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僅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不忘無產階級的革命本色,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而且還對下一代言傳身教,嚴格教育。這一點從他們送后代親屬下基層鍛煉即可得見,這些事例俯拾皆是,十分令人敬佩。

毛澤東:你應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
1946年春,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回到日夜思念的父親身邊。久別重逢的父子坐在一起,親熱地交談起來。毛澤東詳細詢問了毛岸英在蘇聯學習和生活的情況,毛岸英則傾訴了19年離別的種種遭遇和對父親的思念。最后,毛澤東說:“你在蘇聯長大,進的是洋學堂。對國內的生活你還不了解,缺乏實踐,應補上這一課。”說到這兒,他思忖片刻,繼續語重心長地說,“理論只是知識的一半,你光有外國的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才行。中國還有個學堂,就是農業大學、勞動大學,你應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在那里能學到外國學不到的有益的東西。過些時候,我給你找個校長。”
毛岸英領會了父親的意思,爽快地答應:“好,我也想去農村參加勞動,向群眾學習,鍛煉鍛煉。”
不久,毛澤東把毛岸英帶到“校長”——陜甘寧邊區的一位勞動模范跟前,并介紹說:“這位就是校長,你過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來要吃中國的小米,可養人哩。”隨后指著毛岸英對勞模詼諧地說:“我現在給你送一個學生,他上過外國的大學,沒上過中國的大學。我拜托給你,請你帶他上咱們中國本土的‘勞動大學’。”
臨行前,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叮囑毛岸英:“你要和老鄉們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勞動,從開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來,等你‘勞動大學’畢業了,再上‘延安大學’,好不好?”
“嗯,很好。”毛岸英痛快地答應著。毛岸英換上毛澤東送他的打補丁的衣服和鞋子,背上一斗半小米和幾斤菜籽,來到南泥灣開始上勞動大學。
其間,毛澤東利用去南泥灣視察工作的間隙,特地看望了毛岸英。他發現兒子的手依然無繭時,嚴肅地說:“你還不能畢業呢!”并指著那位勞模手上的血泡老繭說,“他是你的教授,你要好好向他學習。”毛岸英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從此,毛岸英牢記父親的諄諄告誡,有意識地加強鍛煉,吃苦耐勞,用心學習。他起早貪黑地同老鄉們一起掄大撅頭,起圈裝糞,施肥犁地,學著干各種農活兒。每次從山上勞動歸來,他還總要捎回一捆柴禾,送到烈屬軍屬家。
1946年下半年,由于胡宗南部進攻延安,形勢緊張;加之要學的農活基本學會,毛岸英回到毛澤東身邊。毛澤東看到兒子曬得黑黑的皮膚,摸著兒子手上結滿的一層層厚厚繭子,十分滿意,高興地說:“你學習成績不錯嘛!不過,今后還得繼續鍛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又先后安排沒有農村勞動經歷的大女婿孔令華、小女兒李訥分別到北京郊區黃土崗公社、井岡山中央辦公廳“五七干校”參加勞動,接受鍛煉。從中足見毛澤東不僅注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而且還特別注重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認為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學問才會更廣博,更深厚扎實。
毛澤東正是這樣注重正確教育培養子女,帶頭送長子去廣闊田野之“勞動大學”經受艱苦錘煉,才贏得廣大軍民的尊敬,也使得子女深深明白了勞動光榮,同勞動人民建立起魚水般的感情,從而茁壯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劉少奇:你是革命者的后代
劉維孔是劉少奇的侄孫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1957年高中畢業,她一直在劉少奇身邊讀書生活。劉少奇看著她長大,對她打心眼里疼愛得很。劉維孔當時一心想要考取大學繼續深造,可是因成績不夠而沒能考上。
劉少奇知悉這件事后十分關心。他專門找到劉維孔談心,詢問她今后的打算。劉維孔說自己想去廣州找父親,在那里繼續復習一年,再考一次。
對于這樣的想法,一向疼愛她的劉少奇并不贊同,對后輩的思想與志向,劉少奇抱一種嚴愛的態度。他經過一番沉思之后開導劉維孔:“你是革命者的后代,應該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你回家參加農業生產,好不好?”劉維孔原先完全沒有務農的思想準備和工作取向,對于叔祖父的這個建議她選擇沉默,沒做回應。
劉少奇看出劉維孔思想一下子通不了,便耐心地教導她:“我們應該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國人說我們貧窮、落后,我們就應有志氣,使祖國富強起來。我們這輩人把反動派打垮了,以后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責任,就落在你們這一輩人的肩上了。現在,農村要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一批有文化的農民。你有文化,應當回家去,立志改變家鄉的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這是光榮的,一定會記載在歷史上。”
劉少奇哪能不知道,當時只要能考上大學,就能留在城市。但他希望自己的后輩都能夠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他還專門囑咐夫人王光美找了一些有關農業勞動方面的書籍送給劉維孔;在劉維孔即將離開北京時,劉少奇又一遍遍地囑咐她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可能遇到什么困難,提醒她說:“不要過早當干部,要盡力幫助老百姓。”
