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磊

軍隊儀式文化活動是利用軍隊文化符號來讓官兵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并實現不同象征意義的精神激勵活動。它不僅是軍事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儀式文化活動通過緊密結合部隊和社會現實,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官兵個體生活和文化活動中,能夠有效破解教育中官兵身體“在場”但心靈“缺席”的現實困境,將靜態的理論灌輸轉化為動態的行為自覺,以期實現對官兵的激勵、教育和引導。
場域就是指相關活動主體圍繞著實現特定文化延續和個體社會化,而形成的客觀關系所構成的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儀式文化活動就能夠為參與的官兵提供共同場域,讓官兵在感染性場域中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反應。通過舉行不同的儀式,能夠實現個體之間、個體與自然之間、個體與超驗性存在之間的交流。儀式文化活動的教育效果,就是通過不同個體對于“共同場域”的體驗來實現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提出,個體能動的實踐是產生正確思想的來源,思想政治教育就屬于對官兵的道德教育。因此,需要引導官兵積極參與到不同形式的道德實踐中,從這些實踐中來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夠更好形成主體德性。而軍隊儀式文化活動就能夠為官兵提供特設的情境,發揮不同場域綜合效應,激勵引導官兵個體更好參與進去,刺激官兵感性情緒,通過深刻的情感體驗、道德體驗,讓官兵受到更加全面而深刻的道德教育。比如,在部隊圓滿完成重大軍事任務后,可以在駐地舉行凱旋儀式,彰顯榮譽、褒獎功勛;官兵退出現役時舉辦退役儀式,通過隆重而熱烈的氛圍來鼓舞退役官兵開啟人生新征程,同時砥礪留隊官兵崗位建功的熱情。儀式文化活動能夠讓官兵在參與不同道德實踐中實現思想情感上的升華,這要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更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實現一次活動勝過一堂教育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練性,雖然任何價值理念都會具有一定超越性,但高度抽象化也為官兵的理解帶來一定障礙困難。新時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要求教育者能夠利用不同的象征方式將教育內容具體化、符號化、現實化,從而更直觀來闡釋表達精神信仰、價值理想等抽象內容。軍隊儀式文化活動具有豐富的符號體系,包括了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儀式符號是我軍軍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為了獲得官兵思想統一、加強組織團結所采取的必要組織形式。這些符號能夠直接彰顯教育主題,讓官兵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到儀式情境之中。軍隊儀式文化活動區別于其他社會儀式的主要標志,就是現場充滿著不同的軍隊象征物符號。旗幟、條幅、徽章、軍樂等,將官兵個體未曾經歷過的東西附加到象征物上,從而讓參與者能夠在儀式情境中短暫脫離現實世界而進入精神情感空間,更好感悟儀式文化活動背后蘊含的深刻內涵。儀式文化活動能夠隨理賦形,將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等轉化為觀之有形、觸之有感、嚼之有味的實踐活動。比如,“有靈魂”層面的教育可以具象為入黨入伍宣誓等;“有本事”層面的教育可以具象為碼頭迎接任務艦艇、授裝儀式等;“有血性”層面的教育可以具象為誓師大會、組建大會等;“有品德”層面的教育可以具象為升國旗、晉升(授予)軍銜儀式等。官兵能夠從這些具體形象中深切感悟到人民軍隊的崇高信仰、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和建功戰場的豪情壯志,從而在教育中產生更加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光榮感。
心理學認為,個體在自身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往往會設置不同的防御機制,來屏蔽阻擋那些和個體潛意識不相一致的信息。新時代,官兵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更加多樣化、多元化,90 后、00 后官兵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對于傳統灌輸式的顯性教育容易產生抵觸心理。要想讓教育能夠實現更加快速、持久的效果,就需要繞過個體意識中的防御機制,讓官兵在放松狀態下自覺接受教育內容。利用儀式文化活動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屬于一種隱性教育方式。以入黨宣誓為例,這是對宣誓者從群眾到黨員身份的正式確認,宣誓者面向黨旗,鏗鏘有力宣讀誓詞,神圣、肅穆、光榮等體驗就會在宣誓者內心打下深刻烙印,從而自覺完成從群眾到黨員的心理構建。不管是行進隊列、升旗儀式、軍樂軍歌,還是口號標語、展板櫥窗、證書獎章,這些由軍隊元素和符號所構建的綜合體,能夠從不同維度體現出軍隊的秩序、作風、紀律、形象,同時為官兵營造莊嚴神圣的環境氛圍,讓官兵在心理需要驅動下主動接受開放流動的教育內容。因此,在不同儀式文化活動中,教育者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傳遞的價值導向、政治信念、道德規范、戰斗意志等要素,都隱藏在由音樂、道具、誓詞、象征物等要素所形成的特定環境背后,使官兵在沒有感受到道德或者紀律壓力的強制性驅動情況下,將主觀客觀原有的對立關系轉向統一關系。這種隱性教育方式能夠很大程度拓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加有利于教育效果的經常化持久化。
教育人類學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重復和傳遞。一定的重復施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一個內在要素。沒有一定的重復施教,教育就難以完全開展,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教育中,重復是十分必要的。儀式文化活動就能夠實現這種重復,從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儀式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對軍隊歷史文化符號進行傳承的實踐形式,其所采用的軍事文化符號和特定的程式性活動都能夠在教育中不斷重復,確保了教育者能夠將特定的文化符號和記憶固化到官兵的行為中。我軍歷史上形成了崇高的價值信念和信仰,而儀式文化活動的重復舉行能夠在不同時期實現對這些價值信念和信仰的再生產。比如,圍繞傳承紅色基因這個主題,部隊每年都可以重復舉行各類紀念儀式,利用國旗國徽、營區環境等來營造氛圍,邀請戰斗英雄、典型模范來講述戰斗故事、感人事跡,讓官兵面對烈士墓碑舉行重溫誓詞等活動,通過重復化的教育讓紅色基因深扎官兵血脈。在開展儀式文化活動過程中,正規有序的組織流程、嚴整莊嚴的軍容軍貌、嘹亮高昂的軍歌奏樂、昂首闊步的隊列步伐等,都充分體現了軍隊力量與美學的統一、紀律與意志的凝聚。這些活動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以進行重復組合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反復運用具有象征意義的各類符號,組織開展例行化的儀式文化活動,能夠讓官兵產生情感共鳴和使命認同,在官兵之間建立強大的共同體意識,在重復中積淀弘揚部隊傳統,并逐步升華為軍事文化。
儀式文化活動是軍隊開展經常性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部隊思想政治教育中搞好儀式文化活動,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新時代官兵呈現許多新特點新風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治軍帶兵特點規律,從軍事文化積淀傳承的高度,努力把儀式文化活動作為寶貴教育資源來發掘,不斷塑造我軍特色文化品牌,最大限度激發官兵立足本職崗位、獻身強軍事業的動力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