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在世界各民族中,我們中國人要算是最能刻苦耐勞的。
第一是農人。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分陰晴冷暖,總是硬著頭皮,流著血汗,忙個不休。一年之中,他們最多只能在過年過節時歇上三五天,你如果住在鄉下,常看他們在炎炎烈日下車水拔草,挑重擔推重車上高坡,或是拉牽繩拖重載船上急灘,你對他們會起敬心也會起憐憫心,覺得他們雖是人,卻在做牛馬的工作,過牛馬的生活。
讀書人算是比較有閑階級,但在飛黃騰達以前,也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奮斗。從前私塾學生從天亮到半夜,都有規定的課程,休息對于他們是一個稀奇的名詞。小學生們只有在先生打瞌睡時偷耍一陣,萬一先生不打瞌睡,就只有找借口逃學。從前讀書人誤會“自強不息”的意思,以為“不息”就是不要休息。十年不下樓、十年不窺園、囊螢刺股、發憤忘食之類的故事在讀書人中傳為美談,奉為模范。近代學校教育比從前私塾教育似乎也并不輕松多少。從小學以至大學,功課都太繁重,每日除上六七小時課外還要看課本做練習。世界各國學校上課鐘點之多,假期之短少,似沒有比得上我們的。
這種刻苦耐勞的精神原可佩服,但是對于身心兩方的修養卻是極大的危害。最刻苦耐勞的是我們中國人,體格羸弱而工作不講效率的也是我們中國人。這中間似不無密切關系。我們對于休息的重要性太缺乏徹底的認識了。它看來雖似小問題,卻為全民族的生命力所關,不能不提出一談。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個節奏。脈搏一起一伏,呼吸一進一出,筋肉一張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來往,都有一個勞動和休息的道理在內。草木和蟲豸在冬天要枯要眠,土壤耕種了幾年之后須休息,連機器輸電燈線也不能晝夜不息地工作。世間沒有一件事物能在一個狀態維持到久遠的,生命就是變化,而變化都有一起一伏的節奏,跳高者為著要跳得高,先蹲著很低;演戲者為著造成一個緊張的局面,先來一個輕描淡寫;用兵者守如處子,才能出如脫兔;唱歌者為著要拖長一個高音,先須深深地吸一口氣。事例是不勝枚舉的。世間固然有些事可以違拗自然去勉強,但是勉強也有它的限度。人的力量,無論是屬于身或屬于心的,到用過了限度時,必定是由疲勞而衰竭,由衰竭而毀滅。譬如弓弦,老是盡量地拉滿不放松,結果必定是裂斷。我們中國人的生活常像滿引的弓弦,只圖張的速效,不顧弛的蓄力,所以常在身心俱憊的狀態中。這是政教當局所必須設法改善的。
一般人以為多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說,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著不歇,無論走得多久,都可以維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算盤打得不很精確,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動。我們走路的秘訣“不怕慢,只怕站”,實在只是片面的真理。永遠站著固然不行,永遠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遠,不站就須得慢,慢有時延誤事機;而偶爾站站卻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辦法。我們中國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條斯理地不死不活地往前挨,說不做而做著并沒有歇,說做卻并沒有做出什么名色來。許多事就這樣因循耽誤了。
我們只講工作而不講效率,在現代社會中,不講效率,就要落后。西方各國都把效率看作一個迫切的問題,心理學家對這問題做了無數的實驗,所得的結論是以同樣時間去做同樣工作,有休息的比沒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比如說,一長頁的算學加法習題,繼續不斷地去做要費兩點鐘,如果先做五十分鐘,繼以二十分鐘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鐘,也還可以做完,時間上無損失而錯誤卻較少。西方新式工廠大半都已應用這個原則去調節工作和休息的時間,結果工人的工作時間雖然少了,雇主的出品質量反而增加了。
一般人以為休息是浪費時間,其實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費時間。此外還有精力的損耗更不經濟。拿中國人與西方人相比,可工作的年齡至少有二十年的差別,我們到五六十歲就衰老無能為,他們那時還正年富力強,事業剛開始,這分別有多大!
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賚研究數學上的難題,苦思不得其解,后來跑到街上閑逛,原來費盡氣力不能解決的難題卻于無意中就輕輕易易地解決了。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通常我們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實際上潛意識中那件工作還在進行,詹姆斯有“夏天學溜冰,冬天學泅水”的比喻,溜冰本來是前冬練習的,今夏無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卻恰巧此時凝固起來。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學習都如此。比如我們學寫字,用功甚勤,進步總是顯得很慢,有時甚至越寫越壞。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時候再寫,就猛然覺得字有進步。進步之后又停頓,停頓之后又進步,如此輾轉多次,字才易寫得好。習字需要停頓,也是因為要有時間讓筋肉技巧在潛意識中醞釀凝固。習字如此,習其他技術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費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