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社3月14日文章,原題:上海裁縫讓傳統旗袍煥發新生機在設計師周朱光(音) 的工作室櫥窗里,掛著一種優雅的高領開叉貼身長裙,其中一些售價接近5000美元。這種精心縫制的服裝是旗袍,是上世紀20年代繁華上海的女性解放的象征。
旗袍是與百年前的上海聯系在一起的服裝,當時座中國大都市被稱為“東方巴黎”。一個世紀后,傳統旗袍在黃浦江畔找到了新的生機。“我也希望這些旗袍能賣得更便宜”,周先生說,“但這是一門藝術……我們的一些裁縫用一輩子時間學習如何制作旗袍。”
在上世紀20年代繁華的上海,旗袍的出現體現了“婦女的解放“。不過后來旗袍也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和腐朽的象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和驚人的財富增長,旗袍又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流水線上生產的平價旗袍在超市里的售價低至100元人民幣。人們會在婚禮和官方招待會上穿旗袍。
但周先生憑借高檔材質和精心設計,讓旗袍在奢侈品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低價不是旗袍的真正本質”,他認為,這種標志性的中國時尚產品需要更高檔的布料、更大膽的設計和手工制作的精度;這會不可避免地推高價格。
28歲的楊真真(音)試圖通過網店讓她的同齡人對傳統旗袍產生興趣,她在社交媒體上是一名“網紅”。楊女士的旗袍網店以25歲到45歲的女性為目標顧客,旗袍的起售價約為600美元。楊說:“年輕人給旗袍帶來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如果人們在年輕時不穿,等她們老了就沒法穿了。”
不過,旗袍也遇到一些偏見,讓年輕人接受旗袍并不容易,因為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旗袍是老太太的服飾。楊女士說:“這是(對旗袍)很深的誤解。我想做的是讓人們了解旗袍的真正含義,一個世紀以來伴隨它的女性自由感永遠不會過時。”
對設計師周先生來說,出售手工旗袍是為了延續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我們這個群體很小,但我們傳承著一種文化,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趙風英譯)
環球時報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