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法院”新會期一開始,朝野就認為應修改“罷免法”。輿論認為,罷免已成大黨博弈,即使修法也沒什么用,并未起到民眾監督的作用。
根據臺灣目前的規定,罷免案投票結果,有效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同意票數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1/4以上,即為通過。有效罷免票數中,不同意票數多于同意票,或同意票數不足前項規定數額者,都被視為不通過。據'臺灣《聯合報》14日報道,民進黨“立委”賴瑞隆等16日稱,現在兩大黨都可以利用政治力罷免掉對方,政局會變得很紛亂,例如在南部,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就會有很大壓力,北部則是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壓力大,“罷免淪為報復性工具,執政黨應思考長久的制度,避免社會資源被耗費”。鼓吹“臺獨”的“基進黨”因陳柏惟被罷免,本會期已無席位在“立法院”,但也拋出罷免門檻修正的建議。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稱,罷免門檻應該一視同仁,連縣市長、“總統”和“副總統”一并討論,否則就是因個案修法。“立委”鄭正鈴則提出,“就職滿一年后,始得進行罷免提議、聯署及罷免”,避免選舉結果剛落幕就進行罷免提議和聯署,容易導致臺灣政治動蕩。
《聯合報》14日評論稱,近年來歷經幾次罷免案后,島內朝野和學界都曾提出修改罷免門檻的議題,旭如今罷免已淪為政黨對決,而非民眾主導。即便是民眾提出的罷免,仍可看到藍綠政治人物上街頭、動員,像蔡英文就曾參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反罷免晚會。與此同時,藍綠政治人物對罷免充滿“雙重標準”,當年國民黨認為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罷免,是“蔡英文發動行政機器”,后來陸續衍生出王浩宇、黃捷、陳柏惟和林昶佐的罷免案,綠營又稱是“報復悻罷免”。文章直言,無論法令如何修正,若藍綠兩黨持續惡斗,罷免終會變成另一場大黨博弈。▲(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