劉愛琴是劉少奇的長女,在談到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時說:“不少人以為我們是國家主席的子女,肯定處處受照顧享福。殊不知父親對我們都是從嚴管教,有時甚至嚴厲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年2月,劉愛琴的黨員預備期滿了。劉愛琴覺得自己從小受苦、吃苦,又經過反法西斯戰爭艱苦環境磨煉,在紅旗下成長,入黨轉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劉少奇知曉后卻明確表示反對。他覺得女兒回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雖然政治思想、工作學習各方面都有所進步,但是應該對她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女兒只有在政治上得到進一步鍛煉,思想上更加成熟,生活上更加注重艱苦樸素,達到“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方可入黨。對此他找到女兒談了自己的想法,提出“要正確地對待轉正問題,要繼續接受思想改造”,并在學校班級黨支部成員到家里征求對劉愛琴轉正問題的意見時講明了自己的觀點。最后,在劉少奇堅持對女兒嚴格要求的意見下,組織部門按照黨章的規定,沒有讓劉愛琴轉正,并取消了她預備黨員的資格。盡管此事對劉愛琴打擊很大,但是事后她開始認真思考父親的教育,努力克服以前“自來紅”的優越感,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1958年,她主動響應國家機關干部下放邊疆的號召,去內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終于在1965年光榮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1960年,劉愛琴從內蒙古回北京探望父母,她向父親反映自己的房子被水淹了,盡管向有關部門多次提出調換請求,可均未得到回應,希望父親能夠替自己打個招呼,解決住房問題。劉少奇雖然心中對女兒很心疼,但仍然明確回答:“群眾能住的房子,我們也應該能住。不能因為你是國家主席的女兒,你就可以與眾不同,不能有這種思想。現在搞了一點特殊,多得了一些物質上的享受,看起來是占了點便宜;但這是危險的,長期下去,思想就要變,也會站到人民的反面去,成為無益于社會的人。”
1958年,劉少奇覺得孩子們長大了,只在院子里勞動還不夠,于是要求孩子們暑假時半天時間復習功課,半天時間去公社同農民一起勞動,并且要像農民一樣“不怕熱,不怕累,不怕吃苦”。
朱德:向群眾看齊,同吃同住同勞動
朱德的兒子朱琦1937年到達延安,不久就被送到部隊基層去鍛煉。1943年,他在戰爭中右腳負傷而致殘疾,傷好后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工作。當時學校的條件十分艱苦,一邊學習還要一邊生產。朱德沒有因心疼而把這個兒子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不因為朱琦受了傷就照顧他到機關工作,而是教育兒子要服從黨的需要,鼓勵他到群眾中去鍛煉和學習。
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在這方面對親人的要求就更嚴格了。
在朱德的勉勵下,原先在部隊中層領導崗位上的朱琦,轉業到鐵路機務段當起了練習生,學當火車司機。1965年,朱德致信朱琦,勉勵他要經常下去“蹲點”,“向群眾看齊,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到群眾中去,就真正會了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如何完成,就會想出很多辦法,同群眾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推向前進”。
朱德的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朱德都拒絕了。后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而后才是其他關系,你要模范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幾年后,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里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朱德的教誨,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朱德經常教導后輩們:“我不要孝子賢孫,要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你們要接班,不要接官。”直到臨終前,還囑咐家人“要做無產階級”。
1969年,朱德的大外孫劉建初中畢業以后,想與同學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務農。當劉建去征求朱德的意見時,朱德高興得笑了。他非常支持外孫到農村插隊的選擇,他說:“中國是個農業大國,7億人口中,6億是農民,不了解農村,不了解農民,就不懂得革命。”臨行前有的同學有點納悶,問劉建:“你外公是三軍總司令,為什么不去當兵,哪個部隊能不要你?”
結果,年僅16歲的劉建被分配到黑龍江雙鴨山農場去養豬。由于力氣不夠,挑不動泔水,劉建常常一不小心就重心失衡,豬食灑了一身,搞得很尷尬狼狽;加之喂豬條件比較艱苦,特別是冬天很冷,早晨很早就要起來給豬喂食,還要打掃豬舍,艱苦的生活條件和遠離北京及親人,劉建產生了動搖,便一賭氣給家里寫回一封信,委屈地訴了幾句苦,要求調回北京。
朱德知道后,并未因外孫“受苦”心疼,而是馬上回信進行了嚴肅教育:“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正說明你非常需要艱苦生活的磨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朱德指出,下鄉插隊的,要虛心接收農民的再教育,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進工廠的,要在廠里吃住,多和工人接觸,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能否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關系到青年人能否接好班的大問題,應該很好地在農村鍛煉,虛心向群眾學習,才能有豐富的知識、廣闊的胸懷、堅強的革命意志,才能真正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在朱德教育下,劉建克服了怕臟怕苦怕累的思想,努力工作,積極勞動,經常走訪普通農民家庭,培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上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進步。
朱德第二個外孫分配到工廠工作后,朱德十分欣慰地說:“當工人好啊,就是要當工人農民。不要想當‘官’,要當個好工人。”
朱德最小的外孫劉武入伍時朱德已經去世。可喜可貴的是,他真是人如其名,實現了爺爺對他寄予的厚望及他自己的理想。劉武從普通的士兵做起,長期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經常深入邊防哨卡。劉武在基層部隊一干就是33年,他所在的單位被總參謀部贊譽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模范集體。2006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和解放軍四總部在北京舉行授獎大會,劉武被授予“全軍優秀基層指揮官”榮譽稱號。劉武表示,2006年12月1日是爺爺的120周年誕辰,這枚軍功章讓爺爺看到對自己的諄諄教誨沒有白費。2009年9月,劉武又光榮當選為總參謀部英雄模范代表大會代表。
(作者系山西省黨史研究院黨史七室主任)
305250033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