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博 張立志 李傳昊


摘 要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融合發展的實質是產業間、產業與消費市場、支持環境的協同進化、共生共融,最終形成產業業態豐富、競爭充分、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的農村產業生態系統。這和自然生態系統協同進化的過程有很多類似之處。為了尋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模式,基于協同進化的角度,通過自然生態系統和產業生態系統的類比分析,對農村一二三產業系統協同發展進行了綜述和探討。
關鍵詞 協同進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共生;互利互惠
中圖分類號:F30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3.003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要做到產業興旺,就必須統籌推進產業融合,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一個產業群落,與其支撐環境又構成產業生態系統。具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往往具有明顯的群落特征,如“物種”豐富、競爭充分、共生進化、新奇涌現等;而興旺發達的產業生態系統,也都具有產業業態豐富、競爭充分、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等特征。生態系統的本質是協同進化,是內部種群(產業)之間,種群(產業)與環境之間的融合共生。可以從協同進化的角度,分析農村產業生態系統如何進行深度融合、協同共生,以探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模式。
1? 產業協同進化理論
生物界的協同進化,指的是生物種群之間、種群與環境之間建立起來的依存關系,是種群A對種群B或環境的反應、適應和進化,而種群B也會對種群A或環境做出反應、適應和進化,繼而與相關種群C、種群D等也建立反應、適應和進化的依存關系,從而形成各種群之間、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協同進化關系。對于產業生態系統而言,各產業之間、產業與環境之間的融合也是建立依存關系,是一種產業對另一種產業的反應、適應和進化,進而后一種產業作出相應的反應、適應和進化,在相互制約中達到相互促進、協作共贏。要形成整個產業體系的繁榮興旺,就要加快產業之間、產業與環境的協同進化、深度融合。
1.1? 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協同進化
對于種群與種群之間的協同進化有很多研究,包括互惠互利、競爭、寄生、捕食等方面的協同進化,研究最多的是生物種群之間互惠互利、協同共生的進化關系。同樣,對于產業之間的協同進化,大部分研究也集中在產業之間如何融合共生、互惠互利方面。研究表明,產業生態系統也具備生物群落的特點,多個彼此相關聯的企業、產業互相進行合作,會通過互惠互利的模式促進群落內的總體資源得到優化利用[1]。產業及內部企業本就是資源和要素作用于生產力的載體,通過產業間的相互反應、適應、協作、配合與促進,使得不同資源和要素之間形成互動互促、循環利用的模式,再進一步形成產業之間同步協作、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
1.2? 產業與環境的協同進化
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礎。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生物種群、群落,形成不同的生態系統,這是生物對環境的反應、適應和進化。相反,對環境不能做出反應、適應和進化的生物,就會被淘汰,完全遵循“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法則。同樣,對于產業生態系統亦是如此,環境資源條件是產業的基礎,要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產業體系,才可能適應、進化,如若不然只會被淘汰。而生物種群對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使環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演化。可以說,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也是協同進化的關系。同樣,產業及產業集群對產業環境也具有一定作用力使其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它們之間也是協同進化的關系。
所以,要研究產業的融合共生、協同進化,就不能離開對環境的分析,尤其是對產業發展有著緊密關系的支撐環境,更應該去考慮如何建立產業和支撐環境的協同進化關系,為產業之間的融合提供支持。一般認為,與產業協同共生的支撐環境包括基礎設施、政策、市場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等。專業的基礎設施、開放的政策、完善的社會保障、健全的金融體系等正向環境是產業協同共生較為理想的環境狀態,可以對產業協同共生體產生正面作用[2]。
總之,產業協同進化一方面體現在產業之間的協同進化,另一方面體現在產業與環境之間的協同進化。一般情況下,產業協同進化指的是在與科技、經濟、社會、資源等環境因素的協同下,產業及內部企業之間分工協作形成一種結構有序的過程,進而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因此,從產業協同進化的角度,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極為必要。
2? 基于協同進化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現狀
目前,對于從產業協同進化角度探討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有不少。有學者提出產業融合的過程就是協同(進化)共生的過程,并強調協同進化始終遵循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而產業融合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是從分工對立到融合共生的協同進化,是基于多業態交互、多主體協同、多要素協調、多機制聯動、多模式推動而形成的一種共生共榮關系[3]。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方面,一部分學者提出要從科學的產業協同機制、協同化的產業結構系統、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三個方面著手探索實施,進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并認為產業的協同進化要從“區位+布局+結構+集群”四方面進行產業協同規劃,建立起產業分工與協作機制,發揮區位優勢,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產業集群,進行實現由無序到有序、從初級到高級的動態演變,形成協同共生、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產業分工與協作機制[4-5]。產業協同進化、融合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博弈-協同-突變-再博弈-再協同-再突變的非線性螺旋式上升過程,具體又可分為協助、協作、協調、協合、協同、協振、一體化和同城化八大階段,具體而言,協同發展是推動規劃、交通、產業、城鄉、市場、科技、金融、信息、生態和環境多方面的協同,從而建設協同進化、融合發展的產業共同體[6]。
一般而言,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協同進化、融合發展,主要從產業滲透、產業交叉、產業重組三方面進行融合。可以說,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共生是通過滲透、交叉、重組實現在技術、產品和市場等方面一體化的動態過程。有學者認為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多維創新,是驅動農村產業融合共生的重要力量[7]。又有學者認為利益聯結機制是融合共生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應該從要素融合、產品融合、服務融合三方面進行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建立構建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8]。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其主要有3種融合模式:一是依靠城市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二是產業鏈延伸模式,三是功能拓展模式[9]。
總之,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經濟的推進,產業、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和廣泛,不僅加快了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的融合共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產業結構、共生模式。因此,面臨著新階段的鄉村振興,更需要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進化、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模式,以有效推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3? 基于協同進化的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方向探索
