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總彥,田金全,王鳳林,蘇彥平,焦永德,楊小江,李旭霞
(甘肅省隴南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隴南 746000)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南部,與四川、陜西2 省毗鄰,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農作物品種資源豐富,優質農產品種類繁多。苦蕎是隴南市傳統農作物之一,近10 年來,由于當地品種退化嚴重,加之新品種更新緩慢,良種化程度低,產量不高,經濟效益差。為了逐步改變隴南苦蕎種植落后的現狀,達到優化品種結構、提高苦蕎種植標準化程度、擴大苦蕎種植面積、提升苦蕎綜合生產能力的目的,2020 年4—12 月,隴南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依托《隴南市萬畝綠色苦蕎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從省內外引進10 個優質、高產苦蕎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宜隴南市種植的苦蕎品種進行大田推廣應用。
試驗設在隴南市武都區黃坪鎮李峽村,屬川旱地,土地平坦,肥力中等,海拔1 600 m,年降雨量600 mm 左右,年平均氣溫17.1 ℃,全年無霜期200 d。前茬作物玉米收獲后進行秋翻曬垡。施“天康源”微生物復合肥1 800 kg/hm2。
從山東農業大學、貴州省蕎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師范大學蕎麥產業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引進苦蕎新品種10 個,分別是貴米11 號、貴米13 號、川蕎1 號、通苦1 號、云苦3 號、云蕎1 號、貴黑米15 號、六苦2017、貴金苦1 號、定苦1 號,武都苦蕎為對照(CK)。
采用單因素隨機設計,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共11 個處理,3 次重復,共33 個小區。小區寬5 m、長6 m,面積30 m2。小區間隔50 cm,人行道60 cm,小區外保護行80 cm(圖1)。

圖1 品比試驗小區示意圖
于2020 年6 月28 日播種。
播前把肥料撒在地表,用旋耕機耕翻,打碎土塊,清理雜物,平整地塊,做到地平土細。采取條播的方式播種。每小區播15 行,行距20 cm,播幅20 cm。按照千粒重、發芽率80%、210 萬株/hm2算出小區用種量,再用小區用種量除以播種行數為每行用種量,小區用種量如表1 所示。播種時用鋤頭在地面劃出20 cm 寬、4 cm 深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然后覆土3~4 cm。

表1 品比試驗小區用種量
在2~3 片真葉期(苗高6~8 cm 時)進行第一次人工鋤草,達到壓肥、松土、除草的目的。在7~9片真葉期進行第二次人工鋤草,達到除草、培土、防倒伏的目的。
苦蕎的籽粒2/3 變為黑褐色時苦蕎已成熟,要及時收獲。武都苦蕎于9 月15 日收獲,定苦1 號于9 月17 日收獲,蕓蕎1 號于9 月18 日收獲,通苦1號、蕓苦3 號、川蕎1 號于9 月20 日收獲,貴黑米15 號、六苦2017 于9 月22 日收獲,貴米11 號于10月5 日收獲,貴米13 號于10 月8 日收獲,貴金苦1號于10 月21 日收獲。收獲后在田間堆放5~10 d進行脫粒和晾曬。
從表2 可以看出,10 個引進苦蕎品種生育天數均比武都苦蕎(CK)長,武都苦蕎生育期73 d,引進品種為75~109 d,最長為貴金苦1 號,生育天數達109 d,比武都苦蕎(CK)多36 d;定苦1 號生育天數最短,比武都苦蕎(CK)多2 d。個,較武都苦蕎(CK)多4.3 個;其次為貴米11 號,為12.8 個,較武都苦蕎(CK)多2.6 個;分枝最少的是貴金苦1 號,為8 個,較武都苦蕎(CK)少2.2 個。千粒重最重的是貴金苦1 號,為34.23 g,較武都苦蕎(CK)多17.79 g;其次為六苦2017,為24.13 g,較武都苦蕎(CK)多7.69 g;最輕的為貴米13 號,為11.62 g,比武都苦蕎(CK)少4.82 g。貴黑米15 號、川蕎1 號、蕓蕎1 號籽粒均為黑色,貴金苦1 號、武都苦蕎籽粒均為黑褐色,通苦1 號、蕓苦3 號、六苦2017、貴米13 號、定苦1 號、貴米11 號籽粒均為灰色。

表2 物候期
從表3 可以看出,株高以貴金苦1 號最高,為1.72 m,較武都苦蕎(CK)高0.83 m;其次是貴米13號,為1.51 m,較武都苦蕎(CK)高0.62 m;通苦1 號株高1.36 m,較武都苦蕎(CK)高0.47 m,居第三位;川蕎1 號和蕓蕎1 號最低,均為1.01 m,但仍比武都苦蕎(CK)高0.12 m。10 個品種主莖節數最多的是貴米13 號,為18.75 個,較武都苦蕎(CK)多6.35個;其次為貴米11 號,為17.2 個,較武都苦蕎(CK)多4.8 個;最少的為六苦2017,為12 個,較武都苦蕎(CK)少0.4 個。分枝最多的是貴米13 號,為14.5

表3 株植及籽粒性狀
從表4 可以看出,10 個引進品種產量均高于武都苦蕎(CK)。其中,蕓苦3 號產量最高,折合產量2 245.5 kg/hm2,較 武 都 苦 蕎(CK) 增 產900.45 kg/hm2,增產率達66.95%。其次為川蕎1號,折合產量2 223.3 kg/hm2,較武都苦蕎(CK)增產878.25 kg/hm2,增產率達65.29%。通苦1 號居第三位,折合產量2 023.2 kg/hm2,比武都苦蕎(CK)增產678.15 kg/hm2,增產率50.42%。產量位居前3 的蕓苦3 號、川蕎1 號、通苦1 號與武都苦蕎(CK)均存在顯著差異,蕓苦3 號、川蕎1 號、通苦1 號3 個品種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4 產量調查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引進的10 個苦蕎品種折合產量位居前3 位的是蕓苦3 號、川蕎1 號和通苦1號。3 個品種生育期均為78 d,屬中早熟品種。蕓苦3 號株高1.11 m,川蕎1 號株高1.01 m,通苦1 號株高1.36 m,3 個品種株高適宜,無病蟲害發生,綜合性狀好,可作為大田主推品種進行推廣應用。