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照
1991年,我13歲,父親跟家里幾個親戚一起合作,開了一家做鞋的作坊。我現在腦海里還有以前的畫面:老一輩制鞋工匠圍在一起,用剪刀、錘子等很原始的工具慢慢雕琢一雙鞋。
鞋廠就在我家里,放學后我經常在鞋廠里轉悠。不習慣的人會覺得味道很嗆,熟悉之后我開始喜歡皮料的味道。
作坊很傳統,基本都是手工,沒有機器設備,如果工藝不精湛,把一雙鞋做壞的幾率非常大。比如,畫版的時候,鞋子的版型有沒有畫準確?要是一邊長另一邊短,后面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來修補。所以,要打磨好一件產品確實非常不容易。
從老工匠身上看到的這種狀態,在我內心深處就像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我告訴自己,等我長大了也要做出一雙好鞋。
作坊慢慢地發展,1994年從家里搬遷到晉江陳埭鎮,開始有了簡易的廠房,招收更多工人,接一些國外的訂單。

有時候,客戶的一些要求,我們認為不一定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做出來不一定很好看。但作為代工者,我們就得按照別人的要求來做,經常提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都得不到采納。
客戶的要求是“其他你不用管,我給你什么東西,你就做什么。”這樣做出來的鞋,跟我想的“真正把一雙好鞋做到極致”是有差距的。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我覺得挺沒意思。
2000年我已大四,即將畢業開始實習。遇到大事,父親都會把我們叫到一起商量。
實際上,我們兄弟倆也一直鼓動他。我們認為,第一,在這個行業一直代工,幾乎可以想象得到10年、20年之后的樣子。第二,很憋屈。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卻得不到認可,價值無法體現。一旦客戶在國外找到成本更低的工廠,我們分分鐘都可以被取代,無法沉淀屬于自己的東西。
我們決定做自有品牌。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我們的意見跟幾個舅舅的意見不大一致,他們不愿意冒險轉型。我父親也很猶豫,我們兩兄弟就一直鼓勵他一定要走這條路。隨即我們從工廠退股出來,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原來的代工廠的名字就叫“鴻星”,我們認為未來要做品牌,這條路必定挑戰和困難非常多,要不斷克服自己、挑戰自己,所以叫“爾克”。“爾克”就是“你要克服困難”的意思,因此工廠取名“鴻星爾克”。
一般做生意,過年的時候要跟供應商結款,所以年底都需要資金流動,包括發工資以及做很多其他事情。
從2002年開始,到年底的時候,我們無法兌付很多,但我們會主動跟供應商商量,“現在困難一點,你可能要多給我延一兩個月,我爭取在三四月份的時候給你。”通過這樣的交流,大家對我們還是很信任。跌跌撞撞,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來。
2003年遇到水災,那一年應該是創業階段最困難的一年。
當時我們的工廠在泉州鯉城區,有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上午還正常上班,上午就開始下很大的雨,水位上漲非常快。剛開始時水到膝蓋,過一個小時就直接到腰部以上了。
在水還沒那么深的時候,大家還在搶貨,盡可能地把貨往樓上搬,搬到更高一點的位置,甚至還拿著鐵管去撬機臺。后來就只能把比較輕一點的,我們力所能及的東西盡可能往高處搬。
但水位上漲太快,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同時還要保證人員的安全,讓員工撤回到宿舍,不要到處亂跑。那時候經營還沒有完全上軌道,我心情非常低落。
等我離開車間撤回辦公室的時候,水已經快到胸部了。車間里一片狼藉,機臺基本都泡在水里,給客戶做的產品和原材料也都泡了。那場洪水的損失有上千萬元,很短的一個瞬間,會有一點絕望的感覺。
洪水在第三天褪去。很多人覺得鴻星爾克熬不過去,但我悄悄地挺過來了。
2006—2007年,公司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尤其到了2007年,相對而言進入了正軌。但自此之后我們也還經歷過兩輪比較痛苦的時刻。
