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國內政治生態已迥然不同,就像《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所概括的那樣:“剎住了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一些歪風,糾治了多年未除的一些頑瘴痼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
《決議》還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抓起。”此語一針見血。剩下的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該如何確保它得到不折不扣的正確執行?
種種跡象表明,有個別黨員干部走著走著就忘了反“四風”的“初心”。
有的,忘了“四風”究竟是什么,或者偷換概念,把反“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變成了反“兩風”(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于是,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似乎銷聲匿跡或者一時轉入地下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卻換副馬甲,堂而皇之繼續橫行。
有的,則把“群眾”簡化為“體制外群眾”(普通老百姓),忘了還有“體制內(或組織內)群眾”(無職無權的普通黨員和一般公職人員)。正如王躍文小說《蒼黃》中良心尚存的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李濟運所認為的——“普通老百姓不好對付,對待干部就好辦多了?!边@里的“干部”,指的就是那些無職無權的普通黨員和一般公職人員。在重拳整治之下,如今,敢于正面壓制“體制外群眾”的已經很少了,可個別領導干部對“體制內群眾”的強迫命令,則習焉不察,以為天經地義,更不會承認這是官僚主義。有多少發展大計,就這樣被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所耽誤!
還有的,則避重就輕。把反“四風”等同于“只要不貪不占不奢靡浪費”就可以交差了。至于《決議》所指出的昔日一些地方“選人用人風氣不正” “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較為普遍存在”,因其摸不著看不見、難以“查有實據”,被個別領導干部有意無意略過不提。
無數歷史經驗證明,群眾耿耿于懷“念念不忘”的事,倘若一些手握權力者視而不見“毫無回響”或避重就輕“虛假回響”, 那么即使他們“群眾路線”喊得再響亮,實質上他們也還是與群眾離心離德。
幸好,無論如何,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終究是上不得臺面的東西,人人喊打,充其量只能藏在陰影里,只要“獵人”一認真,就難免成為過街老鼠,倉皇覆亡。
315850033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