越多的原因。
不少畢業生無論求職簡歷、求職禮儀還是面試,都缺乏扎實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導致應聘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簡歷整體不美觀,要么過于普通,要么過于浮夸,風格選擇不恰當;簡歷內容要么空洞,要么過于繁雜,缺乏層次和邏輯,重點、亮點不突出;同一份簡歷,多次重復投遞,未結合應聘企業和崗位特點,針對性的修改。這些都是簡歷制作和投遞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面試時,不注重儀表和著裝,穿著隨意,用詞不當,給企業人力留下不重視、不上心的印象;未提前“做功課”,對面試類型和形式、注意事項不了解,面試過程中顯得緊張而慌亂;面對面試官的提問,不能從容應對、甚至事倍功半。
畢業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企業較為重視的核心職業能力之一,也是企業普遍反饋畢業生較為欠缺的能力。如何培養畢業生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創新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許多高校的實踐環節難以開展,學生們無法去到現場開展畢業實習等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教材的“特殊性”,當前,高校教材更新普遍較慢,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較為陳舊,難以適應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及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而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各行各業的發展也十分迅猛,尤其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將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顛覆性”的影響,隨著“5G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智能制造等將成為下一代技術變革的核心,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高校人才培養難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緊密結合行業技術發展,將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過程,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課程和教材資源,打通“最后一學里”[3]。把握好“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適時增設新專業,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針對產業發展、戰略方向、關鍵核心技術等,聯合地方政府、關聯企業共建新型研究平臺。
當前,不少高校都開通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通識課程。授課教師大多為高校輔導員,這些人畢業后直接留校,并無校外實際就業經歷,且他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對課程認識和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導致授課質量和效果參差不齊,很多都成了學生眼中的“水課”。要解決此問題,一是要加大對授課教師的培訓,進一步提升授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使其掌握必備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并嚴格把關授課教師“選拔和準入”;二是要加強教風建設、規范教學過程,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嚴格實行開新課試講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強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三是要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制定科學可行的考評辦法,加大對課程的總結與考核,不斷改進授課方法。
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動員學生積極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等創新創業賽事,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在受疫情不確定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采取虛擬仿真教學、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等方式,加強學生實習實踐,尤其是涉及專業相關的實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強組織領導,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學工辦主任、輔導員、班主任、導師等任小組成員,定期召開就業工作例會,通報最新就業工作進展,研討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制訂詳細的工作方案,確立清晰的工作目標,劃撥專項就業經費,實現“機構、人員、經費”三到位。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責任落實,構建校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導師等多主體協同互動機制,全員參與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進一步完善激勵考核措施,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激勵、考核和督促,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實效,開創就業創業工作新局面。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把畢業生就業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就業指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4],幫助學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合理調整預期,盡快適應網上招聘形式,主動參加網上招聘。通過“課程思政”“本科生導師制”“優秀校友分享會”“班級黨團建設”等活動,不斷加強“就業思政”工作,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的理想信念,引導畢業生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去,勇挑重任、不怕吃苦,積極到重點行業、到西部基層、到中小微企業就業[5]。
通過高校就業網站、高校微信公眾號、各類官方就業平臺等廣泛搜集畢業生招聘信息,根據畢業生求職意向,向畢業生進行個性化推送。引導畢業生積極參加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網絡雙選會等活動,充分利用好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等平臺,加強線上線下求職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求職面試技巧。定期召開線上線下專題會議,加強對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三支一扶”“特崗計劃”、選調生、參軍入伍、創新創業等政策的宣傳解讀,幫助畢業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效應,實現“政策-崗位”精準對接。鼓勵畢業班輔導員參加各類就業指導培訓,提升個人就業指導能力與服務水平,打造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師資團隊。
當前,全國疫情形勢有所緩解,應充分利用好這一“窗口期”,制定單位走訪調研計劃,積極訪企拓崗,穩定傳統行業,開拓新興市場。走訪畢業生就業的重點行業、重點單位、重點區域,與用人單位、畢業校友面對面座談,發放企業調查問卷和校友調查問卷,了解單位發展現狀、單位用人需求、校友發展現狀等,為今后的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可與用人單位共建“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而隨著學科發展和形勢變遷,對于畢業生就業的非傳統行業和單位,也應加強聯系和溝通,積極走訪,進一步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搭建新型就業平臺,豐富畢業生就業的“崗位蓄水池”。
全面掌握畢業生就業狀態,做到情況清、底數明、數字準,建立專門的工作群進行分類指導,包括考研調劑群、考研二戰群、出國留學群以及求職就業群。掌握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疏解畢業生消極、焦慮的情緒,重點關注就業困難群體,包括學業困難、心理有問題、身體殘障、少數民族等畢業生,建立就業困難群體臺賬,實現“一生一策、精準掌握、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