自然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外界非生物環境四大部分組成。其在協同進化過程中,具體包括競爭物種間的協同進化、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協同進化、寄生物與寄主的協同進化、互惠互利的協同進化等(見圖1)。同樣,深度融合的農村產業生態系統也可以分為一產、二產、三產和支撐環境四大組成部分,其協同進化的過程,也是建立緊密聯系、融合協同的過程,包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協同融合、產業與消費市場及支撐環境的協同融合(見圖2)。一二三產業協同融合的過程,正是建立互惠互利、共生共融的協同進化關系的過程。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協同進化過程中,有捕食、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等多種協同進化模式,產業生態系統以互利共生的協同進化模式為主。
互利共生的協同進化模式,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花植物與傳粉昆蟲、動物與體內有益微生物等,都屬于互惠互利的協同共生模式,雙方緊密聯系、相互依賴、互惠互利。互利共生的協同進化模式也是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主要模式,各產業之間相互有利,才能合作共贏,持續協同發展。若產業之間沒有互惠互利,就難以維持共生關系,無法繼續協同發展。所以,建立良好的產業間互生互利機制,對于協同進化、融合發展至關重要。
另外,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構成了動態平衡的生態金字塔。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生態環境里,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是動態平衡的,一定數量的生產者,能夠支撐起相應數量的消費者,而兩者共同支撐著相應數量的分解者。這種數量關系可以采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和個體數量單位來表達,不同群落的生態系統會表現不同的生物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形狀,也就是說具體的數量關系有差別。同樣,在農村產業生態系統中一產、二產、三產及消費者市場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這個數量關系也會因產業群落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金字塔形狀。總之,在布局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時,需要考慮相對平衡合理的數量結構,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比如,依賴當地一產的二產、三產布局,既要考慮一產的規模數量能支撐多大體量的二產、三產,也要考慮消費者市場容量,只有保持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規模數量協調匹配,才能更好地推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此外,一二三產業以消費市場為核心,有相應的市場潛力,其產業才有可能發展起來。可以說,適當的市場機制、充分的市場需求能夠促進產業發展或產業間融合發展,同時,產業的發展也促使其消費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因此,產業與其消費市場、外部支撐環境也是在不斷相互適應調整、不斷協同進化。
4? 探討
農村產業發展要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建立起三產協同進化、融合發展的模式。有學者用共生理論探討了一二三產業協同進化的模式,認為農村產業協同共生系統由共生單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四方面構成,其中共生單元主要由農村一二三產業構成,共生單元之間的匹配性越強、關聯度越高,共生關系越穩定;共生界面指的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或載體,主要由市場調節、政府干預、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協調等生產要素配置機制構成,其對農村產業融合效率和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共生模式是指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相互結合的形式,產業間可分為捕食、寄生、偏利和互惠互利共生模式,其中,連續互惠互利共生模式是最有效也是最穩定的系統,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現最佳效率的模式;共生環境主要包括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環境等硬環境,以及行政制度、政府政策、社會意識等軟環境[3]。
在具體的產業方面,不少學者也提出了協同發展的路徑模式。王維佳提出通過構建傳統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提升鄉村旅游品質,搭建“農耕文化”為核心的協同發展平臺,實施“農業+生態+文化”的協同發展模式[10]。高升提出以農業產業化結構改革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1)聚焦區域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2)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業產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3)大力拓展農業功能,促進農業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融合[11]。
另外,考慮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不僅要考慮產業本身,更要關注協同共生環境。要明確當地農村農業資源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產業,在此基礎上引導發展匹配性強、關聯度高、利益聯結緊密、利益分配合理的二、三產業,同時健全一二三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完善公共服務,強化智力支撐,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等。
綜上所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本質上就是產業間、產業與消費市場、支持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協同共生、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生態系統。基于自然生態系統協同進化的分析,對農村產業生態系統協同進化模式進行相應的探討,這對于尋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鮑麗潔.產業共生的特征和模式分析[J].當代經濟,2011(16):146-147.
[2] 鄔學進.基于共生的產業經濟分析范式研究[J].產業科技創新,2019,1(31):76-78.
[3] 胡海,莊天慧.共生理論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0(8):68-76.
[4] 魏麗華.培育京津冀新型戰略性城市群的機制探析——基于產業協同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5(12):18-23.
[5] 初釗鵬,王錚,卞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理論認識與實踐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78-184.
[6] 方創琳.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規律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7,1(36):15-24.
[7] 王石林生,陳爽,李麗群.多維創新驅動農村產業融合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21(5):25-28.
[8] 孫英輝.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的政策支持與發展進路[J].農業經濟,2021(2):19-21.
[9] 陳慈,龔晶,周中仁.農村產業融合中利益聯結機制的差別化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21(3):87-89.
[10] 王維佳.產業融合理念下傳統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0(12):50-51.
[11] 高升.產業融合視角下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20(5):20-21.
(責任編輯:丁志祥)
34525003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