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2021年對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艱難和不易的一年,對企業家群體可能尤其如此,不管是大企業、中型企業、小企業、微型企業、成熟期的、成長期的,不管是科技企業,還是所謂的大眾普通行業,每一個企業人都感受到了一種以往沒有的艱難。
身邊的朋友也在討論:“還能繼續干嗎?”我在想,企業家到底該怎么辦呢?真的要躺平了嗎?有很多身邊的企業家,他們的確已經有了可以躺平的資本,但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心有不甘吧,因為每個企業家身上可能都有強大的創造力以及創造意愿。
我現在每天早上醒來,從打開電燈、使用網絡,到吃喝,再到出門的交通,時常有種莫名的感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可能沒有一分鐘離開背后千千萬萬個企業的創造和服務,而這背后就是千千萬萬個企業家,沒有他們的創造我們可能一分鐘都活不下去。
想著自己每天生活的這24小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背后的企業支撐著我,我真的很感動、很感恩,感激商業和企業這種形態的存在。
但我最近經常在想的居然是,如果真的沒有了企業會怎么樣?我們經歷過這樣的時候。改革開放前幾乎沒有企業,只是我們大多數人對那種物質匱乏的時代的記憶已經非常模糊了。
回過頭來看,這幾十年奇跡般的騰飛,除了有時代自身發展的因素,除了科技進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千千萬萬個企業家的創造。千千萬萬個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才讓我們的物質和生活逐漸豐盈起來。
我真的不敢想,如果沒有了企業,或者企業家都不做了,我們還能接受回到物質匱乏的時代去嗎?這個畫面無法想象。
我非常害怕沒有了市場,沒有了企業家,沒有了真正的企業。越是艱難的時刻,我內心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企業家們,你們一定要堅持住,我們都指著你們呢。
當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得不逼著我們停下來回望,過去有什么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這一年,我們不能白過,至少得學到點什么,讓我們在2022年乃至以后走得更好。
該如何走下去?該如何與以往不同?陳龍教授(螞蟻集團羅漢堂秘書長)提的一個說法“低垂果實時代過去了”很形象。過去,投身某一個行業或者投資某一類企業,“去做”可能是最重要的選擇。
至于投沒投中最大的、最好的企業,有運氣使然,有眼光的差異,可能只是多少的區別,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征和最重要的選擇就是“去做”這個動作。然而,這個時代的確已經過去了。特別是科技圈,過去十年有可能是我們不自知的黃金時代。
過去我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比如就是要高速發展,而且是超高速,我們追求那種短期的、爆發性的成長,一年要融好幾輪資,估值也得翻幾番,很快就會成為一個獨角獸企業,三年就要上市。
如果我是名校大廠,創業時自然有無數資源涌向我,捧著錢求我創業,然后在產品可能都沒有的情況下得到一個很高的估值。好像只要找準風口,成功就是必然且容易的。

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是應該如此,我們就值得擁有……現在,這些假設的前提發生了根本變化。
心態的調整
不要再認為今天的困難是短期的,只要忍得一時之苦,嚴冬很快就會過去。我認為恰恰不是,這次的轉換不是周期性的,它是長期趨勢性的。
我們可能迎來了時代的轉變,所以假設的前提變了。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做“長期、低速、艱難”的發展模式轉換。
方法論的變化
最近聽到大家談論一種新的方法叫?PLG(product-led-growth),產品驅動成長,感覺大家終于回到了以產品為中心的狀態,重回了正路,不再想怎么獲客,怎么復購,怎么做用戶運營等。過去我們談了太多這類話題,現在我們回歸正路思考怎么做好產品。
好的組織
好的組織是真正高效、和諧、尊重人的組織。我們過去也高效,但過去的高效很大程度上是“威逼利誘”的結果。“利誘”是指高薪、期權的誘惑,“威逼”是指公司創造了“不加班不對”的文化和狀態。
新的高效理應建立在我們有更先進的方法,更好的工具,當然也伴生著人的內生能力和素質提升的基礎上。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需要反思過去的模式,向國外更先進的企業學習,了解它們如何在讓人更和諧和受到尊重的情況下,保持同樣的高效,甚至更高效。
好的組織,外化的表現就是氣質的變化。
我不希望我們的企業界充滿狼性,天天喊打喊殺,戾氣很重以及浮躁;我不希望朋友圈看到的年會排場,秀各自的獎品、年薪;我不希望天天看到的都是融資消息、上市祝賀、各種排名,這些物質化的浮躁要反思,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追求。我們應該因為自己創造的產品而受到他人尊重,而不是靠那些浮華的數字讓別人來仰視我們。
2022年很多創業者可能會面對一個殘酷的局面——做不下去了。做不下去了不丟人,真到了那個狀態就老老實實地放下。放下它,然后好好地反思、復盤這一段創業經歷,從中學習,不管是再次創業,還是暫時蟄伏,哪怕找份工作也好,甚至是暫時不知所措,去云游一番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先老老實實地、誠實地放下它。
在成長期的企業,恭喜你還能在一個很好的行業賽道,還有高速成長成為支撐你發展的動力。但是假設前提變了,我們要做好“長期、低速、艱難”的準備,對企業發展保持更加謹慎的理性樂觀,而不是盲目和僥幸的樂觀。
如果還有很多人追捧我們的企業,繼續可以融到資,甚至融到很多錢,收入的增長也不錯,我依然覺得我們應該更珍惜錢,要把一分錢掰做兩半來花,更加注重企業的內生效率,再也不要盲目擴張,為了增長而增長。哪怕是成熟企業,可能也要有意識地將節奏放慢,不要再抱著那種“氣吞山河,征服世界,唯我獨尊,舍我其誰”的氣質。
期待有一個踏踏實實的2022年,祝福所有人!
34495003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