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那達慕節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意為“娛樂、游戲”,一般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節是蒙古族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大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藝”競技賽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項目。
摔跤是那達慕大會的重要項目,按照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手不受地區、體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比賽前先推選一族中長者對參賽選手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三遍之后,摔跤手揮舞雙臂、跳著鷹舞入場,向主席臺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后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后比賽開始,摔跤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則淘汰出局。賽馬分速度賽馬(跑馬)、走馬、顛馬三種類型。參賽者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類型。靜射時弓箭手立于固定點,待裁判發令后,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弓箭手騎馬上,在馬跑動過程中向箭靶放箭,優者為勝。
那達慕節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這一節日深受群眾喜愛。那達慕大會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綜合素質。
錫伯族西遷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錫伯族的西遷節,俗稱“遷徙節”“四十八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錫伯族官兵及眷屬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陽)出發,西遷至新疆伊犁地區屯墾戍邊。之后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會開展各種活動,以隆重紀念祖先的英雄業績,這一天遂成為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的慶祝活動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內容。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以獨唱和合唱形式演唱西遷過程的徵調式西遷之歌,是西遷節最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一堂,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均惟妙惟肖,他們以此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價值。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聚居地區。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正是上半年的過年日,因此又稱“過大年”。
有學者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希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火把節期間,各村寨皆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頭。青年男女在寨中的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并開設貿易集市。
彝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與發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火把節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標志性的象征符號之一,也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載體;同時,火把節對加強彝族人民與各民族人民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現實作用。
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于云南省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日。
目瑙縱歌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跳目瑙縱歌舞,正式活動前,人們會在舞場中心立起目瑙示棟,用來祭祀太陽和指示舞蹈路線。柱側置刀、矛,象征人民強悍剛毅的性格。根據目瑙縱歌舞起源于鳥類舞的傳說,會在柱檔兩端設木雕犀鳥、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橫匾,畫有景頗族傳說中的起源地——喜馬拉雅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族人民歡慶豐收的民俗節日。目瑙縱歌節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是“目瑙縱歌”,它包括蘇目瑙(招財慶豐收)、巴當目瑙(慶祝勝利)、定栓目瑙(慶賀新居落成)、結如目瑙(出征誓師)等十幾種活動。舉行目瑙縱歌時,方圓百十里會有上萬人參加,大家同場共舞,氣氛隆重熱烈,極富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
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萬景頗族人民,而隴川縣是目前國內景頗族人口最多、目瑙縱歌節傳承最為完整規范、最具景頗族代表性的地區。目瑙縱歌節集景頗族文化為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地展現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對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價值。
布依族查白歌節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查白歌節定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它源于布依族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古時候,查白場(原名虎場壩)的查郎救了白妹,兩人遂成為伴侶。白巖寨頭人野山貓為搶奪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放火燒死野山貓,自己也投身火海為查郎殉情。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忠貞的夫婦,就將查郎和白妹的姓連在一起,把虎場壩改名為“查白場”,將農歷六月二十一日定為“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當天,男女老少匯集查白場,同吃五色糯米飯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樹下悼念查郎和白妹,再到查白井取水凈心,到查白廟敬香。這一天查姓村民要請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動,中老年人在查白樹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傳承查白的故事。布依族青年男女則穿著節日盛裝到查白橋、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景點去吹木葉、打花包。夜晚,各家都會坐滿親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二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活動才算結束。
查白歌節不僅是一個有紀念性的節日,更是布依族青年求婚擇偶的好時機。查白歌節對于傳承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36075003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