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妤,沈雪玲,薛智銘,易愛軍
(江蘇海洋大學 商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5)
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推動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源頭,高質量發展海洋產業對發展海洋經濟起決定性作用。目前,隨著滲透推進海洋強省戰略,迅速發展江蘇海洋經濟,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海洋產業重點領域技術加快突破、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海洋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與海洋強省的目標對比,與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比,仍留存較大差距,亟待進一步發力。
現有文獻對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等方面。徐勝、楊學龍(2018)在構建創新驅動指標體系前提下,對我國海洋產業和創新驅動的灰色關聯程度進行調查分析,得出轉型海洋產業以及集聚海洋產業的動力是創新驅動。杜軍、寇佳麗、趙培陽(2019)利用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模型對創新海洋科技、升級海洋產業結構和增加海洋經濟三者之間的非靜態關聯程度進行論證分析,得出升級海洋產業布局對增加海洋經濟有明顯影響,增加海洋經濟對創新海洋科技有明顯影響。黃英明、支大林(2018)在海陸經濟一體化視角基礎上對南海區域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究,認為由于同質化的海洋產業結構布局、發展不足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降低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銜接劃分的海陸地域等,使海陸產業關聯度逐年跌落,建議通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共治海陸生態環境、協調海陸產業布局等予以改善。易愛軍、吳價寶、沈和易(2020)從海洋新興戰略性產業、海洋支柱產業及其他產業對江蘇省海洋經濟的不足進行分析,建議從提升海洋第三產業占比、加快科技創新、加快全產業鏈基地建設三方面入手,進一步優化江蘇海洋經濟。張宏遠(2020)對江蘇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共建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建設海洋科技區創新合作中心、打造海洋科技創新產業體系、構筑長三角一體化海洋科技創新共享平臺等關于高質量發展海洋產業的對策提議。吳價寶、易愛軍、方程、宋儒鑫、黎梓祺(2021)分析了江蘇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認為江蘇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環繞海洋發展制度、海洋資源市場系統、海洋產業系統、海洋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力。從以上文獻可知,既有文獻為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對于江蘇省海洋產業的具體問題分析仍略顯不足,亟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為江蘇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具體可行的對策建議,以推進高質量發展江蘇和其他沿海省份的海洋產業。
2020 年江蘇省海洋經濟整體呈上升趨勢,海洋生產總值(GOP)達到7828 億元,與2019 年相比增長1.4%,是少數幾個實現正增長的省份之一。海洋生產總值(GOP)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中占比達到7.6%,在全國海洋生產總值中占比達到9.8%。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長438.4 億元,在海洋生產增加總值中占比達到5.6%;海洋第二產業增長3773.1 億元,在海洋生產增加總值中占比達到48.2%;海洋第三產業增長3616.5 億元,在海洋生產增加總值中占比達到46.2%。海洋產業結構呈現出“231”模式,與預期的“321”模式的海洋產業結構仍有所出入。

表1 2020 年海洋經濟三次產業增加值情況
2020 年本省重要海洋產業基本全面恢復正常生產,全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長2921.7 億元,與2019 年相比上升1.4%。發展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分別是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漁業四大產業,其增加值在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中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達到38.1%,海洋船舶工業占比達到24.3%,濱海旅游業占比達到14.3%,海洋漁業占比達到11.3%。

表2 2020 年江蘇四大海洋產業增加值情況
當前江蘇省海洋經濟正值穩定上升的趨勢,在發展海洋產業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海洋產業結構布局、海洋產業管理體制、海洋產業智能化水平和海洋產業鏈仍有待加強。
江蘇海洋經濟整體勢頭上升較好,和其他沿海省份相比,雖然經濟總量大致趨同,但海洋經濟的發展差距卻較大。相鄰的山東省經濟總量不如江蘇省,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達到7.6%,但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已經超過20%,差距愈加明顯。江蘇省一直致力于發展“321”的海洋產業結構模式,但是目前三種產業所占比例為“231”結構模式,因此在產業結構和布局上存在缺陷,海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仍有待優化調整。