2007—2008年,我們犯了一個錯誤,由于在渠道的質量上沒有很好地把關導致渠道過分擴張。尤其在2008年,很多客戶出現虧損,這對當時的我們而言是一個比較大的挫折,我們花了兩年時間慢慢地調整。
2013年,我們又經歷了品牌設計和品牌定位的偏差。當時,快時尚行業發展得非常不錯,我們從產品和理念等方面向其借鑒,最終卻發現快時尚行業的模式并不適合運動品牌,導致出現了較大的庫存。2013—2014年是比較難受的兩年,從2015年開始,公司轉型做一些調整。
也是在調整的過程中,鴻星爾克遭遇了一場火災。
那天是星期天,7月14日,我在廈門的家里休息,公司行政總監給我打電話說著火了。聽到這個消息后,我趕緊開車到了泉州。
最初我以為只是一個車間著火,結果一到泉州還沒下高速,就看到濃煙滾滾,我就知道這場火災很嚴重。

我一下車就看到員工們拼命地想去救火,雖然消防隊員已經來了,但大家還是拿著水管想要往前沖。設備科的經理拿著錘子直接砸玻璃,想沖進去救火,我趕緊把他攔下來。
看著這個拼命的團隊我越發感覺到肩頭責任的重大,我攔住大伙并告訴他們,“不能往里面沖,風險太大了。”
火從那天下午一直燒到第二天凌晨四點,雖然沒有完全熄滅,但基本控制住,不會再蔓延了。我們有三棟主要的廠房,燒掉了兩棟。
我回到家沒有睡覺,給全體員工寫了一封信。發完郵件,一大早我們就開會部署火災之后的事情。
這次火災的應對和處理比水災時更成熟了一些,但遇到的挫折也更大。火災燒掉了工廠三分之二、價值1億多元的設備。盡管很多客戶并沒有向我們索賠,但也導致訂單取消。各種有形、無形損失累計兩三億元。
我將這一切歸為自己運氣差,基本沒有抱怨。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挫折反而是一種財富,經歷過,心胸會更開闊,看任何事情都會更淡然一些,做決策的時候也會更加拎得起、放得下。
2021年鄭州發生水災時我在內蒙古開會,我從網絡上看到了洪水的狀態,能夠想象身處這種狀態中的人們是多么絕望。由于我也經歷過水災,心里相當有感觸。
我第一時間給公司的人打電話,告訴團隊鴻星爾克要捐贈,我們要力所能及,能出多大力量就出多大力量。
當天晚上我很晚才回到泉州。第二天,就看到網絡上有很多人在討論這件事。
大家的關注跟鼓勵讓我們很開心,更確切來講,應該是驚喜。但同時也很懵,突然之間如此多的人關注我們完全沒有意料到。當然,我們也會有點緊張,因為從來沒有被這么多人關注過。
當時,網上銷售比較火爆,系統有點跟不上。比如,一款鞋子有1000雙,當訂單大量涌入時可能賣了1200雙,也就是超賣了。我們趕緊停止直播先修復系統。最火爆時候,連續停了好幾天,因為我不想給用戶造成不好的體驗。
一直以來,公司的公益部門都存在。在疫情跟洪災面前,我們也始終在關注一個群體——殘疾人,主要做一些物資的捐贈,這件事情我們已經做了將近10年。
鴻星爾克現象級的熱度,如今已經非常明顯地回落了,但我心里沒有落差。我能理解當時是大家的情緒一起上來了,肯定要慢慢歸于常態。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服務、品牌形象等跟上用戶的期許,這才是我們更應該去做的事情。
現在還會有很多用戶在我的微博下面留言,我也會看,也會偶爾跟他們互動。這種互動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我很希望能傾聽到用戶內心的訴求和他們的想法。
我對社交不大擅長,更喜歡跟鞋打交道。在我關注的事情里,產品應該是我最愿意花時間和精力的,尤其是鞋,這可能跟我從小接觸,時間比較長有關。
我特別喜歡研究鞋,研究從哪些細節可以把它做得更完善,如何提升穿著的舒適度。組成鞋的材料很復雜,在穿著的所有東西里,鞋是唯一一個穿在腳上,又要每天跟地面摩擦,做很多很激烈的運動,鞋所承受的是所有穿著中最多的。所以,要想把鞋打磨好,適應每個人的腳型,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研究。
對我而言,做鞋不是一種工作,更多是興趣,所以即使花費很多時間我也不會覺得累。我的夢想是要打造一個全球領先的運動品牌,讓一個真正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品牌,在全球都能夠受到尊重。這是我個人的夢想,即使還非常遙遠,但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我這一代人完成不了,還可以讓第二代人繼續完成。關鍵是方向要對,要走正道。
我相信未來一定還會有各種挫折,但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夢想是堅定的,一步步往前走就對了。
333550033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