目前江蘇省委省政府雖就海洋產業發展出臺了較多的政策,但各政策并未明確海洋產業管理方面的具體舉措,對涉海部門的管理仍較松散,各部門之間交流較少,溝通不順暢,導致政策執行力度大打折扣,海洋產業管理處于松散無序的狀況。
海洋產業智能化是海洋經濟突破性發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備了較好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促進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江蘇海洋產業領域網絡協同打造、大范疇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還未大范圍推廣,產業供應鏈云平臺也亟待建設,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需優化升級。且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等主要海洋產業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產業科技含量不高,與產業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的理想模式差距十分明顯。
目前海洋卓越產業鏈仍處于初步建設狀態,以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為代表打造的全產業鏈基地建設進度較慢,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風電等重點產業鏈的核心元器件和基礎零部件大多數還依賴進口,海洋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基地、風電高新技術全產業鏈基地和海洋工程裝備全產業鏈基地的建設目標和舉措還不清晰,如何打造海洋卓越產業鏈還缺乏明確具體的思路。
針對目前江蘇海洋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智能化水平較低和產業鏈不強等問題,接下來需圍繞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布局、完善管理機制、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強化卓越產業鏈等方面發力,推動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江蘇要充分挖掘自身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的利用潛力,提升海洋產業布局水平,對海洋第一產業、海洋第二產業和海洋第三產業比例進行優化。一是要完善海洋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基礎設施,使第三產業在更加完善的基礎保障下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提高濱海旅游業等海洋第三產業的產出水平。二是以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提高海洋第二產業的科技含量,減少耗能,進而使第二產業的產出水平上升。三是要平穩發展海洋第一產業,以轉型漁業發展方式和擴大養殖規模為重心。通過強化海洋第三產業為主,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輔,助推江蘇海洋“321”產業布局模式的形成。
當局要立足于海洋產業整體發展視角,采用積極措施對海洋產業進行綜合整治。一是要不斷改善海洋發展計劃,優化海洋產業管理體制,保證海洋產業的整體性管理。二是要強化對各類涉海部門的管理,落實各部門的職責,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從而提高各部門的綜合管理水平。三是將對海洋產業管理的重心放在對各涉海機構部門的執行力度上,確保各部門執行到位。同時政府要確保在海洋產業管理中的各種角色扮演到位,市場在海洋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手段要充分施展,通過市場以及政府的協同合作,實現市場調節與政府管理同步進行。
一是建議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資源,培養、拓展和維護目標消費群體,構建并推行海洋產業領域網絡協同打造、大范疇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作新模式。二是要改變現有的海洋產品流通產業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集中流通環節,打破產業信息孤島,讓買賣雙方信息對稱,使供應鏈透明化,打造“以需定產”的海洋產業供應鏈云平臺。三是要加強與智慧物流和社區團購的合作,使供應鏈數字化智能水平進一步升級。
江蘇應圍繞優勢產業在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打造全產業鏈基地。一是在連云港建造海洋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基地。應加速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器的建造進程,打造海洋生物醫藥技術研發平臺,強化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與健康產業方面小微企業的孵化培育。在研發海洋生物醫藥的基礎上,輻射帶動健康醫療、診斷試劑、醫療器械、基因技術等配套產業的發展。二是在鹽城建造風電高新技術全產業鏈基地。要牢牢抓住國家風電政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優勢,探索風光發電與海洋牧場、天然氣發電、油氣產業等融合的發展新模式,促進風電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產業聚集、布局完善風電高新技術全產業鏈基地。三是在南通建造海洋工程裝備全產業鏈基地。應加快對高端海工裝備涂料以及防腐保護的核心技術研究,改善對國外品牌的依賴現象。同時依托海上風電的規模化開發建設,打造“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建設安裝-智能運維-數據中心-檢測認證-智慧能源”全產業鏈,建設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并依托海洋資源的豐富性,有序推進海上風電、核電等骨干電源建設,致力打造江蘇最大清潔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